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脑损伤
  • 4篇低氧
  • 4篇低氧血
  • 4篇低氧血症
  • 4篇血症
  • 3篇氧浓度
  • 3篇预后
  • 3篇不同氧浓度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预后评估
  • 2篇头颅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后评
  • 2篇后评估
  • 2篇二次脑损伤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宁波市医疗中...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王杨
  • 7篇马延斌
  • 4篇王洪财
  • 4篇朱坤灿
  • 3篇庄步峰
  • 3篇段志新
  • 3篇吴芳芳
  • 2篇毛青
  • 2篇曹俊
  • 2篇马延斌
  • 1篇刘钰
  • 1篇马蓉
  • 1篇陈海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像学评估及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近年来,由于运输业的高速发展,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已成为青壮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的重要因素,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最近20年全球道路交通损伤从第十位已经上升到了第四位[1]。TBI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目前临床上TBI预后评估主要依赖患者临床表现(如GCS评分)及神经量表评估。
王杨温明哲马延斌
关键词:颅脑损伤预后影像学评估生物标记物
不同氧浓度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大鼠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8只、损伤合并低氧血症组(B组)8只及损伤合并低氧后复苏组(C组)32只,根据不同氧浓度C组又分为21%、50%、75%、100%4个亚组。应用自制的TAI致伤装置制备模型,大鼠致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之后给予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 h,检测大鼠不同氧浓度通气复苏后24 h、1周时MDA、SOD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及C组24 h时MDA含量明显升高,1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21%、50%亚组的MDA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MDA值逐渐升高。B组及C组24 h时SOD含量明显下降,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时仍低于正常水平;C组与B组比较,给予21%氧复苏时SOD值明显升高(P<0.05),给予50%、75%氧复苏时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100%氧复苏时SOD值明显降低(P<0.05);C组随氧浓度升高SOD值逐渐降低。结论:适当的给氧治疗能改善和纠正脑组织缺氧,但随着给氧浓度的增加,MDA不断增高,SOD则不断降低。
王杨温明哲杨松何裕超朱坤灿庄步峰吴芳芳王洪财段志新马延斌
关键词:低氧血症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
大鼠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建立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探讨低氧血症SBI损伤机制.方法 应用自制的TAI致伤装置,对致伤后大鼠给予10%浓度氧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对大鼠伤后生理学、病理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测定伤后脑组织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结果 合并低氧血症SBI大鼠伤后海马存活神经元减少(104个比134、186个),脂质过氧化(LPO)增强(24 h时MDA:7.60 nmol/mg蛋白比5.43、2.77 nmol/mg蛋白;SOD:77.20 U/mg蛋白比99.93、116.37 U/mg蛋白),与单纯TAI组及低氧血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模型较好的复制了低氧血症SBI的临床特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朱坤灿王洪财陈海温明哲王杨马延斌
关键词:脑损伤脂质过氧化
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后大鼠血气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血气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 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随后给予大鼠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 h,整个过程中监测大鼠不同氧浓度通气复苏后不同时间点血气变化情况。结果给予不同氧浓度气体复苏后,大鼠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升高,与缺氧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氧浓度组复苏后大鼠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与致伤前一致(P>0.05),而50%、75%、100%氧浓度组复苏后与致伤前、21%氧浓度组相比较,大鼠动脉氧分压(P<0.05)和氧饱和度(P>0.05)均升高;并且21%、50%、75%、100%氧浓度组的动脉氧分压逐渐升高(P<0.05)。结论给氧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创伤后缺氧大鼠的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而且随着氧浓度的升高其动脉氧分压逐渐升高。
温明哲王杨朱坤灿庄步峰王洪财吴芳芳段志新马延斌
关键词:脑损伤血气分析低氧血症
