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延滨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4篇外科
  • 3篇手术治疗
  • 3篇肿瘤
  • 3篇外科手术
  • 3篇细胞
  • 3篇脊髓
  • 2篇血管
  • 2篇哑铃形
  • 2篇婴儿
  • 2篇神经母细胞
  • 2篇神经母细胞瘤
  • 2篇神经外科
  • 2篇神经外科手
  • 2篇神经外科手术
  • 2篇椎管
  • 2篇外科治疗
  • 2篇细胞瘤
  • 2篇显微手术
  • 2篇显微手术治疗

机构

  • 6篇首都儿科研究...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清华长庚...

作者

  • 12篇李延滨
  • 6篇吴明星
  • 6篇张冰克
  • 5篇冯恩山
  • 5篇曹杨
  • 5篇李培亮
  • 5篇王清河
  • 5篇吴迪
  • 1篇王贵怀
  • 1篇郝淑煜
  • 1篇李德志
  • 1篇杨俊
  • 1篇马光铄
  • 1篇王芳
  • 1篇梁博

传媒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脑-硬膜-动脉融合术治疗儿童缺血性烟雾病的疗效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改良脑-硬膜-动脉融合术(EDAS)治疗儿童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6例儿童缺血性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患儿分别采用颞浅动脉EDAS、颞浅动脉EDAS联合双额脑-帽状腱膜贴附血管融合术(EGS)和枕动脉EDAS联合颅骨多点钻孔术(MBH)。术中均打开动脉条带走行下方的大脑中动脉M4段,并使用硬膜反转技术。术后血管重建结果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26例缺血性烟雾病患儿中,有12例行双侧EDAS,共行39例次手术,其中单纯行颞浅动脉EDAS 37例次,行颞浅动脉EDAS联合双额EGS 1例次,行枕动脉EDAS联合MBH 1例次。1例患儿术后发生硬膜下合并皮下血肿,经加压包扎后血肿吸收。无手术死亡的病例。39例次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7.1±1.3)个月(3~39个月)。39例次手术中,有38例次手术后2个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消失或梗死症状改善,且无新发梗死灶,1例次术后症状无改善,手术有效率为97.4%(38/39)。术后3个月26例患儿的mRS均≤2分。共29例次手术后(≥3个月)行血管成像随访,均显示颈外动脉分支向脑组织供血,其中26例次为颞浅动脉(或枕动脉)+脑膜中动脉双支供血,3例次为脑膜中动脉单支供血。结论改良EDAS治疗儿童缺血性烟雾病安全、可靠,可扩大供血面积,提高血管重建的有效率,从而改善患儿的神经功能状态。
吴明星马鸣雷李延滨李继业吴迪张冰克
关键词: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重建术
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的内镜治疗及疗效评估
2022年
目的 探讨脑室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VCC)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SACs)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1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ACs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术前均行头CT平扫、头MRI平扫及矢状位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评估,根据术前影像及术中所见将SACs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基底动脉位于囊肿内,Ⅱ型基底动脉位于囊肿下方。手术方式均采用脑室镜下VCC。患儿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行头颅MRI平扫和矢状位3D-FIESTA序列,评估脑室大小变化情况、囊肿变化情况及脑脊液通路改善情况。结果共纳入8例患儿(年龄1.5个月~3岁10个月)。8例SACs中7例Ⅰ型,1例Ⅱ型。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VCC。无手术死亡及术后感染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2例患者出现短期轻微硬膜下积液,均在1个月内自行消失。术后3D-FIESTA序列示囊肿均明显减小或消失,中脑导水管及双侧室间孔均通畅,造瘘口通畅。6例患者术后脑积水症状消失,脑室缩小,术前症状消失。2例患者术后脑积水未缓解,1例术后1个月行内镜探查术见造瘘口通畅即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于术后3个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脑积水未缓解患者虽然经分流治疗,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结论 脑室镜下VCC治疗SACs微创且有效,磁共振3D-FIESTA序列可清晰评估囊肿术前及术后情况。
吴明星张冰克马鸣雷李延滨李继业邸飞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内镜儿童
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结核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例颅内结核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8例颅内结核瘤中4例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3例合并其他系统结核。其中5例病变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8例中7例行开颅手术切除病灶,1例行立体定向活检术。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颅内结核瘤,抗酸染色均为阳性。术后予以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1例术后1年因HIV相关并发症而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颅内结核瘤临床特点多变,幕上病变多以癫痫、头痛等症状为主,幕下多表现为脑积水所致的颅高压症状。该病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抗结核疗效综合分析。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李培亮冯恩山王清河曹杨李延滨
