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利
-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长治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4层螺旋CTA和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研究背景目前尚无研究显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价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以64层、64排、CT、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隙)出血等词组作为检索词,检索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美国国家图书馆医学在线(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并辅助手工检索,收集以3D—DSA为金标准的关于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中英文文献。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和Meta—discVersion1.4统计软件,对所纳入的临床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l临床试验,经Meta分析显示,64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95%CI:0.950~0.980)和91%(95%CI:0.860~0.950),诊断优势比为269.640(95%cI:137.250~529.720),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为0.993。结论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重要诊断方法。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尚有待设计严谨且样本量审女的高后骨研有诽一击评价.
- 刘庆国郭兴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武云利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META分析
-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系统评价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系统评价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方法 以脑积水、夹闭、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及hydrocephalus、shunt、clipping、coiling、surgical、endovascular、embolization、treatment、intracranial aneurysm、cerebral aneurysm、subarachnoid hemorrhage等中英文词组,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2015年9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万方数据库,辅助手工检索《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相关杂志,查阅关于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的临床研究。采用Jadad量表和Newcastle-Ottawa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 Man 5.3和Stata 13.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获得731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18项临床试验共计15 92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者10 038例、行栓塞术5882例。Meta分析显示:两种治疗方式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60,95%CI:0.720-1.030;P=0.110);分析结果的稳定性较差,但不存在发表偏倚(Egger法:P=0.79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尚待进一步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 刘庆国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武云利王龙郭兵
- 关键词:脑积水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
-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TNM分期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糖类癌抗原199(CA199)、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肺癌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的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检测五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按照疾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 TPS、CEA、NSE阳性率随着肺癌分期的升高而升高,不同分期之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YFRA21-1、CA199不同分期之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TPS、CEA、NSE在不同分期的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但CA199、CYFRA21-1水平随疾病分期增加也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PS、CEA、NSE水平鉴别早期和晚期肺癌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41,0.016),这三种肿瘤标志物的界值分别是:135.6μg/L、3.36μg/L、13.28μg/L。而血清CYFRA21-1、CA199水平鉴别早期和晚期肺癌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72)。结论不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在不同TNM分期中的价值不同,准确地利用肿瘤标志物进行TNM分期,可为肺癌TNM分期提供参考。
- 李利英武云利李双平
- 关键词:肺癌TNM分期肿瘤标志物
- 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别以椎间盘镜、显微镜、腰椎间盘突出等相关中英文关键词作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并对部分杂志进行手工检索,收集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RevMan5.O.24统计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临床研究计10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Oswestrv功能障碍指数比较,两种术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70,95%CI:-3.590~3.260;P=0.920)。椎间盘镜手术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RR=3.040,95%CI:1.170—7.890;P=0.020)、神经根损伤(RR=5.130,95%CI:0.890~29.420;P=0.070)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RR=2.320,95%CI:0.970~5.520;P=0.060)均高于显微手术;两种手术所用时间(MD=10.780,95%CI:7.180~14.370;P=0.000)、手术切口长度(MD=.0.950,95%CI:-1.840~0.070;P=0.030)和术后住院时间(MD=0.210,95%CI:-0.080~0.34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7.420,95%CI:一8.840~63.680;P:0.140)。结论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相当,但椎间盘镜手术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显微手术。鉴于所纳入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较低且数量较少,应谨慎引用本研究结果,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 刘庆国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武云利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腰椎椎间盘移位显微外科手术椎间盘切除术
