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褚宏亮

作品数:20 被引量:19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地质
  • 9篇地质灾害
  • 4篇信号
  • 4篇微波信号
  • 4篇雷达
  • 3篇灾害
  • 3篇滑坡
  • 3篇监测系统
  • 2篇地震
  • 2篇形变监测
  • 2篇岩体
  • 2篇应急响应
  • 2篇灾害风险
  • 2篇阵列
  • 2篇阵列天线
  • 2篇智能监测
  • 2篇三维激光扫描
  • 2篇石流
  • 2篇天线
  • 2篇突发地质灾害

机构

  • 20篇中国地质环境...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长安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华北科技学院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四川省地质调...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北京市水文地...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北京建筑大学
  • 1篇四川省地质环...

作者

  • 20篇褚宏亮
  • 5篇李滨
  • 4篇张小趁
  • 4篇高杨
  • 4篇张鸣之
  • 4篇黄喆
  • 4篇薛跃明
  • 2篇殷跃平
  • 2篇赵无忌
  • 2篇倪天翔
  • 2篇赵超英
  • 2篇马娟
  • 2篇刘红岩
  • 2篇王猛
  • 2篇陈红旗
  • 2篇殷志强
  • 2篇范远芳
  • 2篇李俊峰
  • 2篇李军
  • 1篇柏永岩

传媒

  • 5篇中国地质灾害...
  • 2篇工程地质学报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城市经济
  • 1篇第九届全国工...

