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
- 作品数:12 被引量:94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宝山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国人耻骨肌孔和腹膜前间隙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52
- 2010年
- 目的通过测量男性国人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解剖情况,为基于耻骨肌孔全覆盖理念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的手术方式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解剖男性国人尸体24具,其中新鲜尸体2具,共计48侧。测量耻骨肌孔的面积,观察腹膜前间隙的器官结构及其位置毗邻关系。结果国人尸体耻骨肌孔的平均面积为(19.5±3.7)cm2,左右两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耻骨肌孔大小与骨盆大小无相关性,腹壁下动脉的一些分支发至腹膜前间隙,在耻骨肌孔处的腹膜前间隙内下方有盆底静脉丛,有收集盆底血流的静脉(髂耻支)汇入腹壁下静脉,外上方有髂动、静脉,腹壁下血管斜行跨过耻骨肌孔,并发出2~3支小分支。结论本研究能为基于耻骨肌孔全覆盖理念的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为修补材料的改进提供数据,使之适合中国人的解剖构造。
- 董建许世吾吴钢周远航廖芝伟陈晓军黄琦胡星辰谭德炎
- 关键词:耻骨肌孔腹膜前间隙腹股沟疝
- 大肠癌术后异时性肝转移的非手术方案比较
- 2012年
- 目的探讨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术后化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对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疗效,比较三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术后并辅助化疗后异时性肝转移的9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全身化疗加肝动脉灌注介入(A组);全身化疗加伽马刀局部治疗(B组)和单纯全身化疗(C组)。结果 A、B、C各组的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80%、80%,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0%、50%、30%,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3.3%、16.7%、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18、14月。结论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不容乐观,对无法手术的患者,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全身化疗加肝动脉介入或者加伽马刀治疗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单纯全身化疗不宜作为首选。
- 董建廖芝伟周远航陈晓军
- 关键词:大肠癌肝转移伊立替康
- 改良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疗效观察s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观察改良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45例)和华山医院宝山分院肛肠科(35例)收治的80例经括约肌间肛瘘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改良瘘管结扎术)和对照组(传统肛瘘切除缝合术),每组各40例。观察术后出血、术后疼痛,创面渗液、肛缘水肿、愈合天数、治愈率、复发率、肛门功能测试等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39.82±3.23)min、创口面积(1.50±0.25)cm2、创面愈合时间(11.11±1.13)d、住院时间(7.23±1.32)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43.12±5.20)min、(3.10±0.51)cm2、(15.30±2.13)d、(10.34±4.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肛门失禁渗出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改良瘘管结扎术与传统肛瘘切除缝合术相比,经济、安全、痛苦小,恢复快,治愈率高,且肛门括约肌功能保护好。
- 刘永军马莉吴钢董建翁皖
- 关键词:肛瘘瘘管肛瘘切除术
- 乙酰肝素酶及E-钙黏蛋白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及E-钙黏蛋白对胃癌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07年5月辽宁省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50例胃癌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及E-钙黏蛋白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钙黏蛋白在胃痛组织中的表达。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爿。检验。结果乙酰肝素酶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在胃癌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9,4.258,1.735;1.286,6.794,3.091;X^2=6.273,9.397,5.640,P〈0.05)。乙酰肝素酶阳性/E-钙黏蛋白阴性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及TNMⅢ、Ⅳ期有关(X^2=11.306,10.208,8.420,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E-钙黏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乙酰肝素酶与E-钙黏蛋白的异常表达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同时异常表达使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转移能力。
- 陈晓军郑志超廖芝伟许世吾董建黄琦王舒宝
- 关键词:胃肿瘤乙酰肝素酶E-钙黏蛋白
- 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骨唾液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骨唾液蛋白(BS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探讨两者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1年10月间行甲状腺癌根治+颈侧方淋巴结清扫或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121例PTC患者的石蜡切片,另取甲状腺良性结节和癌旁组织石蜡切片各30例,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MMP-2和BSP进行染色,观察MMP-2和BSP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结果 PTC组织中的MMP-2表达阳性率为75.2%(91/121),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织中的56.7%(17/30)和癌旁组织中的26.7%(8/30,P值均<0.05);PTC合并颈侧方淋巴结转移者的MMP-2表达阳性率为80.0%(28/35),显著高于PTC合并中央组淋巴结转移者的72.7%(40/55)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74.2%(23/31,P值均<0.05);MMP-2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2%(91/121)、73.3%(22/30)、91.9%(91/99)和42.3%(13/30)。