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湛江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动态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各期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的动态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各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化学比色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3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32例正常人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2,6(IL-2,IL-6)的动态水平。结果四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呈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结论肿瘤坏死因子-a和一氧化氮、白介素均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细胞炎性损伤过程,其浓度变化可能具有双重作用。
- 刘雪玲王焱虞勇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病毒性心肌炎
- 140例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TaqIB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效果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基因TaqIB多态性与粤西地区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PCR扩增140例高脂血症患者TaqIB多态位点相应的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电泳后确定基因型,用SPSS10.0软件采用ANO VA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aqIB多态B1B2基因型个体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基线水平比B2B2基因型个体明显高出0.65mmol/L(P=0.041),B2B2基因型个体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基线水平分别比B1B1个体和B1B2个体明显高出0.58mmol/L(P=0.000)和0.62mmol/L(P=0.000)。高脂血症患者经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变化量在TaqIB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20,P=0.003;F=3.925,P=0.022)。Post Hoc多重比较结果表明,B1B2基因型个体的HDL-C水平升高值较B2B2基因型个体明显增多0.24mmol/L(P=0.003),B1B2基因型个体LDL-C水平降低值比B1B1个体明显减少0.25mmol/L(P=0.024)。结论B1B1和B1B2基因型个体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较好,而B2B2个体对他汀类药物治疗反应较弱,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TaqIB多态可能是预测中国粤西地区高脂血症患者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个体化差异的标记物之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张鹏辉李果明王焱郑克勤
- 关键词: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
- 强力霉素对兔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 2011年
- 目的探讨强力霉素对兔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分为假手术组、单纯PTA组、3种剂量强力霉素组,每组6只。强力霉素组于术前2d开始饮用强力霉素溶液,假手术组和单纯PTA组饮用生理盐水。8周后取颈总动脉段,用ELISA、免疫组化及HE染色分别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血管形态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单纯PTA组内膜增生显著,血浆ET-1水平和内膜PCNA表达增加(P<0.01);与单纯PTA组相比较,3种剂量强力霉素处理均能显著降低新生内膜增生、血浆ET-1水平和内膜PCNA表达(P<0.01)。结论强力霉素对兔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有显著抑制作用,这可能与血浆ET-1水平及内膜PCNA表达下降有关。
- 王焱黄石安陈灿李志梗
- 关键词:强力霉素增殖细胞核抗原内皮素-1血管成形术
- 国产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国产制剂泰嘉对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 ndrome,ACS)的疗效。方法非ST段抬高ACS180例,分为3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泰嘉组,加用氯吡格雷国产制剂泰嘉;波立维组,加用氯吡格雷进口制剂波立维。观察胸痛消失率、心电图变化、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随访1年内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使用氯吡格雷病人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胸痛消失率、心电图改善情况及1年内心脏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国产制剂对非ST段抬高ACS有效。
- 王焱黄石安陈晓于
-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HMG-CoA还原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A,HMG-CoA)还原酶基因的BsuRⅠ和ScrFⅠ等2个限制性内切酶多态位点各等位基因与冠心病(CHD)易感性和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PCR扩增203例CHD患者和100例对照组的2个多态位点相应的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电泳后确定基因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个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CHD患者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ScrFI多态位点AA基因型的CHD患者其TC和LDL-C水平比aa基因型的CHD患者显著增高(P=0.031,P=0.028),TC/HDL-C比值也差异有显著性(P=0.039)。结论ScrFI多态位点的A等位基因与CHD患者较高的TC和LDL-C水平以及较高的TC/HDL-C比值相关联,这在寻找CHD的危险因素和易感个体的筛查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张鹏辉李俊涛李果明王焱郭志斌郑克勤
