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伟强

作品数:42 被引量:1,10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2篇花岗岩
  • 10篇锆石
  • 8篇年代学
  • 8篇中生代
  • 7篇藏南
  • 6篇岩浆
  • 6篇岩石
  • 4篇淡色花岗岩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定年
  • 4篇火山
  • 4篇火山岩
  • 3篇地幔
  • 3篇地幔性质
  • 3篇定年证据
  • 3篇岩石圈
  • 3篇山岩
  • 3篇深源
  • 3篇碳循环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吉林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台湾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2篇纪伟强
  • 15篇裴福萍
  • 15篇吴福元
  • 15篇杨德彬
  • 15篇许文良
  • 9篇王建刚
  • 7篇王清海
  • 6篇刘传周
  • 6篇刘小驰
  • 4篇刘志超
  • 4篇张畅
  • 4篇张亮亮
  • 3篇王微
  • 2篇张兴洲
  • 2篇敖松坚
  • 2篇杨承海
  • 2篇肖文交
  • 2篇王佳敏
  • 2篇于洋
  • 2篇万博

传媒

  • 10篇岩石学报
  • 4篇中国科学:地...
  • 3篇2014年中...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矿物岩石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2012年全...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2005年全...
  • 1篇2010年全...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2006年全...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东前任屯角闪岩形成的时代——锆石SHRIMP U-Pb定年证据被引量:2
2005年
辽东前任屯角闪岩中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其具均匀的吸收条带,具有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锆石的特征。锆石的SHRIMPU_Pb分析结果主要集中在谐和线上117~143Ma之间,206Pb/238U的平均年龄值为128.6±5.1Ma(204Pb校正的结果),表明前任屯角闪岩岩体的形成时间为早白垩世。研究区内早白垩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和花岗质岩石的共存,即双峰式岩浆作用的存在,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时期强烈伸展环境的存在,同时暗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减薄达到了峰期。
许文良杨德彬裴福萍纪伟强
关键词:角闪岩锆石U-PB定年
藏东南郎杰学群是印度大陆北缘原地沉积而非外来地体——来自同时代浅海相曲龙贡巴组沉积物源的证据被引量:4
2019年
郎杰学群是西藏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一个特殊的地质体.它在构造位置上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但却与典型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石存在显著的物源差异.由于郎杰学群与其他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均为断层接触关系,关于它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沉积模式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郎杰学群最初沉积于印度北缘,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体系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地质体,在印度-亚洲大陆汇聚过程中拼贴至印度北缘.本次工作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浅海相)与郎杰学群同时代的地层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学和物源区研究工作,拟通过物源特征对比限定郎杰学群的古地理归属.研究发现,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曲龙贡巴组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特征碎屑锆石U-Pb年龄峰(约400~200Ma),而且砂岩中含有丰富的酸性火山岩岩屑(10~30%)和少量斜长石(1~6%),这些物源特征与郎杰学群一致.由于曲龙贡巴组确定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它与郎杰学群一致的物源特征证实后者亦为印度大陆边缘原地沉积,并非外来地质体.由于印度北缘缺乏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岩浆活动,郎杰学群、曲龙贡巴组的火山岩岩屑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冈瓦纳大陆东南缘与古太平洋俯冲有关的岩浆弧.曲龙贡巴组沉积于晚三叠世早期土隆群泻湖相灰岩之上,又迅速被三叠纪末期德日荣组滨岸相石英砂岩所覆盖.曲龙贡巴组、郎杰学群及相关沉积体系在晚三叠世中期短暂的出现明显受区域构造作用控制,冈瓦纳大陆北缘晚三叠世的裂解事件很可能是其主要控制因素.
