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再新
- 作品数:24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非催化合成硬脂酸甲酯被引量:2
- 2010年
- 以硬脂酸为原料,先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硬脂酸酰氯,不需分离,再直接与甲醇反应,非催化条件下合成硬脂酸甲酯。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了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化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70℃,n(硬脂酸)∶n(氯化亚砜)∶n(甲醇)=1∶1.4∶1.4,反应时间为2.5h,硬脂酸酯化率达99.3%。
- 张苗娟耿再新蒋登高
- 关键词:硬脂酸甲酯非催化
- 常温非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以油酸为原料,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性质活泼的酰氯,再经甲醇醇解得到油酸甲酯。对反应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了最佳的工艺条件:油酸、氯化亚砜、甲醇摩尔比1∶1.2∶1.2,反应温度30℃,总反应时间3.5h。该生产工艺及后处理较为简便,常温条件下无需催化剂,原料用量少,能耗低,油酸转化率可达到98.1%,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合成生物柴油的方法。
- 耿再新张苗娟付丽丽蒋登高
- 关键词:生物柴油油酸氯化亚砜非催化常温
- 苯酚与三醋酸纤维素的超分子作用及结构研究被引量:5
- 2000年
- 王希文卢小泉耿再新
- 关键词:苯酚三醋酸纤维素超分子
- 低凝点支链醇生物柴油合成新工艺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针对现行的支链醇生物柴油合成工艺中产品收率低,工艺复杂等问题,提出在不使用任何催化剂的条件下,以油酸为原料,经酰氯化和醇解两步反应合成支链醇生物柴油的新工艺。研究得到合成油酸异丙酯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油酸、氯化亚砜与异丙醇的摩尔比为:1:1.3:1.3,反应时间为2.5 h。合成油酸叔丁酯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油酸、氯化亚砜与叔丁醇的摩尔比为:1:1.4:1.4,反应时间为2.5 h。在较佳工艺条件下,油酸异丙酯和油酸叔丁酯的酯化率可分别达到97.31%和55.18%;其凝点和冷滤点分别为25℃、23℃和14℃、11℃,两种生物柴油均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 耿再新张苗娟付丽丽蒋登高
- 关键词:支链醇生物柴油合成工艺
- 2-环己烯-1-酮与1,2-环氧环己烷二元等压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 本文采用改进的EC-2型汽液平衡釜测定了常压下(101.33kPa)1,2-环氧环己烷(1)与2-环己烯-1-酮(2)二元体系的等压汽液平衡数据,所得结果经检验符合热力学一致性。用Wilson方程对所测定的汽液平衡数据进...
- 王学猛蒋登高耿再新
- 关键词:汽液平衡1,2-环氧环己烷分离纯化
- 文献传递
- 特丁基对苯二酚对生物柴油的抗氧化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生物柴油的氧化安定性是确保生物柴油品质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欧盟标准(EN14214-2002),使用瑞士万通公司生产的873型生物柴油氧化安定性测定仪,采用在植物油抗氧化方面最常用、最有效的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由地沟油、大豆油和棉籽油制成的生物柴油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当添加量大于0.6‰时,3种生物柴油抗氧化时间均超过国标规定的6h。TBHQ是一种理想的生物柴油抗氧化剂,对比另一种常用的抗氧化剂BHA(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抗氧化性能优势明显。
- 耿再新付丽丽蒋登高
- 2-环己烯-1-酮与1,2-环氧环己烷二元等压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 本文采用改进的EC-2型汽液平衡釜测定了常压下(101.33kPa)1,2-环氧环己烷(1)-2-环己烯-1-酮(2)二元体系的等压汽液平衡数据,所得结果经检验符合热力学一致性.用Wilson方程对所测定的汽液平衡数据进...
- 王学猛蒋登高耿再新
- 关键词:1,2-环氧环己烷汽液平衡
- TBHQ、V_C、邻苯二胺复配抗氧化剂对地沟油制生物柴油抗氧化性能及抗氧化机理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VC(维生素C)及邻苯二胺复配,对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BHQ、VC和邻苯二胺的复配对地沟油制生物柴油的抗氧化时间的延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TBHQ、VC和邻苯二胺三种抗氧化剂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协同抗氧化效应。同时,在试验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三种抗氧化剂协同抗氧化的作用机理。
- 耿再新孟娟彭桢蒋登高
- 关键词:TBHQVC邻苯二胺
- 4-甲氧基-2,6-二(3,5-二甲基吡唑)-3,3,5-三嗪碳糊修饰电极测定Co(Ⅱ)的研究
- 卢小泉王志华侯经国耿再新康敬万高锦章
- 关键词:钴碳糊电极
- 新型对称巯基卟啉及其钴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被引量:8
- 2001年
- 本文用一种新型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卟啉及其钴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紫外 可见、红外、核磁共振等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和差示脉冲法对钴卟啉配合物进行了电化学性质研究。
- 康敬万靳军卢小泉耿再新高锦章
- 关键词:钴配合物电化学性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