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翔

作品数:17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翻译
  • 2篇隐喻
  • 2篇英译
  • 2篇人文
  • 2篇人文主义
  • 2篇诗歌翻译
  • 2篇吴宓
  • 2篇教育
  • 2篇概念整合理论
  • 2篇出版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大学英语写作
  • 1篇大学英语写作...
  • 1篇当前教育
  • 1篇德育
  • 1篇新人文主义
  • 1篇新诗
  • 1篇学法
  • 1篇医典
  • 1篇艺术

机构

  • 17篇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王翔
  • 10篇王启伟
  • 2篇王彬
  • 1篇李宝珠
  • 1篇谢贤德
  • 1篇高玉兰
  • 1篇钟冬梅
  • 1篇高玉兰

传媒

  • 4篇出版发行研究
  • 3篇长江大学学报...
  • 2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理论观察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菏泽学院学报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 1篇语文学刊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吴宓新人文主义思想对当前教育教学的启示被引量:1
2020年
新人文主义反对趋向物质机械的“科学主义”和不加遏制的“浪漫主义”,求助于古希腊文化,以及中国儒家文化来匡正近代文明秩序的失衡。吴宓在否定一切传统的时代,借助翻译西方诗歌与文论,在近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倡导“内在制约”的新人文主义,这对当前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无疑具有镜鉴意义;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亦有重要启迪。
王翔王启伟
关键词:新人文主义
浅论吴宓人文主义外语教育思想
2018年
吴宓师从欧文·白璧德(Iring Babbitt),在近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不遗余力地践行并传播新人文主义思想。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翻译传播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学衡》译介,二是通过学校教育,而吴宓一生最高光的时刻,就是任清华西洋文学系教授。这一时期,吴宓组建了清华国学院,制定了外文系人才培养目标及外文系课程设置。本文拟从吴宓教育生涯谈起,以吴宓时期清华外文系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入手,分析吴宓人文主义外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外语教学的启示。
王翔王启伟
关键词:吴宓人文主义外语教育
论翻译的可译性程度——基于逻辑概念
2016年
严复提出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把"信"放在首位,可见"信"的重要性。做到"信",首先得做到对源语言中的概念的清楚理解和把握,才是真正达到忠实原文的前提。本文从逻辑概念出发,认为概念特别是文化概念是个集合,其意义的全部即为概念所包含的元素,两种语言的相同概念集合所包含的元素重合率即交集越大,可译性程度也就越大;交集越小,可译性则越低;如果没有交集,则不可译。
王启伟王翔
关键词:交集
论苏东坡诗词英译——概念整合理论视角
2015年
中国古典诗词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文本中体现出作者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在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认知模式的指导下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英译,能有效地避免翻译过程中的误译。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解读苏东坡诗词的英译过程,可以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四空间认知模式对翻译的指导意义,从而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提供借鉴。
王启伟王翔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诗经》翻译的艺术之美被引量:2
2015年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在"三美"译论观照下,许渊冲创造性地将其翻译成诗歌艺术精品,兼具音美、形美、意美。
王启伟王翔
关键词:《诗经》翻译艺术美
中医典籍中无形之象翻译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
2018年
"象"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中医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谓的"象"即可指具体的、可感知的现象、形象,也可具有某种象征的抽象的含义。通过取"象"来表达深奥的含义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医学中较为常见的语言手段。《周易·系辞上传》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前和刘庚祥认为"中医的思维方式比较集中地体现中国传统抽象思维的特征"。
王翔王彬
关键词:中医典籍中国传统哲学翻译抽象思维中医学
旅行与赋形:《生死场》创作、翻译与传播
2020年
萧红的《生死场》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了“北方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并成为1930年代中国抗日文学的扛鼎之作。1970年代末,《生死场》英译本开始在英美国家传播,西方世界将其解读为“生老病死”的人生哲学,是对东北民众生活画面的真实刻画。作品在英美国家的接受形态对世纪之交国内学者关于萧红《生死场》主题阐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当萧红及其作品沉寂了30多年,抗日主题离开了历史的大背景,民族乡土文学叙事的萧红则被人们所忆起。其英文文本旅行到海外,再回流到中国大陆,《生死场》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主题意蕴和文学价值。
王启伟王翔
关键词:《生死场》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现代性建构
2016年
现代性建构有着多重体现,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现代性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胡适的诗歌翻译为例,沿着历史的纵向发展脉络,梳理了胡适在诗歌翻译内容、翻译体裁、翻译传播载体方面的尝试与推进,论证其现代性建构文学实践形式。
谢贤德王翔
关键词:诗歌翻译现代性建构
从认知角度解读济慈诗歌中的死亡隐喻
2013年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重要方式,它无处不在。死亡是人类的基本认知体验之一。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济慈诗歌中的死亡隐喻,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其实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体验。
李宝珠王翔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映射死亡隐喻济慈诗歌
1933:走向巅峰的民国皖人文学出版年
2016年
1933年皖人文学著述出版量几乎占据全国总量的1/5。探寻背后原因,可见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为安徽培育了"五四"皖军、革命文学作家、通俗文学作家、专业文学研究队伍,且保有诸多传统文学创作者。当各方力量在局势相对稳定的年代同时出现于出版界时,便造就了令人惊异的出版量。此外,皖人与民国文学报刊存在多方联系,大批量连载著作与报刊文章,也为1933年皖人文学的出版高峰奠定了根基。
钟冬梅王翔
关键词:文学作品报刊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