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芳堃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大连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康复
  • 3篇偏瘫
  • 3篇偏瘫患者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脑卒中偏瘫
  • 3篇脑卒中偏瘫患...
  • 2篇动功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上肢
  • 2篇上肢运动
  • 2篇上肢运动功能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疗效
  • 2篇康复机器人
  • 2篇机器人
  • 2篇肌力

机构

  • 9篇大连大学附属...

作者

  • 9篇林芳堃
  • 5篇赵萌萌
  • 3篇李仰军
  • 3篇张素蕊
  • 2篇沈梅
  • 2篇车世钦
  • 1篇毛世刚
  • 1篇金可心
  • 1篇厉翠珍

传媒

  • 3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观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其上肢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1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7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3个月后比较2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上肢肌张力量表(MAS).结果:2组MBI、FMA、M A S值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辅助训练可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上肢运动功能.
林芳堃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康复机器人上肢运动功能
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肌力增强训练
2012年
脊髓损伤是高致残性痰病,运动康复在脊髓损伤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起介入进行残存肌力训练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林芳堃赵萌萌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肌力训练
中药熏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95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5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采用中药熏蒸法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红外线治疗仪治疗,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在西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赵萌萌厉翠珍于雯霏林芳堃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中药熏蒸红外线治疗仪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5 例和实验组34 例.均给予传统治疗,包括理疗、牵引、药物等.实验组同时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①两点支撑...
沈梅林芳堃赵萌萌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训练腰椎间盘突出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保守治疗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生率为4.7%~4.8%,男性多于女性,所以也是一种多发病,主要是指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多见于腰椎3-4、4~5,腰5~骶1,
林芳堃李仰军张素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多发病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前后步行参数变化的计算机辅助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沈梅金可心毛世刚张素蕊车世钦林芳堃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三维步态分析步频步长步速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额外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进行康复训练。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前后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训练前,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得分(Fugl-Meyer量表)为(25.3±4.1)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得分为(48.3±5.4)分。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为(25.2±4.3)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为(48.1±5.5)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2,0.150,0.224,P<0.05)。结论: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林芳堃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不同治疗方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集体康复中的应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影响膝关节功能障碍集体康复效果的治疗因素的分析,探究集体康复在其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形式。方法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0例,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间的训练关系(标记A)和训练内容的完成标准(标记B)。随机将患者分为合作组下的共同完成目标组A1B1和各自完成目标组A1B2,竞争组下的共同完成目标组A2B1和各自完成目标组A2B2,每组各5例,各组每周进行5d康复训练。上下午各一次,每次40min。每周首天治疗师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每周选出优秀患者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功能训练内容:①上午每组都进行传统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②下午根据不同分组进行不同形式的功能训练。训练1个月后,进行心理、疼痛及功能指标测定。结果各指标对比,每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①HAMD评定对比,A1B1与A1B2,A1B2与A2B1,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AS评定对比,各组间无差异性(P>0.05);③主动屈曲角度对比,结合样本均数的比较结果,B因素的主效应为6.8%,AB的交互作用为6.2%,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A因素的主效应7.2%,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屈曲角度对比,B因素的主效应为5.0%,AB的交互作用为6.2%,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A因素的主效应7.8%,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Lysholm评定对比,结合样本均数的比较结果,A因素的主效应为0.2%,AB的交互作用为0.8%,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B因素的主效应15.6%,有统计学意义(P>0.05);B1与B2对比,P<0.05。结论集体康复形式大体归纳为4种治疗形式。以合作、竞争结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形式效果最好。关节活动度上,竞争-共同完成目标形式提高较快;在提高能力和治疗安全方面,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形式效果稳定安全。治疗师可以根据治疗的要求结合患者自身的性格特点,在具体的集体�
车世钦赵萌萌张素蕊林芳堃李仰军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修复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本文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本文选择在2018年到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分为常规康复组和功能康复组两组,每组31例患者,针对常规康复组患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方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功能康复组患者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屈髋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结果:相比较常规康复组患者,功能康复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更高,屈髋肌群肌力、伸膝肌群肌力更好.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修复具有推动作用.
林芳堃李仰军张银亮赵萌萌
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脑卒中偏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