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瑶 作品数:7 被引量:199 H指数:5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管超声检测川崎病合并体循环动脉瘤的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川崎病(KD)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冠状动脉瘤是其常见并发症,但其病理机制为血管炎,因而体动脉也有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本研究用血管超声对2003年12月1日至2004年11月30日我院心内科病房收住的84例KD患儿进行筛查,以了解KD患儿体循环动脉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和转归。 杜忠东 贾立群 张永兰 王玉 林瑶 刘冲关键词:冠状动脉瘤 体循环 川崎病 血管炎 超声检测 心内科病房 稳心颗粒对儿童期前收缩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中药稳心颗粒对儿童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将发病1 个月内的因期前收缩住院的103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保心肌治疗3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3周。治疗前、后用5 min ECG和Holter评估期前收缩频率。疗效分显效、有效和无效 3种,显效:期前收缩消失或较治疗前减少75%或以上;有效:减少50%-74%;无效:<50%或无减少或较原来增加。结果 103例患儿中房性期前收缩21例(20.4%),室性期前收缩78例(75.7%),交界性期前收缩2例(1.9%),同时有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2例(1.9%)。治疗后症状改善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体征改善率好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in ECG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0.9% vs 41.7%,P=0.029);Holter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5% vs 37.5%,P=0.045);5 min ECG和Holter显示的房性期前收缩有效率均为54.5%,而对照组均为0;5 min ECG和Holter显示的室性期前收缩治疗组有效率为73.8%和66.7%,对照组为45.7%和50.4%,房性期前收缩疗效似乎好于室性。治疗组3例(5.5%)出现轻度恶心、呕吐或便秘;血、尿和肝、肾功能等无改变。结论稳心颗粒对新发现的期前收缩患儿有治疗作用,房性期前收缩疗效更好。除2.9%患儿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外,未观测到其他不良反应,适于儿科应用。 杜忠东 林瑶 刘丽英 王阳 王勤 王利平关键词:期前收缩 室性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 儿童 随机对照研究 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8 2007年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北京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表现和急性期预后。方法 按照日本全国儿童KD调查及北京第1次KD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回顾性记录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的所有KD患儿。结果 北京45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参加调查,共计报告1107例患儿。5年KD发病率为40.9~55、1/10万5岁以下儿童,平均49.4(95%CI,46、6~52.4)/10万5岁以下儿童。2000~2004年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Pα〈0.05)。发病年龄1个月~13.8岁,中位年龄2.0岁,其中5岁以下占87.4%;男女发病比例为1、83:1;春、夏有2次发病高峰,以夏季最高,2000和2004年在2次高峰基础上冬季还有1次发病高峰。复发15例,复发率1.4%;有家族史2例,占0.2%。发热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而多形性皮疹为最少见的临床特征,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 2000~2004年北京KD发病率较前5年升高,但仍低于日本。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除每年春、夏2次流行高峰外,2000和2004年冬季出现第3个发病高峰。 张永兰 杜忠东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无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发病率 流行病学 稳心颗粒对心肌炎患儿期前收缩疗效的临床观察 2007年 资料与方法
研究期间共有109例心肌炎患儿入选该项目,其中3例患儿(2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因室性期前收缩显著增加并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加用心律平,3例(1例治疗组,2例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家长要求自动出院为未到研究终点被排除,剩余103例作为本研究的有效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 杜忠东 林瑶 刘丽英 王阳 王勤 王利平关键词:患儿 稳心颗粒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疗效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10 2006年 林瑶 杜忠东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冠状动脉瘤 获得性心脏病 血管内膜增生 丙种球蛋白 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13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2008年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血管炎性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病变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 崎病的发病率低,但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而且小婴儿临床表现常不完全,容易漏诊及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预后。我们对2000至2006年北京部分住院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林瑶 杜忠东 杜军保 赵地 刘冲 郭慧琳关键词:川崎病 小婴儿 冠状动脉病变 获得性心脏病 血管炎性 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0 2006年 目的探讨首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及其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2000-2004年北京45家医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结果1107例患儿纳入研究对象,1092例有急性期治疗资料,1052例(96.3%)接受IVIG治疗,135例对首次IVIG治疗无反应,发生率12.8%(135/1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沉、GPT、WBC、发病至用IVIG的时间、血浆白蛋白及IVIG治疗剂量,是IVIG无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IVIG无反应者8例给第2剂2g/kgIVIG,5例热退;114例给1g/kg剂量IVIG治疗,35例(30.7%)热退;11例给400—600mg/kgIVIG,1例(9.1%)热退;2例给糖皮质激素,2例均热退。4种再治疗方法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第2剂2g/kgIVIG治疗较其它再治疗所需进一步IVIG或激素治疗次数少,体温恢复快。结论约12.8%KD患儿对初次IVIG治疗无反应。血沉、WBC和GPT、血浆白蛋白、IVIG使用方法及起病至用IVIG的时间,是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初次IVIG无反应患儿推荐使用第2剂2g/kg,IVIG,对2次2g/kgIVIG治疗仍无效者可以选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杜忠东 张永兰 赵地 杜军保 鲁珊 衣京梅 侯安存 周忠蜀 丁国芳 林瑶 刘冲 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关键词:川崎病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