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伟
- 作品数:38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1起由CV-A6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疫情的快速鉴定与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2013年5月河源市1所幼儿园发生的1起由CV-A6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肠道病毒型别快速鉴定。方法采集该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或咽拭子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总肠道病毒、EV-A71、CV-A16和CV-A6检测,并结合半巢式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VP1序列扩增,通过对目的条带序列测定及分析进行肠道病毒分型鉴定。结果经荧光定量PCR检测,26例病例35份标本中共有25例34份标本检出总肠道病毒阳性,38名密切接触者38份标本中有11人11份标本检出阳性,肠道病毒阳性率分别为96.15%和28.95%,其中分别有25例病例和7名密切接触者CV-A6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6.15%和18.42%,全部标本EV-A71和CV-A16检测阴性。7例病例和3名密切接触者的10份标本半巢式PCR扩增阳性,测序结果显示VP1序列均属于CV-A6,且核苷酸同源性为100.0%。结论广东省河源市此次发生于幼儿园的手足口病疫情由肠道病毒CV-A6型引起;荧光定量PCR与半巢式PCR扩增肠道病毒VP1序列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对引起手足口病的CV-A6型肠道病毒进行快速及准确鉴定。
- 曾汉日李晖郑焕英刘冷郭雪管大伟孙立梅谭小华柯昌文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荧光定量PCR
- 广东EV71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研究广东省EV71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的影响因素。方法:提取收集的样品或培养的病毒RNA、逆转录合成c DNA,应用PCR技术扩增全长EV71 VP1全长序列,应用MEGA5.0进行序列比对、建设进化树,确定病毒的分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性别、年龄、病毒型别、VP1变异等因素对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的影响。结果:在2008-2010年期间,广东省流行的EV71病毒株为C4a型,但该型病毒已经出现了分化,即C4a1-C4a4。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性别、病毒的型别无相关性,在4岁之前,病毒变异A289T易致重症患者(P〈0.05,OR=2.360,95%CI为1.163~4.659)。结论:在广东省EV71流行株主要为C4a1型,已经出现进化,且同时流行,需加强相关的监测;在流行期间需加强易感人群的防护。
- 吴娴波钟艳云曹宇娟柯昌文管大伟张宝
- 关键词:EV71病毒毒力流行病学特征
- 病原菌分子分型技术平台建立及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用研究
- 邓小玲何冬梅柯碧霞朱海明管大伟李柏生谭海玲陈经雕刘美真宋曼丹王海燕赖蔚苳马聪钟豪杰柯昌文王洪敏黎薇杨杏芬林锦炎严纪文
- 该研究是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链球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建立及G群链球菌致病性研究》(项目编号:04300209)课题基础上进行的持续研究。在《链球菌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建立及G群链球菌致病性研究》课题建立的链球...
- 关键词: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008年广东省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目的了解2008年广东省流行的EV71病毒基因特征。方法我们选择了2008年广东省分离的1株EV71毒株(GDFS-3),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基因进化特性的分析。结果GDFS-3株与其它肠道病毒71型毒株相比,在编码...
- 张欣邓小玲管大伟郑焕英郭雪杨杏芬柯昌文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同源性分析
- 文献传递
- 广东省羊种布鲁氏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对广东省羊种布鲁氏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IST)研究,了解菌株的遗传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采用MLST技术对60株羊种布鲁氏菌地方株的7个看家基因、1个外膜蛋白基因及1个基因间区的序列进行测定,将各个基因的序列与标准菌株的等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型及菌株序列型(STS),分析与其他ST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60株地方株经PCR产物检测、测序及序列分析,全部菌株的各等位基因谱相同,均为gap(3)、aroA(2)、幽(3)、dnaK(2)、gyrB(1)、trpE(5)、cobQ(3)、omp25(8)、mt—hyp(2),与文献报道的ST8型的各等位基因型一致。经MIST技术分析聚类后,60株羊种布氏菌地方株与16株各生物种型标准株间的相似值介于2.5%-100.0%,100.0%相似值水平的菌株分成12种ST型别,其中60株地方株与羊种2型标准株同为ST8型。结论广东省羊种布鲁氏菌MLST基因分型的优势基因型别为ST8型,MIST分型技术不能有效区分广东省羊种布鲁氏菌的各生物型,只能作为羊种各生物型菌株分子分型的补充手段。
- 赖沛炼陈经雕彭晓放刘美真邓爱萍谢志坚黎薇管大伟肖红张万里苏娟
