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涛
- 作品数:36 被引量:53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被引量:224
- 2008年
- 20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用于分析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条件。本文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起动和输移过程,并根据野外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岩石和断层作用,特别是强降雨过程与物源区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根据应急调查发现北川县境内暴雨诱发的泥石流72处,其分布受岩石类型、发震断层和河流等因素控制。根据对研究区震前和震后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和雨强的初步分析,汶川地震后,该区域泥石流起动的前期累积雨量降低了14.8%-22.1%,小时雨强降低25.4%~31.6%。震区泥石流起动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由于暴雨过程形成的斜坡表层径流导致悬挂于斜坡上的滑坡体表面和前缘松散物质向下输移,进入沟道后转为泥石流过程;二是“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沟床物质起动并形成泥石流过程。调查和分析发现沟内堆积的滑坡坝对泥石流的阻塞明显,溃决后可导致瞬时洪峰流量特别大。研究结果表明了汶川震区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 唐川梁京涛
- 关键词:汶川地震暴雨泥石流起动过程
-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汶川8.0级地震共触发地质灾害13759处,灾区39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14.02处/100 km2。该文采用以上数据,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地震烈度、地层岩性、地形坡度及海拔高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以下认识:①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发震断裂两侧30 km范围内,在区域上表现出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呈“带状”分布、沿水系呈“线状”或“串状”分布的特征;②地震地质灾害发生的斜坡部位与微地貌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地震地质灾害多沿山脊线或分水岭部位高位分布;③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关系,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度,随着地震烈度等级的降低而降低;④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较软岩岩组和坚硬岩岩组内,在地震力作用下,软岩岩组内更容易引发滑坡灾害,崩塌多发育在坚硬岩组内;⑤在海拔1000~1500 m,斜坡坡度30°~50°区域范围内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不同坡度范围内,地震地质灾害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发育类型。
- 梁京涛王军汪友明王猛刘斌杨磊
-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地质灾害遥感
-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滑坡隐患识别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22年
-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非接触、大范围、空间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高等优势,目前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监测。该文以植被密集区域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利用时序InSAR技术(Stacking技术、小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技术)开展滑坡隐患识别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基于Sentinel-1数据利用不同时序InSAR技术获取的地表形变速率图,发现SBAS结果受各种误差影响较小,监测效果较Stacking结果更好;对基于地表形变速率图解译的滑坡隐患结合野外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Stacking技术识别的隐患点数目最高,SBAS技术的隐患识别准确率最高,因此,在顾及滑坡隐患点的漏判和准确率上,在雅安市建议采用SBAS技术和Stacking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滑坡隐患早期识别。
- 董继红马志刚梁京涛刘彬赵聪曾帅鄢圣武马晓波
- 关键词:滑坡
- 四川省绵竹至茂县公路工程地质遥感调查与评价被引量:6
- 2012年
- 以绵竹至茂县公路沿线为研究区,应用遥感技术调查走廊带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状况,结合公路勘察需要,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选择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位置、规模、稳定性/易发性、运动方向5个方面作为地质灾害对线路影响的评价指标,并建立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线路影响程度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公路选线和后期详勘奠定了基础。
- 梁京涛王军王猛江煜
-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公路
-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汶川震区典型高位泥石流动态监测——以绵竹市文家沟泥石流为例被引量:15
- 2013年
- 本文采用六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文家沟特大泥石流震后的6次泥石流灾害过程;阐述并讨论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高位泥石流动态变化监测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以汶川震区文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文家沟流域物源丰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松散物质冲出量大、主沟比降较大,是汶川地震灾区典型的特大型高频高位泥石流。(2)水动力条件、地形坡度和堆积物颗粒大小是文家沟泥石流物源启动的三个主要制约因素。(3)不同降雨条件下,文家沟泥石流具有复合型物源启动方式,先主沟下游沟道松散堆积启动形成泥石流,进而演变为下游主沟沟道和流域上游崩滑物源相继启动,全流域形成泥石流;(4)工程治理约束条件下,文家沟泥石流暴发规模、破坏模式和成灾形式均发生重大转变。(5)在非极端气候条件及工程治理设施继续发挥效力情况下,未来几年内,文家沟泥石流仍然是以上游处3号、4号、5号支沟继续形成小规模泥石流为主,危害方式主要是淤埋4号坝和5号坝,并逐步减少库容。(6)泥石流的动态变化监测方法,是以多期次高精度遥感影像和大比例地形图获取的基础上开展的,遥感数据源和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是影响该方法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 梁京涛成余粮王军汪友明宋云张肃马晓波王猛刘彬杨磊
- 关键词:动态监测无人机遥感DEM
- RS和GIS在高压输电线选线中的应用
- 应用卫星遥感图像对丹巴-大杠(康定)500KV输电线沿线地质灾害和地质构造进行解译,查明了沿线不良地质体;同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对线路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为线路选线和塔位选址提供了技术支持。
- 梁京涛王军王猛
- 关键词:输电线线路选线卫星遥感图像
- 基于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的高位崩塌早期识别技术方法研究被引量:23
- 2020年
- 高位崩塌具有地面高差大、突发性强等特点,难以对其做出准确的预警预报,因此开展高位崩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依靠人工对高位崩塌进行实地调查难度大、效率低,容易存在调查盲区,现有调查技术手段难以有效获取岩体结构面产状、节理组合特征和裂隙几何特征等关键参数。为此,将贴近摄影测量高分辨率和“多角度”探测技术优势应用于高位崩塌早期识别,并以康定县郭达山高位崩塌为例,总结归纳了该技术方法的具体应用流程,可为地质灾害调查和高位崩塌早期识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能够识别岩体亚厘米级裂缝,尤其适用于高位崩塌调查和早期识别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在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基础上,基于空间解析几何理论,应用“三点法”能够有效获取岩体单体结构面产状。
- 梁京涛铁永波赵聪张肃
- 关键词:结构面
-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 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
- 唐川梁京涛
- 关键词:汶川地震暴雨泥石流起动过程
-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 本文主要采取野外调查方法对区域泥石流的分布、数量进行调查。选择了典型的泥石流流域进行地面详细测量与调查,对泥石流起动区的物源条件,流通区和堆积扇特征进行分析。在流通区沟段选择了保留泥石流泥痕的典型横断面进行测绘,为计算泥...
- 唐川梁京涛
- 关键词:泥石流成灾机理灾害特征
- 汶川震区北川县城泥石流源地特征的遥感动态分析被引量:39
- 2010年
- 汶川地震导致山地斜坡积累了大量碎屑物质,在降雨作用下极易成为泥石流源地。震后的2008年9月24日一场暴雨导致北川县境内72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本文选择了汶川地震高烈度区的北川县城8条泥石流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手段开展了震后和相继暴雨后的泥石流源地变化特征。强震后泥石流流域的重要变化是在沟谷内诱发了大量滑坡。通过开展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重点分析了研究区泥石流源地的滑坡活动。将5.12汶川地震后的2008年5月18日获取的航空图像与9.24暴雨后获取的2008年10月14日SPOT图像相比较,发现泥石流源地的地震滑坡面积由153.7×104m2增加到暴雨后的191.2×104m2,即汶川高烈度区一场暴雨过程新增滑坡面积达24.4%。根据SPOT图像解译,暴雨后泥石流沟床中的松散堆积物增大到9.7×104m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汶川震区在强降雨条件下发生泥石流的敏感性特别高。
- 唐川丁军梁京涛
- 关键词:汶川地震泥石流遥感解译北川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