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艳
- 作品数:13 被引量:164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旱地花生生长期内土壤肥力变化特征、植株生育特性及施肥效应
- 本实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砂浆黑土和砂壤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土壤肥力指标以及花生营养吸收、物质积累、活性氧代谢等相关指标,研究了花生生育期内土壤的肥力变化特征及花生的生育特性,并且...
- 梁晓艳
- 关键词:旱地花生生长期土壤肥力生育特性施肥效应
- 混合盐碱胁迫对藜麦苗期植株及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8
- 2020年
- 通过研究藜麦苗期植株及根系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探讨藜麦对混合盐碱胁迫的适应特点,以期为在盐碱地种植藜麦提供理论根据。以采自山西静乐县的藜麦为试验材料,用沙培的方式进行培育,将2种中性盐NaCl和Na2SO4及2种碱性盐NaHCO3和Na2CO3按照1∶4∶4∶1的比例混合,浓度梯度设定为0 (CK)、100、150、200、250、300 mmol/L共6个混合盐碱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混合盐碱浓度的增大,茎、叶及总生物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根生物量则表现为先增后降;由根、茎和叶生物量分配可以看出,随着浓度的增大,叶生物量比率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而根生物量比率则是先增后降,茎生物量比率变化不明显;混合盐碱胁迫抑制了藜麦株高的生长,当浓度达到200 mmol/L时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根冠比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100、150 mmol/L时增加显著;藜麦的地上部和根部的盐敏感指数和耐性指数随混合盐碱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长和根尖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根直径变化不明显;根系活力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浓度达到250 mmol/L时,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水平。
- 修妤梁晓艳石瑞常顾寅钰郭光王向誉
- 关键词:根系活力
- 一种单粒精播用花生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粒精播用花生专用肥,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生物质炭150份,树脂包膜尿素300份,尿素50份,过磷酸钙360份,硫酸钾80份,畜禽粪便300份,硫酸锌7份,钼酸铵10份,硫酸镁8份,硼砂12份,腐植酸80...
- 郭峰梁晓艳万书波张佳蕾李新国杨莎耿耘孟静静黄超
- 文献传递
- 不同土壤类型旱地花生的生理特性和农艺性状被引量:11
- 2012年
-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砂姜黑土和砂壤土两种类型土壤对旱地花生植株的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两类土壤上花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抗衰老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面积系数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出苗后60~75d。砂姜黑土花生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叶面积系数高于砂壤土,而抗衰老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低于砂壤土。砂姜黑土花生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峰值持续时间明显高于砂壤土。砂姜黑土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及单株结果数等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砂壤土(p<0.05),总生物产量和荚果产量分别高30%和42.9%。
- 郑亚萍梁晓艳王才斌郑建强万更波郑永美王廷利刘岐茂
- 关键词:砂姜黑土砂壤土旱地花生生理特性农艺性状
-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6年
- 在大田条件下,以花生大粒品种‘花育22’为试验材料,研究高(S1:27万穴·hm^(-2))、中(S2:22.5万穴·hm^(-2))低(S3:18万穴·hm^(-2))3种密度单粒精播与传统双粒穴播(CK:13.5万穴·hm^(-2))之间花生氮、磷、钾的累积吸收、分配特性及产量的差异,探讨适宜的单粒精播密度及其高产的养分生理基础。结果表明,与CK相比,S1和S2均不同程度提高花生单株及群体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但S1的单株提高幅度小于S2,且在饱果期单株吸收能力迅速下降,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与CK相比无显著变化;S2在整个生育期内都具有较高的单株及群体养分累积吸收量,生育后期效果尤为显著;S3虽然具有较高的单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但群体累积吸收量较低。从养分分配特性看,S2和S3的荚果氮、磷、钾分配系数均显著高于CK,S1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从荚果产量看,S2产量最高,增产8.1%,其次为S1,增产2.5%,S3产量略有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S2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是合理的种植方式及密度改善了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了单株生产力及经济系数。S1由于群体密度较大,单株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经济系数较低,所以产量无显著提高。S3虽然单株生产力较高,但群体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增产效果。高产田条件下,大粒花生单粒精播密度为22.5万穴·hm^(-2)较为适宜,有利于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提高花生养分吸收及营养物质向荚果的分配转移,增加产量。
- 梁晓艳郭峰张佳蕾李林孟静静李新国万书波
- 关键词:花生单粒精播农艺性状
- 适宜密度单粒精播提高花生碳氮代谢酶活性及荚果产量与籽仁品质被引量:24
- 2016年
