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国 作品数:27 被引量:142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灰木莲生长对土壤养分和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0 2014年 对原产地越南以及我国多个引种地的灰木莲的树高和胸径生长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灰木莲生长对土壤养分和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灰木莲的树高和胸径年均生长量差异显著.灰木莲胸径和树高的年均生长量与土壤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全K、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土壤N、P含量是影响灰木莲生长的主要养分因子.不同海拔灰木莲树高年均生长量差异显著,而胸径无显著差异.海拔为150—550m,树高年均生长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在海拔550m处达到最大,随后降低,表明海拔550m为灰木莲引种的最适海拔.灰木莲树高和胸径的年均生长量与年均温、≥10℃积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年均温、≥10℃积温和降雨量是影响灰木莲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 卢立华 何日明 农瑞红 李忠国关键词:灰木莲 树高 胸径 土壤养分 气候因子 麻竹开花前后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及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3 2017年 为了探讨开花麻竹的营养动态变化规律,对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开花前后营养分配格局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开花麻竹枝、秆中氮元素含量最高(分别为74.40%、54.32%),叶中钾元素含量最高(54.45%);开花前期麻竹枝、叶中钾元素含量最高(分别为45.81%、47.85%),秆中氮元素含量最高(76.12%);开花盛期麻竹枝、秆中氮元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35%、62.88%),叶中钙元素含量最高(34.84%)。麻竹开花前后,枝中氮元素含量差异极显著,磷元素含量差异显著,秆中氮、钙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叶中钾元素含量差异极显著,钙元素含量差异显著。综合麻竹各器官营养元素,钾、钙、铁等元素含量差异显著。 徐振国 黄大勇 郭起荣 李忠国关键词:麻竹 营养元素 基于哑变量的日本落叶松生长模型研究 被引量:33 2011年 【目的】研究北亚热带高山区和暖温带中山区日本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并建立其生长模型,为精确掌握日本落叶松生长过程、科学经营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北亚热带高山区和暖温带中山区96株日本落叶松解析木数据,根据区域特征引入哑变量的概念,综合运用Excel 2003、ForStat 2.1及SPSS 16.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生长模型的拟合,分别建立含有哑变量的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结果】2个区域日本落叶松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情况没有明显差异。含有哑变量的Richards方程对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生长拟合效果最好,R2分别达到了0.996 6和0.995 5,均方误差为0.163 2和0.207 7,平均绝对残差为0.349 1和0.436 7;材积生长模型的拟合结果以含有哑变量的二次函数最为理想,R2为0.997 979,均方误差为0.000 018,平均绝对残差为0.003 276。通过对模型的独立性检验,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模型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结论】建立了日本落叶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哑变量生长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北亚热带高山区和暖温带中山区日本落叶松的生长规律,预测其生长指标,解决了不同区域单独建模模型不相容的问题。 李忠国 孙晓梅 陈东升 李子敬关键词:日本落叶松 树干解析 红椎容器育苗基质的选择 被引量:8 2013年 开展红椎容器育苗基质筛选研究,为培育优质红椎实生苗提供技术支持,为红椎大径级用材林培育奠定良好基础。采用沤制松树皮、锯末、炭化锯末等林业废弃物,作为基质组分,设计10个基质配方,根据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等指标对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各育苗基质苗木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各基质质量综合评价得分值大小顺序为:Ⅵ>Ⅱ>Ⅲ>Ⅳ>Ⅴ>Ⅶ>Ⅷ>Ⅸ>Ⅹ>Ⅰ。基质Ⅵ(泥炭60%、炭化锯末20%、炭化树皮20%)育苗效果最好,基质Ⅱ(黄心土50%、沤制树皮25%、炭化树皮25%)育苗效果次之,基质Ⅰ(黄心土85%、火烧土15%)育苗效果最差。宜选择基质Ⅵ培育优质红椎实生苗。 李忠国 郭文福 蒙彩兰 苏勇关键词:红椎 容器育苗 育苗基质 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光合特征 被引量:7 2017年 评价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人工林不同冠层分枝的光合能力,为格木人工林修枝提供光合生理基础。以9年生格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观测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响应曲线、二氧化碳响应曲线及光合因子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格木人工林不同冠层叶片的光合初始斜率(α)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的大小顺序相同,依次为冠层C>冠层B>冠层A,而暗呼吸速率(Rd)大小顺序则相反,高冠层叶片的饱和光强(Isat)较大,而光补偿点(Ic)却较低,且3个冠层各参数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个冠层叶片的初始羟化效率(α),光合能力(Amax)的顺序相同,均为冠层C>冠层B>冠层A,而二氧化碳补偿点(Γ)顺序相反,光呼吸(Rp)变化与光合作用保持着平行关系;3个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蒸腾速率(Tr)与叶片温度(T)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Pn)与气孔导度(Gs)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但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不同,3个冠层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的日变化一致,为"U"型曲线,均在13:00出现最低值;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与气孔导度对3个冠层净光合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绝对值均较大,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及气孔导度是影响格木人工林3个冠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格木高冠层叶片具有更高的光合速率和更强的潜在光合能力,对光合物质的积累能力较强,消耗光合产物较少。 