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丹

作品数:44 被引量:178H指数:8
供职机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10篇科技成果
  • 5篇专利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选育
  • 8篇牧草
  • 7篇植物
  • 6篇柱花草
  • 4篇基质
  • 3篇养分
  • 3篇育苗
  • 3篇扦插
  • 3篇热带
  • 3篇热带牧草
  • 3篇人工基质
  • 3篇污水
  • 3篇胁迫
  • 3篇浮床
  • 2篇豆科
  • 2篇豆科牧草
  • 2篇养分流
  • 2篇养分流失
  • 2篇养殖
  • 2篇栽培

机构

  • 23篇中国热带农业...
  • 21篇广东第二师范...
  • 13篇仲恺农业工程...
  • 5篇广东教育学院
  • 2篇术开发中心
  • 1篇华南热带农业...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4篇李志丹
  • 25篇高桂娟
  • 18篇白昌军
  • 15篇王文强
  • 13篇韩瑞宏
  • 13篇陈志权
  • 13篇刘国道
  • 12篇何华玄
  • 12篇虞道耿
  • 11篇唐军
  • 9篇王东劲
  • 6篇蔡碧云
  • 6篇王俊梅
  • 5篇周汉林
  • 5篇佘婷婷
  • 4篇陈平
  • 3篇关见留
  • 3篇石秀兰
  • 3篇夏万良
  • 3篇徐铁山

