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采霞
- 作品数:37 被引量:172H指数:7
- 供职机构: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 浅析我国煤矿环境问题及对策
- 2003年
- 本文从矿区的水污染、矸石堆放、噪音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塌陷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煤矿环境问题,分析了其对矿区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指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 田采霞
- 关键词:煤矿环境问题水污染噪音污染地表塌陷煤矸石
- 一种掘进面增压防突装置
- 本发明一种掘进面增压防突装置,包括槽钢框架,钢带支撑腿、锚杆、可伸缩施力杆、可伸缩辅助杆、齿面压板。所述槽钢框架由两侧竖梁,顶板横梁及前探横梁构成,两侧竖梁均由若干钢带支撑腿及若干锚杆固定;钢带支撑腿由若干锚杆固定。可伸...
- 郭保华杨晓雨田采霞郝从猛司雪峰张炳楠郭旭阳张权李俊良
- 文献传递
- 一种瓦斯抽放钻孔液压扩孔增透装置
- 本发明一种瓦斯抽放钻孔液压扩孔增透装置。能够通过增大钻孔直径,降低孔周煤体切向应力,增加孔周煤体径向裂隙,提高钻孔煤体瓦斯抽放效果。包括增压胶囊,内、外扩孔管片,可缩减摩滚珠垫层和可缩高渗垫层。在钻进达钻孔设计深度后,退...
- 郭保华王龙田采霞马擎席可峰陈岩李冰洋王辰霖郭文兵
- 文献传递
- 岩石裂隙的法向蠕变及渗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法向蠕变是岩石裂隙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通过分析岩石裂隙法向蠕变机理、进行干燥及渗流情况下岩石裂隙法向蠕变试验,探讨了岩石裂隙的法向蠕变及渗流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粗糙岩石裂隙来说,瞬时有效应力总等于裂隙凸起的压缩强度,因而初始法向蠕变明显,而后随接触面增加,蠕变速率逐渐降低;渗流过程中,岩石裂隙法向蠕变更加明显,且初次加载应力水平下岩石裂隙法向蠕变远大于后续加载应力水平;岩石裂隙法向蠕变不能决定岩石裂隙渗流能力的降低,水力冲蚀作用明显时,可能产生裂隙渗流能力随裂隙法向压缩而增大的情况;岩石裂隙的蠕变闭合与岩石裂隙面粗糙度有关,粗糙度越大,岩石裂隙蠕变闭合量越大.研究结果对岩石裂隙法向蠕变的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 郭保华田采霞
-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石裂隙渗流试验
- 粉煤灰场对该区土壤及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研究—以上窑灰场为例
- 本文通过对上窑灰场内采集的粉煤灰、土壤及浅层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采用粉煤灰的室内静态浸泡试验、动态淋溶试验及土壤的淋溶试验,得出了粉煤灰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微量元素的浸出规律及其在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的迁移特性,并对...
- 田采霞
- 关键词:粉煤灰淋溶试验土壤浅层地下水
- 文献传递
-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被引量:5
- 2010年
-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为适应新形势,文章结合河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与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考核方式等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 田采霞
- 关键词: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 焦作市龙源湖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
- 2007年
- 在对焦作市龙源湖水样的采集、监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单项因子和综合污染两种评价方法,对龙源湖水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结论:COD和Cr6+是主要污染物;总氮和总磷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水环境污染程度属于中度污染。由于龙源湖溶解氧较高、PH值在6~9范围内,未造成水质恶化,提出了保护水环境质量的相应对策。
- 田采霞郭保华
-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
- 焦作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成份调查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产业化是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正交实验法,调查分析了2006年春季焦作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物理组成,为该市生活垃圾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为每人0.563kg/d,占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44.8%。其中堆肥型垃圾占70.2%,非堆肥型垃圾占29.8%。正交实验各因素的重要性为,对于垃圾总量和堆肥型垃圾,用能类型(A)>住户类型(B)>人均月收入(C);对于非堆肥型垃圾,B>C>A。最后分析了各因素水平对垃圾产生量影响的趋势及原因。
- 孟红旗田采霞叶建王小曼
-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正交实验法居民家庭
- 一种控制巷道底臌的装置
- 本发明一种控制巷道底臌的装置,包括巷道底板和两帮锚杆,锚杆托盘,带齿和孔的钢带(1)和钢带(2),恒力夹紧装置,钢带(1)和钢带(2)与恒力夹紧装置共同构成了底梁。巷道底板在各种因素下鼓起时,底板对底梁提供向上的作用力,...
- 郭保华田采霞
- 文献传递
-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途径被引量:27
- 2011年
- 采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碳排放模型,计算了1995~2009年间河南省能源碳排放量。根据LDMI因素分解方法,对河南省人均碳排放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能源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02年后呈现指数增长,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2007年后增速变缓;②河南省碳排放强度在1995~2002年间呈下降态势,但是2002~2004年间反弹急剧攀升,2004年后再次呈现回落态势;③经济发展是促进河南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能源效率是拟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结构对河南人均碳排放变化的作用不明显。研究表明,若仅依赖能源效率的提高,难以抑制经济发展引起的河南人均碳排放增加。因此,需要改善能源结构,发挥能源结构改变对河南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 高彩玲高歌田采霞
-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