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神经阻滞
  • 3篇镇痛
  • 3篇注射
  • 3篇疗效
  • 3篇麻醉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手术
  • 2篇通气
  • 2篇静脉
  • 2篇机械通气
  • 2篇机械通气患者
  • 2篇关节
  • 1篇带状疱疹
  • 1篇动力学影响
  • 1篇对比性观察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影
  • 1篇血流动力学影...
  • 1篇腰丛
  • 1篇腰丛神经阻滞

机构

  • 14篇北京市房山区...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 2篇北京市丰台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作者

  • 14篇罗克金
  • 6篇李彦平
  • 4篇赵胜雷
  • 2篇李德刚
  • 2篇刘永彬
  • 1篇万磊
  • 1篇郭志华
  • 1篇丁冠男
  • 1篇刘立侠
  • 1篇王强

传媒

  • 8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大医生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药品评价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肩关节腔注射加结节间沟阻滞与结节间沟阻滞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疗效的对比性观察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肩关节腔注射加结节间沟阻滞与结节间沟阻滞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结节间沟+康复治疗组(A组,n=12),结节间沟阻滞+关节腔注射+康复治疗组(B组,n=12)。注射药物:(1)单纯结节间沟注射药物:0.5%利多卡因+甲强龙20 mg+生理盐水至5 ml;(2)关节腔注射药物:0.5%利多卡因+甲强龙20 mg+生理盐水至5 ml+O_3(40%3 ml)。康复训练方法:被动内旋训练+肱二头肌拉伸练习。对比观察指标:肱骨内旋和后伸不同角度下,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不同肩关节活动角度(内旋和后伸)的VAS评分显示,B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VAS疼痛评分值下降,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应用肩关节腔注射加结节间沟阻滞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受限。
罗克金李彦平
腰丛神经阻滞对肿瘤转移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腰丛神经阻滞对肿瘤转移性神经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2例患有腹部/盆腔肿瘤并伴有转移性神经痛的患者,接受腰丛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阿片药物需求量及副作用发生率。结果接受腰丛神经阻滞治疗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阿片药物使用量及相关副作用显著减少(P<0.05)。结论腰丛神经阻滞能够有效降低肿瘤转移性神经痛的疼痛程度,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量及其副作用。
李德刚李彦平罗克金
关键词:腰丛神经阻滞阿片类药物
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腹部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治疗急性期下腹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急性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IC组,n=14)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P组,n=14),分别接受T10、T11、T12椎旁肋间神经阻滞(1次/周,共4次)和患侧腹横肌平面阻滞(1次/周,共4次)。观察两组的阻滞平面范围评分值、结痂时间、4周后通常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爆发痛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TP组阻滞平面评分值明显高于IC组(P<0.05)。TP组皮肤结痂时间明显短于IC组(P<0.05)。TP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明显低于IC组(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可以有效控制急性期下腹部带状疱疹所致皮神经疼痛,同时有助于带状疱疹皮损区的愈合。
刘永彬万磊罗克金
关键词:带状疱疹腹横肌平面阻滞肋间神经阻滞
局部注射麻醉药及皮质类固醇复合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麻醉药及皮质类固醇复合康复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陆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疼痛时间在1~4周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局部注射组(B组,n=20)和局部注射复合康复训练组(BR组,n=20)。B组仅接受肱骨外上髁0.5%利多卡因+甲强龙20mg注射治疗(1次/周,共2周)治疗。BR组接受肱骨外上髁同样药物注射治疗(1次/周,共2周)复合康复训练(3次/天,5分钟/次,共2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2、4、8周的局部疼痛感、局部压痛、屈肘负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后4周和8周时疼痛症状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时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时BR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后4周和8周时BR组疼痛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局麻药局部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局部疼痛,改善功能活动状态,长期疗效稳定。
李德刚李彦平罗克金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局部注射康复训练
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两种镇静方法的疗效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比较重症医学科(ICU)内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两种镇静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入ICU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24 h)患者98例。在地佐辛有效镇痛基础上,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n=48)和咪达唑仑组(n=50)。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地佐辛用量,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咪达唑仑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及住ICU时间更短,患者使用镇痛药物(地佐辛)用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与咪达唑仑相比较,右美托咪定镇静可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及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张建功马永昌赵胜雷罗克金
