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 作品数:56 被引量:31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国产含羞草科一些属花粉形态的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利用光镜及电镜观察了中国含羞草科金合欢属、合欢属、棋子豆属、围诞树属、朱缨花属、心叶合欢属等6属37种(含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对其花粉大小,外壁纹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为16合花粉(除薄叶围诞树Aberamautile为8合花粉外),在分类上无多大价值;而花粉大小及外壁纹饰却有一定的分类意义。表现为:金合欢属花粉较小,直径为25—30μm,很容易区别;其余属花粉直径均在50μm以上。在合欢属中,其外壁纹饰光滑或近光滑,稀为粗糙。而棋子豆属、朱缨花属、心叶合欢属的花粉外壁皆为瘤状。围诞树属则呈疣状或近疣状。此外,还对部分属间关系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一些看法。
- 李志敏
- 关键词:含羞草科花粉形态学
- 瑞香属和荛花属的数量分类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瑞香属和荛花属为瑞香科瑞香亚科的落叶或常绿灌木,中国西南部是瑞香属和荛花属的重要分化中心。全世界共有瑞香属95种、荛花属70种,中国分布有瑞香属52种、荛花属49种。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分类学研究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花盘形状和果实类型在传统分类中一直是区分瑞香属和荛花属的典型特征,而花盘形态和果实类型在2个属中存在交叉和过渡,部分植物分类学家根据这些特征将两个属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归并。该研究采用数量分类法对瑞香属77种(变种)和荛花属62种(变种)植物,选取32个形态学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两属均未形成单系类群。在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分析的贡献值为35.56%,传统分类中用来区分两属的花盘形状、叶序及果实类型等特征对前3个主成分贡献相对较小,因此,传统分类学中对这两个属进行区分的性状并没有典型的分类学意义。同时,聚类图和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散点图均不能将这两个属区分开来。数量分类研究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存在明显的交叉,支持瑞香属和荛花属不是两个独立自然类群的观点。
- 张永增孙文光蒋鑫李志敏张永洪
- 关键词: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单系
- 湖南植物分布新资料被引量:1
- 2020年
- 报道了6个分布于湘西北的湖南植物新记录物种,隶属于6个科6个属,分别为虎耳草科的大桥虎耳草(Saxifraga daqiaoensis F.G.Wang&F.W.Xing),槭树科的乳源枫(Acer chunii W.P.Fang),鼠李科的亮叶鼠李(Rhamnus hemsleyana C.K.Schneider),杜鹃花科的弯尖杜鹃(Rhododendron adenopodum Franchet),兰科的瓶兰花(Diospyros armata Hemsley)及长距美冠兰(Eulophia dabia(D.Don)Hochreutiner).
- 刘群徐中福张明和刘雪晴张代贵李志敏
- 关键词:被子植物
-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特有植物黄花木属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对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类群黄花木属(Piptanthus)的黄花木(P.nepalensis)和绒叶黄花木(P.tomentosus)的5个居群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黄花木属染色体基数x=9,染色体数目2n=18,均为二倍体;该属种间核型存在显著差异,即黄花木居群属于1A型,绒叶黄花木属于2A型;另外,黄花木种内居群间核型公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从细胞学印证和支持了前人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推论,即绒叶黄花木(2A核型)是由黄花木或祖先(1A核型)在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由西向东扩张分化形成的。
- 陆覃昱王兴江张永增李志敏
- 关键词:居群核型进化
- 青藏高原5种石竹科垫状植物的核型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垫状植物是高山冰缘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适应高寒环境趋同进化的特殊生活型。该研究以采自西藏和云南高山冰缘带的5种石竹科垫状植物种子为材料,采用滤纸萌发法、常规压片法镜检观察分析其核型,为青藏高原垫状植物积累核型资料,并为探讨极端环境下特殊生活型植物的核型进化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种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核型分别为:密生福禄草(Arenaria densissima),2n=2x=20m+2sm,2A;山生福禄草(A.oreophila),2n=2x=22m,1A;团状福禄草(A.polytrichoides),2n=2x=20m+2sm,2A;大花福禄草(A.smithiana),2n=2x=20m+2sm,1A;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2n=2x=18m+4sm,2A。囊种草与福禄草亚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一致,为二者在分子系统发育框架下形成的独立分支提供核型证据。并讨论了5种垫状植物古多倍体物种形成的核型进化与中新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质抬升的关联。
- 徐波孙文光李志敏
- 关键词:垫状植物青藏高原石竹科染色体数目
-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提升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 2012年
- 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云南的生物科学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云南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云南师范大学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本文在专业特色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实习实践平台的打造三方面进行阐述。
- 汪旭倪娟周滔蔡金红范丽仙李志敏王重力李忠光
- 关键词:课程体系构建
