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国梁

作品数:18 被引量:144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小麦
  • 11篇霉病
  • 11篇赤霉
  • 11篇赤霉病
  • 9篇抗赤霉病
  • 8篇轮回选择
  • 7篇基因
  • 6篇育种
  • 6篇小麦抗赤霉病
  • 6篇基因库
  • 4篇穗发芽
  • 4篇抗病
  • 4篇抗病性
  • 4篇抗赤霉病性
  • 4篇抗性
  • 4篇发芽
  • 3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轮回
  • 2篇抗扩展

机构

  • 17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7篇蒋国梁
  • 9篇陈兆夏
  • 6篇吴兆苏
  • 4篇吴兆苏
  • 2篇俞世蓉
  • 2篇吴纪民
  • 2篇沈又佳
  • 1篇肖世和
  • 1篇徐勇
  • 1篇马传喜
  • 1篇刘世家
  • 1篇徐风

传媒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作物品种资源

年份

  • 2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4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8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Ⅲ.不同基础群体组建方法及其轮回选择探讨被引量:6
1993年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多亲本杂交,按不同的方式组建基础群体。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和选择强度,分别进行轮回选择。对长期库 GPO 和近期库 GPⅠ、GPⅡ,GPⅢ等4个不同轮选群体,于1989/1990和1990/1991年在南京进行了研究。群体平均抗赤霉病性 GPⅢ较强,GPⅡ较弱。各群体当选优良可育株平均病粒数(率)GPⅢ较低,但其后代抗赤性与其他3个群体间无明显差异。与 GPO 相比,GPⅠ、GPⅡ、GPⅢ平均株高分别矮12.2,11.4和6.7厘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粒重和千粒重分别高9.79—17.20%和2.76—9.91%;穗粒数、小穗数明显较多。当选优良单株平均株高3个近期库比长期库矮7—10厘米,单株粒数多40—70粒,单株粒重高1.5—4.5克,穗粒数多2—6粒,穗粒重高0.2—O.55克。表明 GPⅠ、GPⅡ的组群方法较 GPO 好,3个近期库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长期库。各群体遗传变异均较大,进一步选择仍然有效。
蒋国梁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轮回选择赤霉病抗病性
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l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1993年
利用太谷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Tal(Ms2)经多亲本杂交、互交、再杂交,建成遗传基础宽阔的原始基础群体,进而开展小麦抗赤霉病性表型轮回选择,建拓基因库。1988/1989和1991/1992年,分别在土表接种和单花接种条件下,对抗源库 RC0—RC2和 RC1—RC5轮选世代群体及对照品种进行抗赤霉病性比较试验,以分析群体改良的效果。
蒋国梁吴兆苏陈兆夏俞世蓉吴纪民沈又佳
关键词:轮回选择雄性不育基因抗源试验结果
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进行小麦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及其育种效果
蒋国梁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Ⅵ.轮选品系与原始亲本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被引量:7
1997年
用26个来自基因库的轮选品系或抗源材料和19个原始亲本,在赤霉病单花接种条件下,对抗性和16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平均而言,从接种后16~17天到26~27天,病小穗数和病小穗率的扩增值,轮选品系比原始亲本分别少1.32个和7.11%。病小穗数和病小穗率最终观察值,轮选品系分别为5.35个和24.39%,比原始亲本分别低2.72个和14.75%。轮选品系和原始亲本的平均抗赤霉病忭(抗扩展)分别为MR和MS级。与原始亲本相比,轮选品系的平均株高降低近20cm,生物量、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等重要农艺性状均得到显著改进。部分轮选品系不仅抗赤性较强,而且主要农艺性状也较优良,与推广品种扬麦5号相当或相近。育种实践证明,利用ms2(Tal)基因通过轮回选择建拓抗赤霉病基因库,并结合常规育种,是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蒋国梁陈兆夏徐勇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基因库轮回选择育种
