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朝初

作品数:29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动力工程及工...
  • 6篇理学
  • 4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红外
  • 8篇非制冷
  • 8篇传热
  • 7篇换热
  • 7篇非制冷红外
  • 6篇流型
  • 5篇牛顿流体
  • 5篇两相流
  • 5篇非牛顿流体
  • 4篇量子阱材料
  • 4篇焦平面
  • 4篇硅锗
  • 4篇红外焦平面
  • 3篇微管道
  • 3篇微气泡
  • 3篇非制冷红外焦...
  • 3篇感器
  • 3篇传感
  • 3篇传感器
  • 2篇氮气

机构

  • 18篇西安交通大学
  • 15篇南京理工大学
  • 5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作者

  • 29篇杨朝初
  • 19篇董涛
  • 15篇毕勤成
  • 8篇何勇
  • 8篇王开鹰
  • 8篇苏岩
  • 4篇黄可欣
  • 4篇方中
  • 4篇陈听宽
  • 4篇刘斌
  • 3篇陈运生
  • 3篇张玉龙
  • 2篇侯丽雅
  • 2篇魏孔军
  • 2篇翟立奎
  • 2篇王莉
  • 2篇林宗虎
  • 2篇杨冬
  • 2篇赵鹏飞
  • 2篇张玉龙

传媒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化工学报
  • 2篇电子学报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仪器仪表学报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2007多相...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子芯片冷却用微管道散热器的换热性能分析被引量:12
2003年
在对电子芯片内部冷却用的微管道散热器进行传热性能分析时 ,现有分析方法大都仅能在假设微管道下壁上的热载荷处于均匀分布时适用 .当微管道下壁上的热载荷处于任意分布情况时 ,利用文中设计的有限元分析法可对微管道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 .在微管道下壁上的热载荷处于不同的分布情况下 ,利用伽辽金有限元公式计算了微管道散热器中的微管道表面温度分布、流体温度分布及散热器总热阻等 ;通过与现有的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 :在对热载荷均匀分布状态下的微管道散热器进行传热性能分析时 ,有限元方法完全可作为CFD(CalculatedFluidDynamics)法的一种替代 ,且使用有限元方法对微管道散热器进行传热分析时的运算更为快捷 .当微管道下壁上的热载荷处于任意非均匀分布状态时 ,利用文中设计的有限元分析法仍可有效地对微管道散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 ;
董涛侯丽雅朱丽章维一杨朝初
关键词:微系统散热器有限元
非制冷红外探测阵列用自掺杂硅锗/硅多量子阱热敏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制冷红外探测阵列用自掺杂硅锗/硅多量子阱结构并具有较高温度电阻系数的热敏材料。材料包括底部接触层、底部隔离层、硅锗/硅多量子阱结构、顶部隔离层和顶部接触层。当隔离层厚度为35~100nm,硼粒子由接触层...
董涛王开鹰姜波何勇杨朝初苏岩
微小有限空间内微气泡控制生长的界面追踪与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07年
通过对微机电系统微流体器件中气泡生长实验结果的分析,考虑加热元表面液体微层的作用,将微气泡生长分为晶核形成、球形气泡、受侧壁挤压的气泡、沿微通道生长的气泡4个阶段,建立了矩形微通道内微气泡控制生长物理模型;采用Level Set Method模拟了矩形微通道内微气泡控制生长过程,获得了微气泡生长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微气泡初期生长速率较快,后期由于凝结率增大使生长速率减缓;液体温度、微通道宽度、微加热元宽度、加热电压等均对气泡生长始点和生长速率有显著影响。
杨朝初董涛毕勤成张玉龙
关键词:微机电系统LEVELSET
正方形小通道内的非牛顿流体-氮气两相流动流型的实验研究
2009年
对水力直径为2.5 mm的正方形小通道内的非牛顿流体氮气的垂直向上两相流动流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工质分别为:浓度0.2%的聚丙烯酰胺(PAM)和0.2%的黄原胶(XG)水溶液,表观气速0.1~100 m/s,表观液速0.01~6 m/s。观察到的典型流型有:弹状流、搅拌流、弹环状流和环状流,其中弹环状流未见于水-空气上升流动。在PAM-氮气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流型-泡状-弹状流。通过流型图对比,发现非牛顿流体的搅拌流区域较牛顿流体窄,弹状-搅拌流转变线也明显右移,非牛顿流体的黏性对流型转变的影响较大。
毕勤成刘斌黄可欣杨朝初
关键词:非牛顿流体两相流流型
一种单电容相关双采样非制冷红外读出电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电容相关双采样非制冷红外读出电路,包括M×N像素探测单元阵列、CTIA型积分电路、单电容相关双采样电路、行列逻辑控制信号产生模块和输出缓冲电路:M×N像素探测单元阵列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入至...
苏岩董涛何勇周同杨朝初王开鹰
应用硅锗薄膜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像元制造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硅锗薄膜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像元制造方法,包括将硅锗薄膜由SOI晶圆转移至CMOS晶圆,对薄膜刻蚀形成沟道,用lift-off法形成金属顶电极,对薄膜刻蚀形成敏感区块,PECVD法沉积氮化硅支撑薄膜...
何勇苏岩方中董涛王开鹰杨朝初
应用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的硅锗薄膜平行转移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的硅锗薄膜平行转移方法,包括清洗晶圆,对晶圆进行涂胶和前烘,用夹具固定晶圆形成晶圆对,对晶圆对进行热压键合,去除SI支撑层和BOX层等步骤,本发明无需考虑敏感材料沉积条件与CMOS晶...
王开鹰董涛方中何勇杨朝初苏岩
仿蜂巢结构分形微管道网络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蜂巢结构分形微管道网络换热器。包括硅衬底,盖板,绝热玻璃盖板上设工质入口、工质出口、温度传感器接口,压力传感器接口,其特征在于:硅衬底上设有仿生分形微管道网络,微管道网络两端分别设有工质入口蓄液槽、出...
董涛杨朝初陈运生陈强杨国来翟立奎
非制冷红外探测阵列用自掺杂硅锗/硅多量子阱热敏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制冷红外探测阵列用自掺杂硅锗/硅多量子阱结构并具有较高温度电阻系数的热敏材料。材料包括底部接触层、底部隔离层、硅锗/硅多量子阱结构、顶部隔离层和顶部接触层。当隔离层厚度为35~100?nm,硼粒子由接触...
董涛王开鹰姜波何勇杨朝初苏岩
微/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多相流动与传热研究展望被引量:2
2007年
概述了微/小尺度非牛顿流体多相流动与传热现象。在评述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二方面介绍了非牛顿流体管内多相流动与传热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微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多相流动与传热研究领域中若干值得探索的研究切入点,提出了若干值得探索的研究内容。讨论了非圆截面微通道试验器件的设计与加工、流动可视化与流型采集、流动参数测量、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解决思路,给出了微/小通道内非牛顿流体的绝热气液二相流动可视化实验、流动沸腾传热及可视化实验设计方案,可为深入探索微/小尺度非牛顿流体管内多相流动与传热特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杨朝初毕勤成林宗虎
关键词:非牛顿流体传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