- 关键词:冠心病HMG-COA还原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丹参酮ⅡA对RAW264.7细胞分泌MMP-12、TF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对RAW264.7细胞中组织因子(T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TanⅡ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防治作用。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以ox-LDL作为刺激因子,采用MTT法测定了巨噬细胞的增殖,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TF浓度,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SOD)和丙二醛浓度(MDA),并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细胞中MMP-12的表达,从而观察TanⅡA对ox-LDL引起的巨噬细胞增殖、脂质过氧化及其MMP-12、TF分泌的影响。结果15、30、60、120μg/mlTanⅡA可剂量依赖性抑制50μg/mlox-LDL引起的RAW264.7细胞的增殖;30、60、120μg/mlTanⅡA可明显增加细胞上清液中SOD活性、降低MDA浓度及TF浓度,并降低细胞内MMP-12的表达。结论TanⅡA可抑制ox-LDL引起的RAW264.7细胞的增殖,可抑制该细胞中TF和MMP-12的表达,并且这种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 王焱方志远黄石安崔燎
- 关键词:MDA
- HMG-CoA还原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研究
- 2008年
- 目的探讨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基因的BsuR I和ScrF I等2个限制性内切酶多态位点各等位基因与冠心病(CHD)易感性和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PCR扩增203例CHD患者和100例对照的2个多态位点相应的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电泳后确定基因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个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CHD患者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ScrF I多态位点AA基因型的CHD患者其TC和LDL-C水平比aa基因型的CHD患者显著增高(P=0.031;P=0.028),且TC/HDL-C比值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ScrF I多态位点的A等位基因与CHD患者较高的TC和LDL-C水平以及较高的TC/HDL-C比值相关联,此点在寻找CHD的危险因素和易感个体的筛查等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张鹏辉李俊涛李果明王焱郭志斌郑克勤
- 关键词:冠心病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 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及对血浆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EH分为左室肥厚组(LVH组,46例)及无左室肥厚组(无LVH组,34例),并选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LVH组及无LVH组每天给厄贝沙坦75~150mg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指标左室质量指数(LVMI),并用酶联免疫标记法(ELISA)测定血浆BNP浓度。【结果】治疗前,三组相比,血浆BN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258±72)μg/Lvs(92±42)μg/Lvs(37±15)μg/L,P〈0.05],而LVH组较无LVH组明显升高[(258±72)μg/Lvs(92±42)μg/L,P〈0.05];治疗后LVH组LVMI较前明显减小[(135.1±12.1)g/m^2 vs(162.4±11.5)g/m^2,P〈0.05]而无LVH组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LVH组和无LVH组治疗后其血浆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80±42)μgg/Lvs(258±72)μg/L,P〈0.05;(50±13)μg/Lvs(92_±42)μg/L,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LVH组的血浆BNP水平与LVMI正相关(r=0.645,P〈0.05),而无LVH组血浆BNP水平与LVMI无明显相关(r=0.352,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够有效逆转EH的左室重构,并预防EH可能发生的左室重构,血浆BNP是预测EH发生左室重构的良好指标。
- 王焱李志根陈灿黄石安
- 关键词:肥大血管紧张素利钠肽
- 氯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复发的临床观察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拈抗剂氯沙坦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联合应用是否可以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复发。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经电转复或药物恢复窦性心律的178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每组89例。两组恢复窦律后均选用胺碘酮维持窦律,氯沙坦组以氯沙坦100~150mg/d作为基础用药,氨氯地平组以氨氯地平5~10mg/d作为基础用药,疗程为1a。观察两组患者1a内的房颤复发率并比较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房舒张末期容量(LAEDV)、左房收缩末期容量(LAESV)及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结果氯沙坦组房颤复发率比氨氯地平组明显降低(16.9%哪32.6%,P〈0.05)。治疗后氯沙坦组LAD、LAEDV及LAESV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氨氯地平组则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的LAEF均明显增加,且以氯沙坦组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氯沙坦能够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左室肥厚,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改善心房的电重塑与结构重塑,从而减少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复发。
- 王焱陈灿黄石安
- 关键词:心房颤动氯沙坦窦性心律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合并高粘血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合并高粘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观察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均显著性下降(P<0.01),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合并高粘血症安全有效。
- 王焱黄石安李果明
- 关键词:参芎葡萄糖血液流变学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