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兰
-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硬膜外阻滞并发全脊麻的防治被引量:1
- 1997年
- 硬膜外阻滞是我国应用最广的一种麻醉方法,但其意外教训足可车载斗量。今就杭州地区近年来部分医院发生的典型与不典型全脊麻7例资料作一分析,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麻醉水平。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0~70岁,平均44.4岁。原发疾病:慢性胆囊炎、结肠癌、右肾肿瘤、膀胱结石、卵巢囊肿、右股骨骨折、急性阑尾炎。ASA评级:Ⅰ级6例,Ⅱ级1例。2例伴有脊柱畸形。 2.麻醉操作情况:根据手术部位选择相应的穿刺点,位于T_(9~10)2例,T_(10~11)1例,T_(11~12)1例,T_12~L_1 2例,L_(2~3)1例。穿刺过程均顺利,仅1例进针时黄韧带突破感不明显,回抽均无异常。注入5ml试验量时2例回流量较多,约3ml左右,经鉴别排除脑脊液。观察5分钟均无不良反应。置管时1例插入2cm时出现触电感,即退针,原位穿刺改单次硬膜外阻滞;2例有阻力,但稍用力导管有脱空感而插入;余均顺利插入。导管留置3cm,回抽均无血或液体。 3.临床表现:麻醉后血压明显下降5例,其中2例在注药后改平卧位时发生。1例手术1小时改头低脚高位后出现血压下降,用麻黄素纠正后不久又下降,且始终为12~13/7~8kPa,同时发现接导管针筒内有6ml回流液。另1例血压无变化。出现两下肢不能动3例;失语、呼吸困难继而呼吸抑制、神志消失2例;
- 蒋志兰郝复
-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并发症全脊麻
- 阈下剂量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
- 2001年
- 陈月静蔡丹华蒋志兰瞿坚
- 关键词:人工流产氯胺酮异丙酚麻醉
- 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对Robertsho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方法限期普胸科肿瘤手术病人60例,采用Robertsho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后先用听诊法进行分隔定位,记录导管深度,随后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DLT的位置并作调整。病人改变体位后,再一次纤支镜检查导管位置并调整。观察不同方法下DLT插管分隔情况及体位变动对导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听诊下导管到位54例,经纤支镜检查导管到位28例、位置不当20例、严重不当6例,位置不当和严重不当的26例经纤支镜下调整导管均到位;听诊下导管未到位的6例经纤支镜下定位仍有4例位置不当和严重不当。听诊定位成功率52%(28/54),纤支镜辅助下导管定位成功率93%(56/60);体位改变导管移位率20%(12/60)。结论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听诊法下插管分隔成功率低,纤支镜可以有效进行分析定位,而病人改变体位后需常规重新定位。
- 曹赞蒋志兰
-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注射氟比洛芬酯的超前镇痛效应。方法:ASAⅠ~Ⅱ级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氟比洛芬酯组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10分钟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100mg。对照组于手术开始前10分钟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ml。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小时、12小时的疼痛评分(VAS)、首次使用阿片镇痛药物哌替啶的时间及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氟比洛芬酯组术后1小时、12小时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首次使用哌替啶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手术前预先给予氟比洛芬酯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
- 裘燕蒋志兰
-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咽喉疼痛
- TCD监测异丙酚等静脉麻醉诱导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
- 1997年
- 20例非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在异丙酚、芬太尼等静脉麻醉诱导时,用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BFV)及搏动指数(PI)。结果显示:异丙酚静注后,MCA的收缩峰速(Vp)、舒张峰速(Vd)、平均流速(Vm)均有明显下降。搏动指数明显上升。结论:异丙酚静咏麻醉诱导并轻度过渡通气能减少脑血流量和增加脑血管阻力。
- 蒋志兰吴玲光夏一青杨继东
- 关键词:异丙酚静脉麻醉脑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