PTC组织中的BSP表达阳性率为82.6%(30/35),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织中的70.0%(21/30)和癌旁组织中的50.0%(15/30,P值均<0.05);PTC合并颈侧方淋巴结转移、PTC合并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的BSP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30/35)、80.0%(44/55)和83.9%(26/31),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SP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6%(100/121)、50.0%(15/30)、87.0%(100/114)和30.0%(9/3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TC组织中MMP-2与BSP表达具有相关性(C=0.86,P<0.001)。结论 MMP-2和BSP可作为临床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辅助指标,且MMP-2对筛选PTC颈侧方淋巴结转移高危人群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 周远航董建廖芝伟郭晶晶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2骨唾液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118例术中胆道镜应用体会被引量:1
- 2007年
- 1998~2006年我院共施行胆道探查术210例,现对其中118例运用了术中胆道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
- 周远航许世吾董建
- 关键词:术中胆道镜胆道探查术检查者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其预防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施行的3 796例LC的临床资料,对18例胆管损伤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01年10月至2006年9月期间LC手术1 699例,发生胆管损伤12例(0.71%);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LC手术2 097例,发生胆管损伤6例(0.29%),虽然胆管损伤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6)。结论 LC中胆管损伤不能完全避免,但是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技术培训及操作的规范化训练,有助于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是最安全的选择。
- 廖芝伟董建许世吾秦学潜周远航黄琦周鸣清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管损伤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和腹膜前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对比研究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经腹股沟切口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施行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198例(网塞组)、经腹股沟切口腹膜前疝修补术308例(腹膜前组)的临床资料,随访分析二种手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并对疼痛采用数字评分量表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网塞组为9.9%(18/182),腹膜前组为3.1%(9/29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P=0.002);疼痛评分:网塞组为(5.1±1.3)分,腹膜前组为(4.0±0.9)分,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2)。结论与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相比,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低,且疼痛程度较轻。
- 廖芝伟董建周远航张男男许世吾陈晓军黄琦李玥
- 关键词:疝修补术无张力
- 胃间质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预测及治疗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术后复发和转移预测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胃间质瘤患者49例,男性28例,女性21例,中位年龄59岁(33~74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年内11例复发转移,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5.5岁.收集11例复发及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复发转移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8年间49例胃间质瘤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个月(7~89个月),11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此11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后病理诊断明确,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11例,CD34(+)10例,Vim(+)10例,SMA(+)4例,S-100(+)2例,未见DES和CK表达.局部复发2例,4例出现肝转移,2例肝转移合并腹腔转移,2例腹膜后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象≥5/50 HPF,术中肿瘤破裂及高危患者是胃间质瘤复发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 胃间质瘤高危患者及术中肿瘤破裂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大.术中完整切除肿瘤避免破裂及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是预防复发和的重要方法.即使出现复发,转移也应积极再次手术.
- 刘永军郭晶晶吴钢翁皖董建
- 关键词:胃间质瘤复发
- 结直肠癌患者VEGF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含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分院普外二科及新疆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共64例已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及48例健康体检者VEGF含量,比较结直肠癌患者在有无淋巴结、肝脏转移,Dukes不同分期时VEGF水平差异。结果健康体检者VEGF水平低于结直肠癌患者(t=34.11,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有肝脏转移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无肝脏转移的(均P<0.05);TNMⅠ、Ⅱ、Ⅲ、Ⅳ期VEGF水平分别为(120.14±25.88)、(192.07±26.95)、(277.93±63.18)、(433.40±48.39)pg/ml,随着分期增加VEGF水平逐渐升高(F=83.11,P<0.05)。结论 VEGF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 刘永军赵泽亮吴钢董建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