孟中玙王建刚纪伟强张豪吴福元Eduardo GARZANTI
关键词:特提斯喜马拉雅
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及岩浆作用与成矿被引量:1
2017年
本研究以中国西部(主要为扬子西缘及邻区)的燕山期岩浆岩和相关的金属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重点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多幕次燕山期岩浆作用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及其与金属成矿的关系,约束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前的构造背景,探讨特提斯洋的产生、俯冲和闭合过程及其与燕山期多幕式岩浆的时空演化关系,构建扬子地块西缘及邻区中生代洋陆演化格局,揭示中国西部多幕式"燕山运动"的基本特征、本质及其驱动机制,探讨中国西部"燕山运动"与中国东部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关联,为揭示"燕山运动"的驱动机制提供制约;同时,总结中国西部燕山期"安第斯型"金属成矿的动力学机制,为找寻中国的"安第斯型"金属成矿带提供重要启示。
王强王强纪伟强但卫纪伟强张修政梁华英朱弟成
关键词:燕山运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特提斯
深部碳过程动力学模拟:最新进展与工作流程设计
2023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板块构造运动能够在地质时间尺度(≥10^(6)年)上调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随着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学术界对新生代及更深时以来的地球CO_(2)演化历史获得了逐步一致的描述,这使得定量确定板块构造动力过程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机制成为可能.未来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在于发展计算构造碳循环动力过程的方法,为准确重建构造活动的碳通量历史提供平台.文章回顾了全球构造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开展板块构造碳循环数值模拟研究的工作流程,包括四个步骤:(1)计算含碳矿物的运移过程,目的在于模拟物质之间碳吸收/释放;(2)模拟构造单元的碳循环,目的在于理解构造活动时圈层之间的碳循环;(3)模拟大陆汇聚-裂解场景引起的碳循环,目的在于探讨固体圈层在超级大陆汇聚-裂解周期的碳循环过程;(4)对比典型构造时期全球深部碳循环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目的在于获得固体-表层圈层耦合的定量认识.前两个步骤已有团队正在逐步攻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两个步骤尽管尚未见到报道,但最新板块构造重建和碳循环研究的进展为最终实现提供了数据和方法基础.从数值计算方法的角度而言,跨越固体-表层圈层的碳循环动力过程在流变参数、时间-空间分辨率上跨越十几个数量级,是实现数值模拟方法和实验需要攻克的首要技术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边界参数条件关联的方法来实现固体-表生圈层演化数值计算.
赵亮郭正堂郭正堂王欣欣沈昊王欣欣孙宝璐谭宁张卉刘永岗李杨王佳敏纪伟强王佳敏
大洋岛弧的前世今生被引量:22
2019年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边界是地质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因而它们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依据应力性质的不同,地球上板块的边界类型有扩张的洋中脊、汇聚的俯冲带和调节板块运动差异的转换断层三种。就汇聚型板块边界而言,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洋-洋俯冲的大洋或洋内岛弧带(Intra-oceanic arc)、洋-陆俯冲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带和陆-陆接触的大陆碰撞带三种。相对而言,大洋岛弧的研究程度最低。传统认为最典型的大洋岛弧——日本诸岛,已不再被认为是洋-洋俯冲的产物,因为已有研究显示它是从亚洲大陆裂解的碎块。根据目前的调查,现今的大洋岛弧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以太平洋与菲律宾板块间的Izu-Bonin-Mariana弧和太平洋-澳大利亚间的西南太平洋岛弧为代表。大洋岛弧研究的最重要问题是,洋洋之间如何产生了俯冲。目前多倾向于认为:大洋中的转换断层可使不同时代的大洋岩石圈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较老的岩石圈由于冷却时间较长而密度相对较大,因而可下沉而俯冲到较年轻的岩石圈之下。这一模型也被誉为蛇绿岩形成的初始俯冲定律(Subduction Initial Rule,简称SIR)。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全球还没发现有转换断层转变为俯冲带的实例。更何况,全球大洋中发育如此众多的转换断层,但为何只在西太平洋发育大洋岛弧?本文通过对资料的总结还发现,这些大洋岛弧基本都是从亚洲或者澳大利亚大陆东部边缘裂解的碎块,只是后期的弧后扩张作用使裂解的碎块发生强烈的改造,形成具有类似大洋岩石圈的特点。目前提出的洋-洋自发形成俯冲带的模型并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际地质事实的支持。但在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和阿留申地区,大洋岛弧的出现与洋底高原诱发的俯冲带跃迁或俯冲极性反转有关。因此,板块构造理论中的
吴福元王建刚王建刚刘传周张畅刘通
关键词:弧后扩张蛇绿岩
辽东-吉南中生代辉长岩-闪长岩的形成时代:锆石SHRIMP和LA-ICP-MS U-Pb定年证据
<正> 辽东-吉林南部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北段,东南邻朝鲜半岛,北部为兴蒙-吉黑造山带,郯庐断裂位于本区西北部。辽东地区主要出露太古代高级变质岩,吉林南部地区主要由元古宙集安群和老岭群以及花岗岩组成。区内中生代基性岩...