关键词:安定镇痛咪达唑仑机械通气谵妄
穿刺点与注药速度在剖宫产腰麻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穿刺点与注药速度在剖宫产腰麻中的作用。方法 80例拟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随机分成四组,每组20例,分别按照以下方案实施腰麻:L_(3-4)穿刺点+腰麻注药速度0.2 ml/s(A组)、L_(3-4)穿刺点+腰麻注药速度0.1 ml/s(B组)、L_(2-3)穿刺点+腰麻注药速度0.2 ml/s(C组)、L_(2-3)穿刺点+腰麻注药速度0.1 ml/s(D组)。观察四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最高麻醉平面达到T6的人数、麻醉效果评分、麻醉不良反应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C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明显低于A组、B组和D组(P<0.05)。B组最高麻醉平面达到T6的人数明显低于A组、C组和D组(P<0.05)。C组和D组的麻醉效果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和D组(P<0.05)。四组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麻时选择L2-3穿刺点及较低注药速度具有较好的剖宫产麻醉效果和较低的麻醉不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罗克金丁冠男
关键词:剖宫产腰麻穿刺点注药速度
两种镇痛方法在膝关节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比较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泵在膝关节松解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单侧膝关节松解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n=30)和静脉镇痛泵组(IPCA组,n=30).CFNB组在术后实施股神经鞘中留置导管,IPCA组在术后连接静脉镇痛泵.所有患者在术后6h、24h、30h、48h先行被动运动训练,然后行主动运动训练.CFNB组在训练前经留置导管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IPCA组通过镇痛泵持续静脉输注镇痛药物(舒芬太尼200~250μg和氯胺酮100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记录康复训练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肢主动关节屈曲活动度,记录两组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 CFN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IPCA组(P〈0.001),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低于IPCA组(P〈0.05),患肢主动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IPCA组(P〈0.001).结论 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是一种理想的用于膝关节松解术后康复训练的镇痛方法.
罗克金李彦平王强
关键词:膝关节强直关节松解术连续股神经阻滞静脉患者自控镇痛
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观察应用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肩部疼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局部痛点封闭组(LB组,n=15)和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组(NB组,n=15),其中LB组接受局部痛点封闭与耸肩运动康复治疗,而NB组接受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与耸肩运动康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周的疼痛程度、颈部及肩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NB组治疗后1周和3周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LB组(P<0.05)。NB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1周和3周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度明显高于LB组(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联合肩胛背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疼痛综合征可以有效减轻疼痛症状,并明显改善因疼痛所致的颈椎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刘永彬李彦平罗克金
关键词:肩胛上神经神经阻滞
鞘内给药联合万古霉素静脉注射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鞘内给药联合万古霉素静脉注射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20年9月北京房山区第一医院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为48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万古霉素,观察组给予鞘内给药联合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对比2组治疗效果、蛋白定量、白细胞、葡萄糖、颅内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蛋白定量、白细胞、颅内压均降低,葡萄糖升高,且观察组葡萄糖高于对照组,蛋白定量、白细胞、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鞘内给药联合静脉注射万古霉素能够控制感染,降低颅内压,值得推广。
马永昌罗克金赵胜雷
关键词:开颅手术颅内感染鞘内给药
不同椎管内麻醉方法对老年下肢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下肢手术时不同椎管内麻醉方式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相关性,探讨更为适合老年人行该类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老年择期手术病人66例,ASA分级Ⅱ~Ⅲ级;将病人随机分为持续硬膜外麻醉组(EA组,n=22)、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n=23)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OCSEA组,n=21),分别行相应的椎管内麻醉。观察指标:①各组麻醉过程中分别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翻身5 min时(t2)、手术行内固定时(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情况;②麻醉成功率;③各组输液量;④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量;⑤手术出血量。结果持续硬膜外麻醉组和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在麻醉后t2时间点较腰硬联合麻醉组的更稳定,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的麻醉效果较连续硬膜外麻醉组的更确切。结论单侧腰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具有确切的麻醉效果,同时麻醉时血液动力学指标较为稳定,更适合老年病人下肢手术的麻醉。
罗克金王培达
关键词: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