小麦白粒品种抗穗发芽性遗传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3
1997年
小麦白粒品种抗穗发芽性具有明显的倾母现象,28个组合正、反交杂种F1穗发芽率差异显著。不抗×抗和抗×不抗两组杂交组合F1、F2的抗穗发芽性表明,F1代的母体效应在F2仍能得到保持,抗穗发芽性遗传可能具有倾母遗传特点。白粒小麦品种的抗穗发芽性以多基因遗传为主,但亦有主基因的作用。多数组合的穗发芽敏感性呈部分显性。抗穗发芽性的广义遗传力中等偏高,平均6307%。用抗性亲本回交可提高其后代的抗穗发芽性。在小麦白粒抗穗发芽新品种选育中,早、中代选择及回交育种是可行的。
陈兆夏蒋国梁
关键词:小麦抗穗发芽性
小麦矮秆早×苏麦3号杂交组合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遗传和几个农艺性状相关的分析被引量:9
1989年
对典型的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矮秆早与典型的抗病品种苏麦3号杂交组合的F_1、F_2、B_1、B_2、P_1和P_2六世代单花接种后收获时的病小穗数深入分析发现,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呈数量性状遗传。其抗性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2.57%和35.98%。可见,在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总变异中,遗传变异较环境变异大,遗传因素对抗性表现的影响是主要的,不过环境影响也较大。在总遗传方差中,加性方差(Vd=5.4388)
蒋国梁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轮回选择效果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1991年
对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5个不同轮选群体进行初步分析表明:基因库群体平均抗赤霉病性得到显著提高,抗病植株频率增大;株高、单株穗数、穗长、小穗密度、总小穗教、结实小穗数和每稳粒数等农艺性状大多没有明显的不良变化,并与抗赤霉病性无必然不利的联系;群体遗传变异得到较好保持。抗源库抗赤霉病性改良效果优于长期库,可育株的抗性水平较不育株高。通过基因库的进一步建拓和改良,可望从中选育出符合生产和育种需要的高产抗病新品种和优良新抗源。
蒋国梁陈兆夏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基因库轮回选择抗性赤霉病
小麦白粒种质资源抗穗发芽性的配合力分析被引量:10
1998年
用我国抗穗发芽性显著不同的21个白粒小麦品种(系)及1个红皮品系为材料,分别配成5×6、4×7和7×5三套NCⅡ交配设计,以穗发芽率为指标对杂种F_1及亲本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一般配合力方差达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方差亦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抗性亲本对杂种抗穗发芽性表现的作用显著大于敏感亲本,其平均穗发芽率与其一般配合力效应间相关较高,平均相关系数为0.816。穗发芽抗性遗传力较高,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平均分别为83.30%和58.96%,可以在杂种早代-中代对其进行选择。涪陵须须麦、万县白麦子、遂宁坨坨麦、万雅M120E6、丰产3号等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可作为优良白粒抗源在育种中利用。
蒋国梁陈兆夏
关键词:小麦穗发芽抗性配合力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与白粒抗源的筛选被引量:10
1992年
分别用室内塑料袋保湿测定法和田间鉴定法对141份小麦品种(系)的抗穗发芽性进行了4次鉴定。各次鉴定结果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8389。无论是红皮还是白皮,品种(系)间抗穗发芽性变异均较大。红皮类型抗性大多较白皮类型强,皮色深浅程度与穗发芽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344^(**))。52个育成品系的方差分析表明,品系间穗发芽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F=11.035^(**)),其广义遗传力 h^2=83.38%。经综合评定,筛选出12个白皮抗穗发芽材料,可供育种和生产利用。本文还就小麦白皮抗穗发芽品种的选育进行了讨论。
蒋国梁吴兆苏陈兆夏
关键词:小麦育种抗性鉴定
自花授粉作物中轮回选择的原理与应用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简述了自花授粉作物中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小麦、燕麦、大麦、高粱、大豆、花生、烟草等作物改良中应用轮回选择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轮回选择作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应加强有关研究,以弥补常规杂交育种之不足。
蒋国梁
关键词:轮回选择自花授粉作物育种方法雄性核不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