杨德彬许文良裴福萍纪伟强
文献传递
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造山带中新生代砂岩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正>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一直在争论中。本次研究的5个砂岩样品采集于伊朗西南部Lurestan省,扎格罗斯造山带内Afrineh向斜一翼的连续地层剖面。根据前人的古地磁学、古生物地层学和锶同位素研究成果,可以很...
张志勇肖文交陈凌纪伟强敖松坚万博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被引量:245
2015年
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区,分布有两条世界瞩目的淡色花岗岩带。南带主要沿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的藏南拆离系(STDS)分布,俗称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构成喜马拉雅山的主体。北带淡色花岗岩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单元内,又被称之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多以规模不等的岩席形式侵入到周边沉积.变质岩系之中,或者呈岩株状产出于变质穹窿的核部。岩体本身大多岩性均匀,变形程度不等,但岩体边缘可见较多的围岩捕虏体,并在部分情况下见及围岩的接触变质作用,反映它们的异地侵位特征。上述两带中的淡色花岗岩在矿物组成和岩石类型上表现为惊人的相似性,主要由不同比例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5%)、白云母、电气石和石榴石等构成二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三大主要岩石类型。从不同地区的野外观察来看,二云母花岗岩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主体岩石类型,而电气石花岗岩和石榴石花岗岩主要以规模不等的脉体形式赋存于二云母花岗岩之中,反映前两者晚期侵位的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些花岗岩具有高Si、Al、K,低Ca、Mg、Fe、Ti的特点,接近花岗岩的低共熔点组分。绝大多数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含铝指数,属于过铝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为较大的变化范围,但总体上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和放射性元素U,而不同程度亏损Ba、Th、Nb、Sr、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总体上明显低于世界上酸性岩的平均丰度,且绝大部分表现为轻.中等程度的稀土元素分馏和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传统认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原地-近原地侵位的纯地壳来源的低熔花岗岩。但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该花岗岩可能是从一种高温的花岗岩浆演化
吴福元刘志超刘小驰纪伟强
关键词:淡色花岗岩
藏南罗布莎蛇绿岩中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与成因
本文介绍了侵入到罗布莎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中的辉长岩可以分为两类,即辉长-辉绿岩脉和角闪石辉长岩。分别对锆石进行了SIMS U-Pb定年,在岩石成因方面,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均为两种岩浆经历的结晶分异过程提供了证据。稀土元素配...
张畅刘传周吴福元张亮亮纪伟强王建刚杨刘杨
关键词:辉长岩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对基底性质的制约被引量:82
2008年
为了确定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本文对位于盆地南部7个钻遇中生代火山岩的岩芯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含火山岩地层主要包括火石岭组和营城组,其中火石岭组火山岩由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粗面英安岩组成,营城组火山岩由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流纹岩组成.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和Th/U比值显示,所测锆石均具有岩浆成因的特点,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形成时代介于110b133Ma,其中火石岭组火山岩形成于129-133Ma,即早白垩世早期,营城组火山岩形成于110~119/Via,即早白垩世晚期.捕获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本区基底中存在中晚侏罗世(155~169Ma)、印支期(218~236Ma)、海西期(254/Via、294Ma)、加里东期(413Ma)和前寒武纪(1823/Via和2542Ma)岩浆事件,这与基底岩石中锆石U—Pb的定年结果相吻合.
裴福萍许文良杨德彬纪伟强于洋张兴洲
关键词: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基底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