谭红伟 作品数:14 被引量:43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上海市胸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及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总结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及心电图特征。方法 15例患者,根据心电图和/或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VT)或频发室性早搏(VPC),均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消融成功后,结合靶点分布区域分析体表心电图。结果 15例消融均获成功,根据消融导管的X线影像特征及腔内电图判断均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不同区域起源的VT/VPC心电图表现各具特征,QRS波时限>140 ms、肢体导联见切迹、V1导联可见正向起始波及胸前导联移行区间≥V4判断起源于游离壁的特异度分别为100%、100%、100%、91.7%,敏感度分别为81.8%、90.9%、81.8%、100%。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三尖瓣环附近起源的室性心律的安全、有效方法,心电图表现具其特征。 韩冰 刘旭 王新华 施海峰 王远龙 谭红伟 姜伟峰 周立 杨国澍关键词:电生理学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标志物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43例,测定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比较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间的血清标志物水平。结果: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术前血清IL-6水平显著升高,为(7.8±1.4)ng/L对(4.5±0.9)ng/L;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为(18.9±3.2)μg/L对(14.9±4.1)μg/L;MMP-2水平显著升高,为(935.9±92.3)μg/L对(766.2±169.2)μg/L;两组TIMP-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5354.2±1164.8)pg/L对(4966.9±979.1)pg/L,P>0.05。结论: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前血清IL-6、hs-CRP及MMP-2水平与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可能有关。 王毛丫 仇兴标 刘旭 杨奕清 周立 谭红伟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纤维化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并发症变迁 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分析本中心不同阶段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演变特征。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共有2260例房颤患者在本中心接受导管消融,包括男性1265例,女性995例;阵发性房颤1449例,慢性房颤811例。消融术式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于慢性房颤附加碎裂电位消融。分为三个时间段(2004—2006年、2007年、2008年)统计并发症发生和诊治情况。结果共发生并发症61例(占2.70%),其中心脏压塞11例,血栓栓塞18例,肺静脉狭窄1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18例。2004—2006年心脏压塞5例(2例外科修补),脑栓塞3例(1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肺静脉狭窄6例,血管穿刺并发症6例;2007年心脏压塞4例(2例外科修补),脑栓塞3例(1例死亡、2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肺静脉狭窄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5例;2008年心脏压塞2例(内科保守),脑栓塞7例(5例肌力减退),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肺静脉狭窄4例,血管穿刺并发症7例(1例血胸、1例股动静脉瘘,外科修补)。三个阶段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比2.6%比2.8%,P=0.93),2008年心脏压塞发生率(0.2%)较2004—2006年阶段(0.6%)和2007年阶段(0.6%)下降,P=0.5;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1.0%)高于2004—2006年阶段(0.5%)和2007年阶段(0.6%),P=0.2。肺静脉狭窄和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亦无显著变化。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总体安全性较好,虽然经验增加,但主要并发症并没有减少。 王新华 刘旭 施海峰 谭红伟 施惠华 周立 姜伟峰 杨国澍 王远龙 刘玉岗关键词: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并发症 肺静脉 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电复律或二次消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比较早期直流电复律治疗与早期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证据,并对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早期消融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121例首次消融术后1个月内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早期电复律69例,早期二次消融52例,平均随访(11±5)个月,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组二次手术电生理特点。结果 69例早期复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14例维持窦性心律。52例手术患者平均随访(10±4)个月,24例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手术组成功率较早期复律组高(46.2%比20.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大小及治疗手段是房颤二次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电生理检查发现,52例早期手术患者中,33例(63%)有肺静脉电位恢复。左上肺静脉电位恢复最多,为16支。其余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分别为:左下肺静脉14支;右上肺静脉12支;右下肺静脉10支。结论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进行早期二次消融成功率较早期电复律高。肺静脉电位恢复是持续性房颤早期复发的常见现象。 刘玉岗 刘旭 谭红伟 姜伟峰 王远龙 李峥 周立关键词:导管消融术 复发 电抗休克 慢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和线性消融的比较 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消融或(和)线性(Linear)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房颤病程2.5±2.3年,左房内径42.4±4.5 mm。