- 中国18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了解寨卡病例的排毒途径和时间,为寨卡病例的实验检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寨卡病例不同时间的多类临床样本,用real-time RT-PCR方法对其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乳鼠颅内和细胞接种分离寨卡病毒,将获得的寨卡病毒利用二代测序方法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所测得的序列与GenBank中寨卡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18例感染者尿液、唾液和血清样本中寨卡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82.4%(14/17)、82.4%(14/17)和52.9%(9/17),尿液排毒的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唾液和血液。9份阳性血清标本共分离到6株寨卡病毒,进化分析6条寨卡基因组序列均属于亚洲族系,来自萨摩亚与委内瑞拉的病毒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中。结论唾液、血清和尿液均可用于寨卡病例的日常检测,尿液和唾液的核酸检测率更高,阳性血清更容易分离到寨卡病毒。乳鼠和细胞均可用于寨卡病毒的分离,但乳鼠颅内接种的病毒分离率更高。
- 吴德张欢谈琦琪孙九峰周惠琼宁丹管大伟
- 关键词:唾液虫媒病毒尿液
- 2014年肇庆市登革Ⅰ型病毒流行株E基因序列分析
- 2017年
- 目的了解肇庆市2014年登革热病Ⅰ型病毒流行毒株E基因序列。方法收集肇庆市2014年登革热患者病例资料及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登革热病毒,阳性分离株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E基因,绘制系统发生树,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6份标本中20份病毒分离培养阳性,获得肇庆市2014年Ⅰ型登革热病毒流行20株毒株的E基因序列,其同源性与中山市的2株流行毒株接近,但与广州市Ⅰ型登革病毒流行株相差较远。结论肇庆市登革热疫情同中山市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且流行特点为输入性流行。
- 朱颖梅谭海芳苏乐斌管大伟谭翰清程洁萍
- 关键词:登革病毒E基因系统进化树
- 广东首株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的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分析广东首次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eningitidis)的分子特征。方法复苏培养并用奈瑟菌生化鉴定系统(APINH)生化鉴定从患者脑脊液分离到的1株W135群N.meningitidis,以本地近年分离的1株C群和3株A群N.meningitidis为对照;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rA、porB)可变区型别;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uhilocussequencetyping,MLST),采用SplitsTree在线软件分析进化关系,研究其分子特征。结果该W135群Mmeningitidis的porA可变区(VR)型别为P1.5,2,属主要致病型别之一;porB的可变区Ⅰ、Ⅳ、Ⅴ、Ⅶ分别为1、1、1、17型,无可变区Ⅵ、Ⅷ;MLST等位基因谱为:2、123、4、3、8、4、6,序列型(sT)为2960,属sT—11/ET-37克隆系。4株对照菌株porA的VR型别均为P1.20,porB可变区Ⅳ为7型,无可变区Ⅶ;C群对照株属ST-4821克隆系,3株A群属ST-5克隆系。结论该W135群Mmeningitidis的分子特征与国外分离株相同,而与本地流行的A群及C群菌株不同。
- 管大伟邓小玲刘美真柯碧霞张万里梁宏梁剑杨杏芬
- 关键词:细菌分型技术
- 广东省首例W135群流脑的病原学分析被引量:24
- 2008年
- 目的对2007年5月广东中山发现的1例W135流脑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标本进行常规鉴定、乳胶凝集、PCR鉴定、测序等,同时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病例证实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脑膜炎病例,采用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对该株菌的基因组7个管家基因进行DNA测序,其序列型为ST-2960,属于ST-11/ET-37complex序列群。该菌株对头孢噻肟、氨苄青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药物均敏感。结论该病例为广东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从脑脊液分离到病原菌的W135群流脑病例,提示我们要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 刘美真管大伟邓小玲梁剑梁宏周海
-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135群病原学
- 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体分子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了解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和porB基因特征,并确定病原体的优势克隆型。方法对1967-2007年从流脑患者分离的18株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进行复苏培养和生化鉴定;通过DNA序列测定分析外膜蛋白编码基因poM、porB特征;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采用PHYLIP软件制作进化树,并与脑膜炎奈瑟球菌MLST全球数据库(PubMLST)中的菌株比较,确定优势克隆型菌株,探讨广东省历年流脑疫情分离株的看家基因序列多态性。结果porA可变区(VR)1的型别以20型为主,VR2的型别在2004年前主要为9型,以后呈现多态性;porB可变区Ⅰ、Ⅳ、Ⅴ、Ⅵ主要分别为4、7、11、10型,2004年后可变区Ⅴ、Ⅵ型别增多;除2007年分离的1株W135菌株外,其余菌株的porB基因均无Ⅶ、Ⅷ可变区。在7个看家基因中,abcZ等位基因多态性最低,pgm最高。广东省历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分离株2004年前的优势克隆为ST-5克隆系,自2004年开始出现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系,2007年首次出现高致病性ST-11克隆系。结论广东省历年脑膜炎奈瑟球菌分离株的外膜蛋白编码基因呈现多态性特征,分离株为多克隆系并存,近期以高致病性克隆系为主。
- 邓小玲管大伟刘美真李灵辉柯碧霞黎薇梁剑柯昌文
- 关键词:脑膜炎奈瑟球菌分子特征多位点序列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