郝建 潘丽琴 潘启龙 潘丽琴 潘启龙关键词:森林生态学 冠层 光响应曲线 麻竹地上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其模型优化 被引量:10 2016年 选择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横州村麻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线形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其地上器官生物量分配及模型优化。结果表明:立竹年龄对麻竹竹秆、竹枝的含水率有较大的影响,竹秆与竹叶、竹枝与竹叶的含水率差异显著,不同年龄年麻竹的竹秆与竹叶的含水率差异显著;胸径与竹秆、竹枝生物量的回归分析优化模型分别为:H=2.47+0.86D-0.029D2,R^2=0.94;H=1.48+3.41D-0.11D2,R^2=0.91。本研究建立的竹秆生物量与胸径的数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实践工作,并为麻竹林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徐振国 黄大勇 郭起荣 李忠国关键词:麻竹 生物量 麻竹开花前后主要营养元素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研究了麻竹开花过程中植株不同部位N、P、K、Ca、Mg等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在麻竹开花过程中,各种营养元素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别表现为:N,枝>秆>叶;P,叶>枝≥秆;K,未开花及开花前期为叶>枝>秆,开花盛期为枝>叶>秆;Ca,未开花及开花盛期为叶>秆>枝,开花前期为叶>枝>秆;Mg,叶>枝>秆。营养元素在植株同一部位的变化规律表现为:N在枝、秆、叶中的含量均为先降低再升高;P在枝、秆中含量逐渐升高、在叶中含量逐渐减少;K在枝、秆中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叶中含量逐渐减少;Ca在枝中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在秆中含量逐渐减少、在叶中含量逐渐升高;Mg在枝和秆中含量先升高再降低、在叶中含量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竹子开花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徐振国 黄大勇 郭起荣 冉洪 李忠国关键词:麻竹 开花过程 营养元素 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水力结构功能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树种适应水分亏缺生境的内在机制,选择广西弄岗喀斯特森林9种主要树种,分析树种间水力结构及相关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显示:供试9种树种间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胡伯尔值、木质部导管直径及木材密度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其中,海南椴〔Diplodiscus trichospermus(Merrill)Y.Tang〕的最大边材比导率、最大叶片比导率以及木质部导管直径均最大,但胡伯尔值和木材密度最小。干季和湿季,供试9种树种间木质部导水率丧失百分比(PL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 Chun et How)的PLC值均最高,分别为44.39%和38.92%。除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Miq.)Muell.Arg.〕、海南椴和淡黄金花茶(Camellia flavida Chang)外,其他6种树种PLC值在干季和湿季间无显著(P>0.05)差异,表明喀斯特地区树种耐干旱能力普遍较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叶叶面积与最大边材比导率、木质部导管直径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但与木材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木材密度较大的树种虽然耐旱性较强,但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会降低,进而使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反之,木材密度较小的树种虽然有利于木质部水分运输效率提高及碳固定,但是其耐旱性降低;水力结构功能特征间的关系既存在协同也存在一定的权衡。 曾鑫 李忠国 刘晟源 巢林 王爱华 苏宏新 毛兵 刘艳艳关键词:栓塞 木材密度 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研究 被引量:7 2018年 基于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落种后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调查资料,对其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树种、起源、数量、空间格局、分布频度和树高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皆伐迹地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更新树种为米老排树种;(2)在0~10 m空间尺度内,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分布为聚集分布(P<0.01);(3)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数量和频度,可达到森林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亦符合采伐迹地人工更新成林的验收标准;(4)种子天然更新幼树树高的分布近似正偏山状的weibull密度函数;(5)在米老排人工林皆伐作业后1.5年左右,对采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进行间苗定株较为适宜;(6)对米老排人工林适时适地的采用小面积皆伐、非炼山方式清理迹地剩余物、保护和利用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方式,可有效实现采伐迹地的森林更新。 唐继新 贾宏炎 曾冀 李忠国 庞圣江 郝建 赵总关键词:米老排人工林 皆伐迹地 南亚热带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叶凋落物化学性质 2023年 文章以南亚热带24种木本植物(丛枝菌根、外生菌根和固氮树种各8种)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叶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凋落物在碳相关化学性质、养分含量以及化学计量比特征方面均表现出较大程度变异。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碳相关化学性质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养分含量(N、P、Mg)和化学计量特征(C/P、N/P)差异显著(P<0.01)。固氮树种叶凋落物N含量(16.1 g·kg^(−1))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10.1 g·kg^(−1))和外生菌根树种(10.7 g·kg^(−1)),但丛枝菌根树种叶凋落物P含量(0.4 g·kg^(−1))要显著高于固氮树种(0.1 g·kg^(−1))和外生菌根树种(0.08 g·kg^(−1)),而外生菌根树种Mg含量(0.51 g·kg^(−1))则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0.19 g·kg^(−1))和固氮树种(0.03 g·kg^(−1));此外,固氮树种C/P和N/P均显著高于丛枝菌根树种。在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考虑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叶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差异,依据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选择适宜的恢复树种。 巢林 李忠国 莫珍珍 黄慧莲 王爱华 王爱华 胡宝清 刘艳艳关键词:凋落物 菌根 化学计量 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