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祖军
- 作品数:77 被引量:196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氯甲基苯甲酰氨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免疫介导骨髓衰竭小鼠模型体内的归巢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是T淋巴细胞免疫亢进破坏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支持造血功能同时具有免疫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衰竭模型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骨髓衰竭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于第6天将已标记氯甲基苯甲酰氨的BALB/c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射途径移植给骨髓衰竭模型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在不同组织的动态分布。造模第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外周血血象和骨髓形态学特征。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输注后24h在受体小鼠骨髓中可发现氯甲基苯甲酰氨阳性标记细胞,72h时阳性标记细胞数量增多(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小鼠濒死或处死前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与模型组小鼠濒死时相比显著升高(P<0.01)。骨髓衰竭模型组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平均生存时间短(P<0.05)。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入骨髓衰竭模型体内能归巢至骨髓,促进造血恢复,减轻骨髓衰竭程度,显著延长生存时间。
- 王洋肖扬李力蒋祖军李勇华庞妍宋佳音
- 关键词:骨髓衰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细胞示踪干细胞培养
- 端粒及端粒酶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治疗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与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的关系,探讨AA发病机制及端粒长度对于评估IST疗效的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71例AA患者,于初诊未接受治疗时留取外周血标本3ml。采用流式一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ISH)检测PBMNC端粒长度,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一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各组PBMNC端粒长度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缩短(6—0.387,p=-0.001)。去掉年龄对PBMNC端粒长度影响,非重型AA(NSAA)组PBMNC端粒长度(30.957±4.502)与重型AA+极重型AA组(29.510±5.9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均短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P值均〈0.01)。IST无效组患者初始PBMNC端粒长度(25.357±4.848)低于正常对照组(51.086±10.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部分有效组(30.334±4.464)、完全有效组(32.808±4.68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17、P=0.254)。当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低于界值点(29.21%)时,IST无效的可能性更大。PBMNC端粒酶活性NSAA组(0.234±0.175)、sAA+VSAA组(0.324±0.178)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107±0.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部分AA患者PBMNC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端粒酶活性相对增高,此类患者IST可能无效,应尽早调整治疗方案。端粒或可成为预测AA患者IST疗效的指标。
- 宋佳音邝丽萍王洋李勇华吴九龙张航李力王耀春蒋祖军肖扬
- 关键词:贫血端粒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抑制治疗
- CyBor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28例临床分析
-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28例初发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用环磷酰胺200mg,每疗程的第1~4天静脉滴注;硼替佐米1.0~1.3mg/m2,每疗程的第1...
- 李勇华肖扬蒋祖军高飏李利庞妍刘增慧张乐琴欧阳玲
- 关键词:骨髓瘤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
- 53例非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健康调查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对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53例来自中华骨髓库的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分别在捐献中、完成捐献后6个月进行心理与身体健康调查分析。结果捐献者以男性、本科学历居多,所有捐献者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低钙反应多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采集中及采集后均无抑郁、焦虑状态,但采集中焦虑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而采集完成后焦虑分值有所下降,较国内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捐献后半年未见动员采集相关并发症。结论具有较高学历的捐献者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充分了解,所有供者动员及采集干细胞过程安全,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干细胞捐献对供者心理无明显影响。
- 肖芷芳李勇华庞妍李力夏晓松汤寿春蒋祖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问卷调查
- 多发性骨髓瘤克隆演变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克隆演变的临床特点、生物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报告1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克隆演变的MM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治疗经过、克隆演变特点、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骨髓浆细胞占25%,免疫固定电泳单克隆IgAκ(IgA 15.9 g/L),有多处骨质破坏,Durie-Salmon分期为ⅢB期。包括沙利度胺、硼替佐米等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达部分缓解。巩固化疗过程中,M蛋白(IgA)和血κ轻链下降的同时,出现肝脏、脾脏、皮肤等髓外浸润,伴血β2微球蛋白升高、骨髓MM细胞比例增加和骨髓MM细胞形态改变,后续强烈化疗无效,病情快速进展,1个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MM在治疗过程中M蛋白下降的同时出现肿瘤负荷增加,提示可能发生克隆演变,常伴髓外浸润,对治疗不敏感,预后差。
- 李勇华肖芷芳庞妍蒋祖军肖扬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 乳癌耐药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
- <正>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乳癌耐药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急性白血病的耐药机制,为克服白血病的耐药,提高治疗效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我院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8岁(14~6...
- 张青肖扬蒋祖军林竞韧高飏李颂文李力
- 文献传递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带状疱疹发生率的分析
- 2012年
-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带状疱疹(HZ)发生率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接受HSCT的96例患者发生HZ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发生了HZ,移植后1年的累计发生率为7.3%,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70(50~290)d,中位持续时间为15(7~180)d。不同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严重程度、不同的GVHD治疗强度、是否进行规律的阿昔洛韦预防,HZ发生率存在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HZ发生对移植后1年的生存率无影响(P=0.87)。结论 HZ是HSCT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GVHD、多种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及不进行有效地阿昔洛韦预防影响HZ的发生,移植后HZ的发生对患者移植后1年的生存率无影响。
- 蒋祖军肖浩文庞妍肖扬
- 关键词:带状疱疹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生率
- B细胞淋巴瘤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 目的检测恶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凝血和纤溶指标,探讨淋巴瘤病程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 李力肖扬蒋祖军
- 文献传递
- 以重度贫血为主要症状的恶性淋巴瘤1例分析
- 2008年
- 张小明蒋祖军肖扬
- 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二例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在临床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且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中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筛查AML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病例,保障输血安全。方法输血前抽取EDTA抗凝静脉血3ml送检,且同时检测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结果在AML需输血治疗的患者中发现2例患者直接Coombs试验阳性。结论AML合并AIHA病例临床少见,但为提高临床医疗安全,Coombs试验筛查是必要的。
- 刘增慧李勇华肖扬蒋祖军
- 关键词:白血病髓系急性贫血溶血性自身免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