根据消融术式改进分为三组CPVI+CFAEs、CPVI+linear和CPVI+CFAEs+Linear组。比较消融术中房颤终止比例及随访疗效。结果三组消融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160±14 min vs 178±9 min vs 241±8min,P<0.01)。CPVI+CFAEs组终止房颤/转变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比例(52.7%)显著高于CPVI+Line-ar组(18.4%),但低于CPVI+CFAEs+Linear组(73.1%)。术后3.1±1.2个月,三组二次消融比例47.3%、51%、38.5%,P=0.43。术后平均随访9.5±1.8个月,三组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例数分别为39例(70.9%)、33例(67.3%)和41例(78.8%),P=0.4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25.6%、24.2%和22%,P=0.96)。结论 CP-VI基础上CFAEs消融的房颤终止比例高于单纯线性消融,但低于联合应用CFAEs消融和Linear消融。尽管如此,三组术后二次消融比例和随访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王新华 刘旭 施海峰 谭红伟 姜伟峰 王远龙 杨国澍 刘玉岗 周立关键词: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碎裂电位 线性消融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一例 被引量:5 2009年 患者男,63岁。2000年因先天性房间隔缺损行介入封堵治疗,同时发现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予药物治疗。2008年4月因房颤药物疗效不佳行导管消融术,X线透视下在封堵器边缘下方两次房间隔穿刺后,成功完成环肺静脉隔离和碎裂电位消融。术后随访6月余,维持稳定窦性心律。 王新华 刘旭 施海峰 孙育民 谭红伟 周立 施惠华 姜伟峰关键词:心房颤动 房间隔缺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随访结果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关.本研究的目的 是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效果以及影响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因素,以提高消融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两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导管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各合并症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关系.结果 232例第2次消融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次(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部位(Gap)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次(28%)、前下部49例次(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次(25.4%)及后下部61例次(26.3%).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且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VEF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经长时间随访有约80%的患者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姜伟峰 刘旭 王新华 施海峰 谭红伟 周立 杨国澍 刘玉岗 李峥关键词:心房颤动 肺静脉 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早搏的三维标测和消融 2010年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的分布特点和评价消融的效果.方法 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1.2±8.7)岁.平均距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2.3±1.1)个月.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房早个数为(12110±375)个.肺静脉起源房早予以再次补点隔离肺静脉,其他部位房早采用三维激动标测和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消融效果.结果 肺静脉电位恢复2例,均为房早起源部位(左上肺静脉1例,左下肺静脉1例),补点隔离肺静脉后房早消失.余19例无肺静脉电位恢复,其中起源于左心房右后上壁2例、后下壁4例,左心房顶部4例、左心房左前上壁2例,冠状静脉窦口1例,界嵴中部2例,高右心房间隔2例,高右心房后上壁1例,三尖瓣环6点位置1例.消融后共使18例(85.7%)房早消失.消融术后随访(11.7±4.2)个月,17例(81.0%)无房早复发.结论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早分布离散,主要起源于左心房(66.7%),但多与肺静脉电位无关,其次为起源于右心房.三维标测和消融疗效良好. 王新华 刘旭 施海峰 谭红伟 韩冰 姜伟峰 周立 杨国澍 刘玉岗 张献玲关键词:心房颤动 肺静脉 导管消融 房性早搏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情况的随访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长期效果以及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具体部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再次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结果 232例第2次手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部位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28%)、前下部49例(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25.4%)及后下部61例(26.3%)。28例行第3次手术,术中标测示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有16例(57.1%)。5例第4次手术术中标测仅有1例左下肺静脉电位恢复。结论环肺静脉隔离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肺静脉电位传导有恢复的趋势,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部分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经多次手术可达完全隔离。 姜伟峰 刘旭 王新华 施海峰 谭红伟 周立 杨国澍 刘玉岗 李峥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肺静脉 永存左上腔静脉起源心房颤动消融致延迟性心脏压塞一例 被引量:1 2010年 王新华 刘旭 施海峰 谭红伟 韩冰 姜伟峰 周立 杨国澍 刘玉岗 王远龙关键词:永存左上腔静脉 延迟性心脏压塞 心房颤动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心脏结构异常 房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