影像学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惠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对于TBI的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影像学在临床上对TBI预后的评估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一些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在TBI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王杨温明哲马延斌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影像学技术预后评估流行病学调查TBI
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创伤性轴索损伤合并低氧血症后大鼠脑组织的影响
2014年
目的在创伤性轴索损伤(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合并低氧血症性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大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氧浓度复苏对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应用自制TAI致伤装置,大鼠伤后给予10%浓度氧吸入30min制成低氧血症性SBI模型,随后给予大鼠不同氧浓度混合气体1h,复苏后不同时间点(24h、1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脑干ROI的β-AP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24h时TAI合并缺氧组的阳性染色明显强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阳性染色最弱;各组阳性染色随时间而减弱,1周时各组阳性染色明显弱于24h,此时TAI合并缺氧组的阳性染色仍明显强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阳性染色最弱。染色阳性的神经轴索半定量分析显示,24h时TAI合并缺氧组明显高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时的值最低;各组数值随时间而降低,1周时各组值明显低于24h,此时TAI合并缺氧组的值仍高于各复苏组,50%氧浓度的值仍为最低。结论给氧治疗可以显著减低轴索损伤,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对于当前的TAI合并缺氧动物模型的最佳复苏氧浓度为50%。
温明哲王杨朱坤灿庄步峰吴芳芳王洪财段志新马延斌
关键词:二次脑损伤低氧血症Β-淀粉样前体蛋白
头颅移动CT灌注扫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移动CT灌注扫描(CTP)在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4-9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住重型TBI患者26例,受伤24 h之内同时进行头颅CT平扫(CT1)和移动CTP,并在5 d后复查头颅CT平扫(CT5)。CTP提供脑血流量(CBF)影像、脑血容量(CBV)影像及平均转运时间(MTT)影像;将CTP影像、CT1及CT5进行比较。结果 CTP平均在伤后(15.6±4)h进行。16例(61.5%)患者CTP影像显示灌注改变区域大于CT1显示的病灶区域,其中7例(27%)患者低灌注程度达到缺血水平。3例(11.5%)患者通过CTP扫描发现严重的脑灌注不足,尽管在CT5上并没有明显的缺血梗死表现,根据CTP结果,改变此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最终只有1例发生严重脑梗死,另外2例恢复良好。与CT1相比,CTP与CT5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结论 头颅移动CTP可以在创伤后早期对重型TBI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为临床干预提供有力依据。
曹俊马延斌毛青王杨乐南阳代俊喜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脑血流量脑血容量
创伤性脑损伤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近年来由于车祸、高空坠落等意外事故导致的创伤逐渐增多,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导致青壮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的重要因素,是医疗卫生领域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每年大约170万人罹患TBI,其中约有27。5万人接受住院治疗,5。2万人死亡,12。4万人遗留长期损伤或者永久残疾。对于创伤性脑损伤的预后评估是神经外科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发现脑损伤生物学标志物可以用来特异性的评估脑损伤状况,受到广泛关注。
王杨温明哲马延斌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生物学标志物流行病学调查预后评估BRAIN
头颅移动CT在NICU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头颅移动CT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入住NICU病人388例,其中颅脑损伤75例,脑肿瘤155例,脑血管病119例,其他39例;共完成1 000例次头颅移动CT扫描。结果从患者离开床位接受CT扫描至回到原先床位并妥善连接监测和支持设备所需的时间为(8.0±2.5)min,实际CT扫描所需时间为(2.5±0.6)min。200例接受1次移动CT扫描,87例接受2次移动CT扫描,34例接受3次移动CT扫描,67例接受3次以上的移动CT扫描,12例超过10次以上的移动CT扫描。每例患者在NICU接受CT扫描检查平均2.57次。移动CT影像学发现:一般术后改变共420例次,颅内出血共170例次,脑梗死共98例次,脑积水共84例次,脑水肿共106例次,颅内占位共95例次,其他发现共27例次。473例次(47.3%)显示阳性影像学发现(指需要立即干预的颅内病变如肿瘤残余、术区出血、迟发血肿、急性脑积水和脑肿胀等)。没有一个病人因移动CT图像质量问题而被重新送到放射科CT室行CT检查。结论移动CT可为NICU患者提供及时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为临床干预提供强有力依据,操作便捷,使用安全。
曹俊马延斌毛青王杨刘钰马蓉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