传媒

  • 5篇热带作物学报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热带农业科学
  • 3篇草原与草坪
  • 3篇广东第二师范...
  • 2篇草地学报
  • 2篇热带农业工程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高教论坛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人工湿地模型
本实用新型涉及科教工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人工湿地模型,包括储水器、进水管、显色剂和至少一个模拟湿地单元,储水器用于盛装污水,显色剂用于加入污水中以与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显色反应,模拟湿地单元包括容器、基质和湿地植物,容器呈...
高桂娟李志丹董小梅胡惠好蔡晓艳潘志康
3种南方绿肥腐解特征及其对淹水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尼龙网袋法,盆栽模拟淹水土壤环境,研究南方常见绿肥紫云英、油菜和肥田萝卜的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淹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绿肥翻压鲜重量为1.14 kg/m^2。在97 d的试验周期内,绿肥腐解率表现为:肥田萝卜>紫云英>油菜。3种绿肥向土壤环境中释放氮速率由高到低为:肥田萝卜>油菜>紫云英,并促进了总氮由土壤→溶液的释放,且土壤溶液97 d氮的平均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磷的释放为:肥田萝卜>紫云英>油菜,其97 d土壤磷的平均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绿肥翻压显著影响了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活性(p<0.05)。同一种土壤酶在不同处理之间及同一处理条件下的不同酶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5),即土壤酶在促进物质转化中不仅显示其专性催化特性,同时也体现了共性关系。3种绿肥中肥田萝卜改善土壤酶活性作用最明显。
高桂娟李志丹韩瑞宏王俊梅
关键词:绿肥养分释放酶活性
兰引Ⅲ号结缕草种子直播建坪研究——Ⅰ打破种子休眠被引量:1
2007年
为提升兰引Ⅲ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cv.Lanyin No.Ⅲ)种子发芽率,促进种子直播建坪,采用培养皿TP法研究了摩擦处理、水浸处理、NaOH处理、H2SO4处理和GA3处理对兰引Ⅲ号结缕草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表明:供试种子经摩擦处理、一定时间的水浸、一定浓度的NaOH、H2SO4和GA3处理均能提高种子发芽势,缩短平均发芽天数。一定浓度的NaOH、H2SO4处理可提高种子发芽率,特别是5%和10%的NaOH处理20min,可使供试种子的发芽率从70.33%提高到87.67%和84%,平均发芽天数从11.33d缩短到8.6d和7.3d。
王文强付玲玲白昌军李志丹
关键词:种子萌发种子休眠
热研20号圭亚那柱花草
白昌军刘国道王东劲陈志权严琳玲唐军虞道耿李志丹王文强何华玄郇恒福张瑜
柱花草是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利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具有高产、优质的特性。热研20号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guianensiscv.ReyanNo.20)是中国首次利用空间辐射技术选育的柱花草新品种。199...
关键词:
关键词:柱花草豆科牧草辐射选育
不同栽培方式下铺地黍铅含量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
2025年
铺地黍(Panicum repens)因其较强的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能力和适应极端干旱−水淹能力,具有污染河岸消涨带的生态修复优势。本研究通过3种不同铅处理的盆栽试验(T_(1):水培+400 mg·L^(−1) Pb;T_(2):水培+800 mg·L^(−1) Pb;T_(3):泥土栽培+400 mg·L^(−1) Pb),研究铺地黍根、茎、叶分别在处理5、15和25 d的Pb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旨在探明铺地黍在不同浓度Pb胁迫和不同栽培方式下的重金属耐受机制与动态迁移转运规律。结果显示,水培条件下,铺地黍根部向地上部的迁移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泥土栽培条件下的迁移率均显著高于水培(P<0.05)。其中,T_(1)、T_(2)和T_(3)处理下的根Pb平均含量分别为4745.85、6732.63和276.00 mg·kg^(−1),分别是叶Pb平均含量的66.20倍、80.21倍和4.30倍。铺地黍主要通过细胞壁的固定解毒Pb伤害,其次是细胞器固定,而可溶性组分含量最低,各组分之间差异显著(P<0.05)。根和茎的化学态Pb主要分布在活性较低的醋酸态和盐酸态,叶的各化学形态Pb分布趋于均衡。根Pb总量在15 d出现拐点(T_(1)和T_(3)),即5~15 d显著上升(P<0.05),而15~25 d缓慢下降(P>0.05),说明低浓度Pb胁迫下的铺地黍根吸收浓度在15 d达到极限,这可能是铺地黍在根部启动了某种逃避机制。总体上,铺地黍在纯水培条件下的根Pb富集能力显著大于泥土栽培,用于污染河岸带深水区的净化优势明显。
高桂娟韩瑞宏王俊梅佘婷婷李志丹
关键词:亚细胞分布化学形态迁移率
不同培植方式下铺地黍扩繁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因其较强的抗污染和快速繁殖能力具备了生态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的潜力与优势.因构建铺地黍生态修复系统,需要大量的植株扩繁材料,因此,有必要对铺地黍育苗方式进行系统研究.试验通过铺地黍营养枝、块根和根茎繁殖材料分别在水培、土培和沙培三种介质中的生长特性,对铺地黍无性繁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显示,铺地黍的三种繁殖材料在各介质中都能正常繁殖生长,均可作为铺地黍生态修复系统建植材料来源.相对而言,水培方式最适合铺地黍育苗,且块根繁殖+水培方式在培植第32天的根数、根长、分枝数、植株绝对高度及地上生物量等指标值均最高,育苗效果最佳,其次是营养枝繁殖+水培方式.
高桂娟李志丹李唯伟
关键词:植物修复
应用于生态工程恢复技术改进基质的养分流失特性
2009年
保证人工客土基质能够长期有效的粘附在高陡石质边坡上,是实现高陡石质边坡人工生态工程恢复技术成功应用的重要先决条件。对利用水泥、稻草和复合肥改进后的人工基质,通过不同时间取样(取样17次)进行其侵蚀性和养分流失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良后的人工基质泥土流失量及全氮、全磷、氨态氮、硝态氮、速效磷等养分的损失量均随植物生长期的延长而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发芽30d后,泥土的流失量几乎降低到了初始状态的1/5左右。全氮流失量较大,是全磷的2~3倍,其中硝态氮损失速率整体上均高于氨态氮。
高桂娟李志丹韩瑞宏关见留
关键词:生态技术人工基质侵蚀性养分流失
保水剂对用于高陡岩石边坡人工基质的性状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客土基质配方对基质在陡峭岩石边坡上的抗侵蚀能力以及构成客土基质的各个组分及其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解决上述工程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人工基质水分问题为目的,对保水剂加入土壤后的保水、吸水特性及保水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所用保水剂的最大吸水倍率达到500倍以上,将其加入土壤后,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显著改善(p<0.05),同时,土壤对保水剂的吸水和保水特性均有显著影响。在30℃及50℃的温度胁迫下,可分别持续保水12h和8h。另外,土壤容重,比重随着保水剂添加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孔隙度随保水剂的增加而上升,但3个物理变量值在各处理浓度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高桂娟李志丹
关键词:保水剂土壤特性
应用木屑和复合肥改良生态恢复基质特性被引量:4
2009年
近年来对应用于高陡石质边坡的生态工程恢复技术核心——人工客土基质的改进研究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对通过木屑和复合肥进行综合改良后人工基质的侵蚀性及其养分流失特性进行探讨,根据17次动态取样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良后的人工基质土壤流失量在植物发芽0~55d之间,几乎各植物生长期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随植物继续生长,泥土流失量的变化不再显著(p>0.05)。相对于泥土流失量来说,速效养分在土壤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时间要提前于泥土损失保持相对稳定的时间,且复合肥的施加浓度越低,其变化越明显。同时,氮流失总量总体上是磷的2倍以上,且其中硝态氮损失速率整体上均高于氨态氮。
关见留高桂娟李志丹韩瑞宏
关键词:生态恢复技术人工基质侵蚀性养分流失木屑
不同生态型铺地黍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被引量:3
2023年
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因其较强的污染物净化力、抗旱耐淹能力,可广泛用于污染河岸消落带的生态修复。依托前期研究基础,选取广东(E‐guangdong)和海南(E‐hainan)两种生态型为材料,设置15%、30%和50%田间持水量三个处理,分别代表重度干旱、中度干旱和对照,通过盆栽实验,研究在不同水分条件下铺地黍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铺地黍高度增加,与对照相比,高度增加34.7%~48%(E‐guangdong)和17.9%~19.8%(E‐hainan),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分枝数无显著变化。干旱胁迫对铺地黍光合系统有明显的影响,重度干旱胁迫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铺地黍水分利用效率随干旱程度增加而升高,重度干旱下显著高于对照和中度干旱(P<0.05),说明铺地黍通过降低蒸腾速率等参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胁迫。铺地黍通过调节叶绿素合成量来适应干旱胁迫,维持植物生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呈现“V”型变化,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度胁迫(P<0.05)。两种生态型铺地黍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两者比较,E‐guangdong的形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值等整体表现优于E‐hainan,说明铺地黍的抗旱性可能与地理分布相关。
李志丹李婷婷黄绮玉黄晓燕曾小龙高桂娟韩瑞宏
关键词:干旱胁迫光合色素荧光参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