关键词:结核瘤颅内疾病特征神经外科手术
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附11例报告)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脊髓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1例原发和复发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本组11例患者共接受17次手术,首次手术全切3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接受放疗7例,同时接受化疗2例。术后平均随访38.1个月,无死亡病例,原位复发2例,播散转移2例,再次手术切除。结论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容易复发和播散转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完整切除肿瘤。无法全切除病变建议放射治疗。
李德志郝淑煜马光铄李延滨杨俊王贵怀
关键词:脊髓肿瘤
婴儿骨膜下血肿骨化后颅骨畸形的手术治疗
吴明星张冰克李延滨马鸣雷吴迪
显微手术治疗侵及椎管的哑铃形神经母细胞瘤
张冰克吴明星李延滨吴迪马鸣雷
婴儿骨膜下血肿骨化后颅骨畸形的手术治疗(附4例报告)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婴儿骨膜下血肿骨化后颅骨畸形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组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2016年11月收治的4例骨膜下血肿骨化后颅骨畸形的婴儿(年龄≤3个月23天)。对其中3例厚壁骨化的骨膜下血肿行颅骨成形术,1例薄壁血肿行穿刺抽吸术。结果 3例厚壁骨化的骨膜下血肿婴儿行颅骨成形术后,均得到满意的颅骨外形;3例婴儿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皮下积液产生,皮下积液均自行吸收。1例薄壁血肿婴儿行穿刺抽吸术后,患者的血肿绝大部分被抽出,头颅畸形得到纠正。4例婴儿均无术后感染和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结论婴儿厚壁骨膜下血肿骨化,可行颅骨成形术治疗,并有很好的效果;但应预防术后皮下积液的产生。婴儿薄壁血肿可行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可达到很好的疗效。
张冰克吴明星李延滨吴迪马鸣雷
关键词:骨膜下血肿骨化婴儿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总结应用术前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显微手术切除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在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行显微手术切除SDAVF,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SDAVF完全切除。随访9~17个月,症状好转7例,稳定1例。结论术前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曹杨冯恩山王清河李培亮李延滨王贵怀
关键词:硬脊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造影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吲哚菁绿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切除成熟型脊髓畸胎瘤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成熟型脊髓畸胎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显微外科治疗的7例脊髓畸胎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脊髓圆锥处肿瘤予以大部分切除,3例原发于终丝的肿瘤予以全切,余3例均予以近全切除。病理诊断均为成熟型脊髓畸胎瘤,术后随访3~38个月,症状明显改善6例,无改善1例。术后McCormick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最大程度切除成熟型脊髓畸胎瘤,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改善病人预后。
曹杨冯恩山王清河李培亮李延滨梁博王芳郑新媚
关键词:脊髓肿瘤畸胎瘤生殖细胞肿瘤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手术治疗侵及椎管的哑铃形神经母细胞瘤
2017年
目的 探讨颈部、腹部、盆腔部侵及椎管的哑铃形神经母细胞瘤(NB)患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侵及椎管的哑铃形NB患儿6例,其中肿瘤位于盆腔通过骶前孔达腰骶椎管内者3例,位于腹膜后通过腰椎间孔突至腰椎管内2例,位于颈前通过颈椎间孔突至颈椎管内1例.腹膜后哑铃形肿瘤采取后正中切口扩大入路切除肿瘤,颈部及盆腔部肿瘤一期或二期分别经后正中及前部入路切除肿瘤.所有患者均行椎板切开后复位.对于椎板厚度<5 mm,无法行钛钉、钛片固定的患儿,可仅切开上方棘上、棘间韧带,保留下方棘上、棘间韧带,肿瘤切除术后缝合棘上、棘间韧带.结果 2例腹部肿瘤患儿一期切除;3例盆腔肿瘤患儿中,1例二期手术完成,2例一期手术完成;1例颈部肿瘤患儿二期手术完成.术后MRI显示,2例全切除;4例肿瘤近全切除,肿瘤残留部分主要位于神经根穿行骶前孔或椎间孔部位.随访3~10个月,1例术后3个月复发,另5例未复发.结论 针对不同部位侵及椎管内的NB患儿,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穿行的骨孔部位肿瘤易少量残留.
张冰克吴明星李延滨吴迪马鸣雷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儿童椎管神经外科手术哑铃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