-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粒品种花育22(HY22)和小粒品种花育23(HY23)为材料,研究高、中、低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叶片碳氮代谢酶活性及荚果产量与籽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双粒播种相比,中、低密度的单粒精播处理显著提高了花生生育后期叶片的碳氮代谢水平。其中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高密度单粒精播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大粒品种HY22和小粒品种HY23,荚果产量均以中密度单粒精播处理(22.5万粒·hm-2和25.5万粒·hm-2)的最高,分别增产8.1%、7.3%。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中密度的单粒精播处理荚果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单株结果数、荚果饱满率及果重的提高。另外,大粒品种的中、低密度单粒精播处理同时改善了花生籽仁品质,而小粒品种各处理间籽仁品质差异不显著。
- 梁晓艳郭峰张佳蕾孟静静李林万书波李新国
- 关键词:花生种植密度单粒精播碳氮代谢
- 旱地花生不同土壤类型主要土壤肥力指标季节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大田条件下,以砂姜黑土和棕壤为对象,研究了花生生育期内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变化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旱地花生生育期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生育中期下降速率明显高于生育前期和后期,与花生对主要营养元素吸收速率一致;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土壤呼吸速率及主要土壤酶(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多数出现在结荚中期。砂姜黑土细菌、放线菌及3种主要酶活性高于棕壤,真菌数量棕壤高于砂姜黑土;生育后期,棕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速率高于砂姜黑土,速效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两种土壤下降速率相近。因此,生育后期肥力下降较快,可能是棕壤花生易发生早衰的主要原因。土壤主要肥力指标间多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不同土壤类型指标间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
- 郑亚萍吴正锋王才斌梁晓艳陈殿绪孙学武王建国郑永美冯昊孙秀山
- 关键词:旱地矿质营养酶活性
- 一种单粒精播用花生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粒精播用花生专用肥,由以下原料制备而成:生物质炭150份,树脂包膜尿素300份,尿素50份,过磷酸钙360份,硫酸钾80份,畜禽粪便300份,硫酸锌7份,钼酸铵10份,硫酸镁8份,硼砂12份,腐植酸80...
- 郭峰梁晓艳万书波张佳蕾李新国杨莎耿耘孟静静黄超
- 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动态及结实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讨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动态及结实特性的影响,以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5为材料,在行距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个处理,包括单粒播分别为株距9 cm、12 cm和15 cm,折合播种密度分别为27.8万株·hm^(-2)(S9)、20.8万株·hm^(-2)(S12)和16.7万株hm-2(S15)3个处理,和双粒播27.8万株·hm^(-2)(D18,穴距18 cm)1个处理,研究不同密度单粒精播对花生开花习性、果针形成、荚果发育动态、结实范围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双粒播相比,不同密度单粒播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花生早开花、多开花,增加有效果针数,促进荚果发育,低密度条件下,效果最为显著;从群体指标看,20.8万株·hm^(-2)的单粒精播模式下,花生开花数、有效果针数、结果数最多,荚果体积最大,荚果饱满度高,产量水平最高。不同密度单粒精播改变了花生的结实范围和荚果空间分布,密度降低,结实范围增加,但不同处理荚果干重(95%以上)仍主要分布在半径6.0 cm以内的空间范围内,密度20.8万株·hm^(-2)(株距12.0 cm)的单粒精播条件下,结实范围与半株距接近,更有利于群体间荚果的均匀分布。
- 梁晓艳梁晓艳李佳佳衣葵花衣葵花唐朝辉郭峰王建国张佳蕾
- 关键词:花生单粒精播开花动态
- 黄土高原样带典型地貌类型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其差异
- 2024年
- 为掌握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的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选取3个典型坡面(长武高塬沟壑区,安塞丘陵沟壑区,神木丘陵沟壑区(风蚀水蚀交错区)),分析3个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和对应环境因素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地貌类型坡面土壤水分的差异。根据不同地貌类型区坡面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CV)平均值的剖面变化,0~500 cm土壤剖面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40 cm)、活跃层(40~100 cm)、次活跃层(100~200 cm)和相对稳定层(200~500 cm);除丘陵沟壑区坡面0~40 cm和100~200 cm土层外,其他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特征,理论半方差函数模型可对其进行较好的模拟,拟合模型结果一般表层土壤含水量为球状模型,深层土壤含水量为高斯模型;由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高塬沟壑区坡面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与容重、海拔高度和最大叶面积指数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丘陵沟壑区和风蚀水蚀交错区坡面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分别只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土壤质地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区不同土层间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地统计分析可以很好地表达坡面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 单燕索立柱王洁马兰宋延静梁晓艳李佳佳
- 关键词:土壤水分黄土高原地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