- 青藏高原3种蝇子草属植物的核型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利用植物常规压片法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石竹科3种蝇子草属植物首次进行了核型分析,针对核型不对称系数(AI)与染色体倍性开展了讨论,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进行亲缘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道孚蝇子草(Silene dawoensis Limpr.)核型公式为2n=2x=24=20m+2sm+2st,核型不对称性为2A,AI值为3.09,为二倍体植物;印度蝇子草(S. indica Roxb. ex Otth)核型公式为2n=4x=48=48m,核型不对称性为1B,AI值为0.88,为同源四倍体植物;狭果蝇子草(S. huguettiae Bocq.)核型公式为2n=6x=72=72m,核型不对称性为1A,AI值为0.82,为同源六倍体植物。其中,道孚蝇子草的AI值和不对称系数最高,在3种蝇子草属物种中处于更为进化的位置。同时结合前人蝇子草属染色体报道数据,验证了蝇子草属植物主要基于染色体数目为2n=24二倍体水平的进化趋势。上述3种蝇子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均为首次报道,补充了青藏高原蝇子草属植物的细胞学资料,可为该属提供细胞学分类信息,并为探讨石竹科植物在该区域的系统演化关系积累基础资料。
- 底远哲胡伸萌王海霞孙文光李志敏
-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核型多倍化
- 中国西南地区6种植物的核型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4
- 2019年
- 采用植物细胞学研究方法对主要采自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的6种植物:扁核木(Prinsepia utilis)、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峨眉繁缕(Stellaria omeiensis)、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山卷耳(Cerastium pusillum)和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研究表明:(1)6个种的核型公式和不对称性如下:扁核木2n=2x=30=1M+20m+9sm,2A;小叶金露梅2n=2x=28=21m+7sm,2B;峨眉繁缕2n=8x=72=1M+71m,1B;金铁锁在同居群下有倍性变化,2n=2x=14=14m,1A和2n=4x=28=28m,1A;山卷耳2n=2x=24=24m(2sat),1A;独尾草2n=2x=14=2m+2sm+8st+2t,4B。(2)讨论了染色体资料在这些物种分类和系统上的意义,支持扁核木为李亚科下的扁核木属;位于委陵菜属木本系的小叶金露梅主要以二倍体和四倍体为主,而草本系的委陵菜属植物多为多倍体。(3)该研究首次报道峨眉繁缕为八倍体,是繁缕属发现的最高倍性的物种;对比金铁锁属与蝇子草属的染色体研究发现,金铁锁属可能是由它们的共同祖先通过非整倍化产生;该研究首次发现山卷耳存在染色体数目2n=24的情况,且有1对随体;独尾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物种可能为二型核。
- 杨慧娴孙文光欧晓昆李志敏
-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核型
- 染色体数据的挖掘及其在植物多样性进化研究中的利用被引量:12
- 2019年
- 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加倍)是植物物种形成的重要途径,现存的被子植物可能都发生过一次甚至多次多倍化事件。多倍化传统的定义是染色体数目相对于祖先类群呈整倍性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核型分析,核型能够提供物种的基本细胞学参数,包括染色体数目、倍性水平、核型不对称性、核型变异系数等。目前核型研究的趋势表现出从物种基本核型参数分析逐渐演化到多类群、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植物核型分析从种群、物种、科属的类群到生命之树,探讨染色体核型在各支系的进化特征、趋势以及驱动植物系统进化的细胞学机制;另一方面探讨和分析区域或生态系统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谱或倍性等细胞学特征,可以探究区域地质环境变化或生态环境对染色体倍性等的影响,或通过区域染色体谱的构建,分析区域植物区系的形成和进化历史。因而,植物核型研究为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生命之树以及植物区系地理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植物核型分析与多倍化研究中得到运用,从而揭示了植物类群或植物区系的染色体进化以及细胞地理特征。今后植物细胞学研究趋势会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各研究领域证据,从不同水平角度综合分析植物核型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植物物种多样化与物种形成原因。
- 孙文光孙航孙航
- 关键词:核型多倍化染色体进化植物多样性
- 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在青藏高原隆起后的演变和发展被引量:62
- 2003年
- 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是第三纪古地中海退却,青藏高原成陆以后开始发展演变而来的。化石资料表明,在早第三纪时青藏高原具有同特提斯早第三纪喜暖的樟叶林一致的植物区系;在第三纪中期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逐步旱化而逐步消失;在横断山及喜马拉雅和东亚其它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新第三纪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变得干旱,原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取代。一些代表类群:黄花木属、沙冬青属、Anagyris、钩毛草属、无心菜属、铁筷子属,绿绒蒿属,芒苞草科,马桑属、高山栎组、沙棘属等类群分布区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说明了这些旱生的地中海成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进一步分化形成了中亚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北温带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等,并形成了一些间断、残遗和特有的分布现象。因此,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是现代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源头。通过分析也进一步论证了第三纪早期沿古地中海东西迁移路线和在此路线分别同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进行的南北迁移可能是青藏高原同欧洲、北美、南半球等间断分布格局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 孙航李志敏
- 关键词:古地中海青藏高原植物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