年份

  • 6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静动态评估对比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总结,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静动态风险评估技术对比研究,包括内涵与外延、评估模型、评估方法、可接受风险标准,以及风险管理应用。分析表明,我国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离管理应用尚有距离。随着...
范远芳张小趁褚宏亮翟书礼
关键词:地质灾害
文献传递
四川省峨眉山市王山—抓口寺滑坡成因机理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2015年6月14日,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峨眉山市九里镇兴阳村王山—抓口寺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动,威胁27户52人的安全,由于当地政府提前组织人员紧急撤离,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通过现场调查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滑坡稳定性受凝灰岩夹层控制,受早期采矿开挖和"5·12"汶川地震影响,岩体结构破碎,其稳定性处于临界状态,属于滑移-拉裂型;(2)降雨是导致滑坡形成的直接因素,降雨入渗后并转化为地下水,沿凝灰岩夹层上层面流动,滑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3)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总结了滑坡应急避险成功经验及措施。
魏云杰褚宏亮庄茂国王灿峰柏永岩
关键词:玄武岩滑坡岩体结构应急避险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数值模拟浅析被引量:6
2016年
突发地质灾害事件应急响应具有社会聚焦性和时间紧迫性,处置决策离不开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撑,数值模拟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且能够方便考虑多种不同工况等优势。而目前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尚未开展,同时常规数值模拟囿于技术条件等原因,对应急地质灾害技术的支撑实践效果十分有限。为此以滑坡灾害为例,在临滑稳定性研判、变形失稳机理分析和滑动过程推演等数值模拟应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常规数值模拟的技术条件比较,初步提出应急数值模拟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期有助于应急决策辅助应用。
李俊峰张小趁刘红岩褚宏亮倪天翔
关键词:地质灾害数值模拟情景应急响应滑坡
2008年以来中国5次典型地震事件诱发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43
2013年
地震触发地质灾害主控因素的厘定是研究地震地质灾害和灾后应急救援响应的关键问题。笔者在野外典型地震滑坡实地调查和室内图件分析的基础上,以2008年以来我国先后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岷县漳县地震和彝良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震地质灾害主控因素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地震地质灾害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控于发震断裂的活动性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震区地形坡度和高差、距断裂带和水系的距离等4个方面。地震型地质灾害主要沿地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逆冲型地震较走滑型地震诱发的高位、高速远程滑坡数量多,方量大,危害严重。(2)地震震级越大,极震区地形坡度越陡,地层风化破碎越严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更加严重,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区。(3)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震烈度等级大小无必然联系,部分低烈度区因处于高山峡谷区而灾害频发。因此,震后地质灾害排查要充分利用地震地质灾害的成灾模式和成灾规律,震中区和地震高烈度区不一定是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地震型地质灾害主控因素的分析为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范围预测及为灾后减灾应急响应方案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
殷志强陈红旗褚宏亮徐永强赵无忌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主控因素
毫米波雷达泥石流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与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毫米波雷达泥石流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与方法,属于地质监测领域,能够精确、及时、成本低廉地对泥石流进行监测预警。一种毫米波雷达泥石流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包括:向被监测的泥石流区域发射第一微波信号;接收被所述泥石流区...
张鸣之马娟褚宏亮黄喆薛跃明
文献传递
“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及与“5·12”汶川地震对比分析被引量:30
2014年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发生了Ms7.0级强烈地震,其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特大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又一次破坏性地震。文章分析了"4·20"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典型案例,并与"5·12"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两次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区断裂带活动性质、地貌特征、地形坡度、地震烈度等对崩塌滑坡的影响,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①芦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滚石)、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四类,与汶川地震诱发灾害相比数量少,规模小,主要以中小型浅表层滑坡崩塌为主,且主要集中在高陡边坡和高山峡谷区;②芦山地震区宝兴县冷木沟和校场沟泥石流和2010年甘肃舟曲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灾害具有极为相似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孕灾条件;③芦山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机制主要有:拉裂-崩滑-碰撞-铲刮-碎屑流、拉裂-崩落、震动-降雨-崩塌(滑动)-泥石流、震动-抛掷(滚动)四种,震后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叠加的结果;④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因其震级、断裂带性质及破碎程度、地形地貌等差异诱发的地质灾害存在明显的异同点,灾害类型基本相同,而方量、数量、危害等方面差异明显。
殷志强赵无忌褚宏亮孙巍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
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静动态评估对比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总结,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静动态风险评估技术对比研究,包括内涵与外延、评估模型、评估方法、可接受风险标准,以及风险管理应用。分析表明,我国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离管理应用尚有距离。随着...
FAN Yuanfang范远芳ZHANG Xiaochen张小趁CHU Hongliang褚宏亮ZHAI Shuli翟书礼
关键词: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技术应用
毫米波雷达泥石流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与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毫米波雷达泥石流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与方法,属于地质监测领域,能够精确、及时、成本低廉地对泥石流进行监测预警。一种毫米波雷达泥石流智能监测预警方法,包括:向被监测的泥石流区域发射第一微波信号;接收被所述泥石流区...
张鸣之马娟褚宏亮黄喆薛跃明
文献传递
四川峨眉山市王山-抓口寺滑坡滑带工程地质特征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在滑坡地质特征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对峨眉山市王山-抓口寺滑坡滑带土颗粒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物理力学特征及降雨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凝灰岩夹层是滑坡体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滑带土主要成分为粉质黏土,滑带土具有明显的深层蠕滑磨光面和擦痕迹象;滑带土为粉质黏土,黏粒含量高,透水性弱,含有大量的蒙脱石,易水软化,因降雨引起滑带土饱水,其力学强度急剧降低,是滑坡发生高速滑动的主要诱发因素。
褚宏亮孙长勇张希夷李成皓
关键词:滑带土强降雨工程地质特征矿物成分物理力学特征
西南煤系地层山区采动型崩滑灾害研究关键问题被引量:1
2020年
文章在分析采矿型崩滑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得出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常发生在层状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组成的褶皱翼部和核部的陡崖带上,与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地下采矿工程活动等因素关系密切,并指出薄矿层开采诱发大型山体崩滑灾害的具体过程:①采空后覆岩顶板塌落—覆岩顶板离层,采空区上覆岩层内部及层间自下而上应力传递;②地下水运移通道形成,并加快更大范围岩体结构破坏及扩展,加速了岩体结构面的松动与破坏;③上覆岩层不均匀沉降导致坡脚压裂,山体大型岩体结构面逐渐拉剪或压剪变形扩展,最终山体发生累积损伤与大规模崩滑灾害。此外,传统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对此类采矿型崩滑灾害已不适用,建议开展西南煤系地层山区地质结构与地下采动诱发崩滑灾害的相互作用关系、薄矿层采空区上部山体累积断裂损伤—岩体松动、裂隙扩展-岩溶管道流、裂隙流变化的链式响应机制、地下采动型崩滑灾害评价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以推动采矿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李军李军褚宏亮李滨贺凯
关键词:地下采矿崩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