- 颈动脉支架与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 系统评价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CAS和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2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研究,6903例患者,其中(、AS纽3460例,CEA组3443例。cAS组术后30d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风险(RR=1.64,95%CI:1.33~2.03,P〈0.00001)以及脑卒中风险(RR=1.70,95%CI:1.34~2.14,P〈0.00001)高于CEA组;CEA组术后30d心肌梗死风险(RR=0.62,95%CI:0.39~0.97,P=0.04)和颅神经损伤风险(RR=0.07,95%CI:0.03~0.16,P〈20.00001)高于CAS组;两组术后30d死亡风险(RR=1.33,95%CI:0.78~2.28,P=0.29)、致残性脑卒中风险(RR=1.27,95%CI:0.82~1.96,P=0.29)和术后1年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风险(RR=0.96,95%C:0.63~1.46,P=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对于一般手术风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仍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手段。具有手术高危因素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CAS治疗更具有优势。
- 刘庆国周宁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武云利王龙郭强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循证医学
- 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手术时机探讨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对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病死率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7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对术后6个月病死率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脑疝前手术组病死率低于脑疝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组2、4~48 h组和>48 h组各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疝前手术组功能恢复好于脑疝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组、24~48 h组和>48 h组各组间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疝前进行手术,可明显降低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病死率和改善功能恢复。
- 刘庆国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武云利王龙郭强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时机
- 非责任血管支架术治疗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性脑缺血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脑缺血患者中,由于责任血管闭塞、狭窄段较长、全程纤细等原因无法针对责任血管进行手术治疗而行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至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中,通过对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治疗的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75例,有效随访(2年以上)64例。所有64例患者依据术前症状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为0分为两组:TIA组(术前NIHSS=0)37例;脑梗死组(术前NIHSS≠0)27例。对TIA组患者依据手术前后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总体评分量表(GES)打分;对脑梗死组病例分别行术前、术后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TIA组37例患者有28例完全治愈,治愈率达75.68%;8例术后TIA发作次数减少,好转率21.62%;1例术后症状同术前无明显变化,占2.7%;脑梗死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明显减轻(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术后加重者及死亡者。TIA组症状缓解率较高,脑梗死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减轻明显,手术前后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外各血管之间解剖结构上存在着广泛的吻合,理论上可经吻合支代偿而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量。临床研究证明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后,责任病灶区脑缺血症状确实能够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手术相对安全。所以针对责任血管难以进行手术治疗的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脑缺血病人,可以采用这种治疗方法,行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通过吻合支代偿责任病灶区血供,达到改善脑缺血症状的目的。
- 武云利缪中荣鲍遇海凌锋
- 关键词:支架术
-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335例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钻孔引流术手术要点及改进,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对33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治愈334例,死亡1例,复发18例,并发脑脓肿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经二次手术后痊愈。结论:改进及注意手术要点及术后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及防止并发症。
- 武云利宋志斌高建伟李旭光刘庆国王龙
-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发症手术要点
- 红藻氨酸癫痫大鼠前额叶皮层多巴胺D2受体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 2004年
- 利用红藻氨酸颈部皮下注射 ,诱发大鼠癫痫发作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 ,观察前额叶皮层多巴胺 D2 受体蛋白和m RNA的变化。在诱发 4,5级癫痫发作后 4周 ,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 层细胞多巴胺 D2 受体免疫反应活性及其 m RNA明显下降 ,而在 、 层则有明显上升。多巴胺 D2 受体蛋白及其 m RNA在 层的下调可能导致该层锥体细胞的脱抑制 ,从而导致其往皮层下核团如尾壳核和伏隔核的谷氨酸能输入增加。而 层的上调则可能导致该层输出信息的障碍 ,引起皮层间信息联系的改变 ,这种变化对于探讨癫痫并发的认知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王世伟武云利殷盛明张万琴赵杰
- 关键词:红藻氨酸前额叶皮层癫痫多巴胺D2受体
- 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夹闭治疗
- 2012年
- 目的:总结73例大脑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治疗经验。方法:对73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经翼点入路或前纵裂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其治疗结果。结果:本组73例患者全部行手术夹闭,并同时包裹加固4例。出院时按GOS评分,良好68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2例(均为复杂型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unt-HessⅣ~Ⅴ级)。结论:选择早期手术及精准的显微外科夹闭是成功治疗大脑前交通动脉瘤的关键。
- 李旭光刘庆国王龙高建伟郭兵武云利陈光程高鹏郭强李凯宋志斌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