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宝
- 作品数:8 被引量:9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建设对洞庭湖水动力影响模拟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受流域降雨量偏枯以及三峡工程蓄水运行等综合影响,洞庭湖季节性干旱问题近年来日益突出.为缓解洞庭湖旱情,湖南省和湖北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枢纽工程的建设,将改变洞庭湖水动力特征,影响湖区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MIKE 21模型构建了洞庭湖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预测了枢纽工程建设前后洞庭湖湖体水位、流速等水动力参数变化特征.验证结果显示:水动力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结果有效可靠.模拟结果显示:城陵矶综合枢纽调度运行后,能够有效抬升全湖水位0.78~1.06 m,增加湖泊面积5.96%~10.84%,增加湖容31.18%~39.69%.枢纽工程对缓解洞庭湖秋季旱情、春季旱情作用明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洞庭湖枯水期提前、枯水期延长、枯季水位偏低等问题.随着水位的抬升,湖体流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退水期、枯水期平均流速由0.30 m·s-1和0.23 m·s-1降至0.28m·s-1和0.19 m·s-1,分别降低了6.67%、17.39%.城陵矶综合枢纽运行后,水流速度减缓、水体滞留时间延长,将加大湖体富营养化风险.
- 田泽斌王丽婧郑丙辉李小宝
- 关键词:洞庭湖枢纽工程水动力
- 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框架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针对湖库生态安全综合性调控技术缺乏的现状,为支撑和保障湖库型水体生态安全,开展了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概念、特征及技术需求分析,研究并系统构建了湖库生态安全调控技术框架(T-PIRLEP),阐述和分析了该框架的主要技术环节.根据研究结果,认为湖库生态安全具备可调控的特性,调控目的旨在维护以人类为终点的湖库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的安全.湖库生态安全调控具有综合性、功能导向性、类型差异性、空间异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基于T-PIRLEP的调控技术框架以湖库生态安全保障目标(T)为核心,以生态承载力为重要约束参考,从影响湖库生态安全状况的人口增长产业发展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生态保护政策管理的耦合作用过程出发,采取以人口调控(P)、产业调控(I)、资源利用调控(R)、负荷控制(L)、生态调控(E)、政策调控(P)6类要素为主的调控措施来实现湖库生态安全调控.研究指出,调控过程需以湖库调控类型和其调控定位为引导,注重调控目标、调控措施、目标可达性分析之间的相互反馈,强化与生态安全评估研究的有机衔接.
- 郑丙辉王丽婧李虹李小宝
- 关键词:湖泊水库
- 基于SD模型的小江流域协调发展模式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三峡水库自蓄水以来水环境安全问题便受到广泛关注。选取三峡水库典型支流小江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和情景分析方法,构建了小江流域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仿真模拟模型,实现了3种发展情景的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自然发展模式下流域人口、需水量、各产业GDP都实现高速增长,至2025年COD、氨氮、总氮、总磷的负荷分别达到16 796.1 t,9 578.8 t,3 461.8 t以及405.1 t;(2)经济人口调控模式下COD、氨氮负荷分别下降了7.9%和25%;(3)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下实现了污染负荷的大幅度削减。结合模拟结果,提出了小江流域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 翟羽佳王丽婧郑丙辉王会肖李小宝
- 关键词:小江系统动力学模型情景分析协调发展
- 基于过程控制的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模型及其应用
- 为支撑非突发事故条件下(面向累积型风险)的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开展了水环境安全预警需求分析,基于流域-水体作用过程,研究并系统构建了基于过程控制的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模型框架。框架设计了社会经济-土地利用-负荷排放-水动力...
- 王丽婧李小宝郑丙辉王国强侯西勇秦延文李虹田泽斌翟羽佳
- 关键词:水环境安全过程控制预警模型三峡水库
- 文献传递
- 洞庭湖出入湖污染物通量特征被引量:39
- 2014年
- 采用2010年洞庭湖主要出入湖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数据,估算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和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入湖及城陵矶出湖的污染物通量,分析洞庭湖出入湖污染物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来源组成.结果表明,2010年洞庭湖经由四水和三口CODMn、NH4+-N、TP入湖通量分别为44.47×104、67.49×103、15.03×103t,城陵矶出湖通量分别为73.69×104、82.46×103、21.88×103t.时间分布上,受水情的影响,洞庭湖污染物入湖通量在年内分配不均,最高值出现在6—7月,三口输入的污染物通量变化与三峡水库下泄流量呈较显著相关;空间分布上,入湖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于四水水系(占总入湖污染负荷的82.82%~87.54%),湘江和沅江贡献较大,长江三口入湖量仅占12.46%~17.18%.此外,与1999—2002年(三峡水库运行前)相比,2010年(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三口来水量减少了约13,经由三口输入的CODMn、NH4+-N、TP入湖通量减少了49.27%~53.19%,但该变化特征仍需进一步论证.除入湖河流外,洞庭湖区间径流及湖面受纳降水虽然亦同步影响洞庭湖污染物输入,但该部分污染物通量贡献相对较小.洞庭湖的污染物控制仍应以强化主要入湖河流输入通量控制为主,并重点兼顾湖区面源污染的治理.
- 田泽斌王丽婧李小宝郑丙辉李利强金菊香
- 关键词:洞庭湖污染物通量
- 一种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方法及系统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模型特点要素对模型进行调研、分析和选取,所述模型包括社会经济与资源利用模型、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流域面源污染负荷模拟模型和流域水环境水动力水质模拟模型;对选取的...
- 王丽婧郑丙辉李虹张佳磊付青王国强李小宝侯西勇
- 文献传递
- 渤海湾海岸带开发对近岸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被引量:37
- 2012年
- 为了解渤海湾围填海造成的生境变化趋势及重金属污染状况,对2003年和2011年渤海湾表层沉积物4种重金属(Cd、Pb、Cu、Zn)的含量及空间分布分别进行了研究,并采用BCR三步分级提取法分析了2011年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这4种重金属不同赋存形态的含量,评估了这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最后分别采用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2011年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年渤海湾沉积物中Cu、Cd、Pb的含量均比2003年偏高,重金属污染形势趋于严峻.Cu、Zn、Cd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其高值区均集中在渤海湾的中部海域.Pb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近岸河口和渤海湾中部及南部.4种重金属相互之间相关性显著,说明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形态分析表明Cu、Zn、Cd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各元素生物有效性排序为:Cd>Pb>Cu>Zn.Cd为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污染元素,且具有较强的生态危害.Cu、Zn、Pb污染程度较低,生态危害轻微.
- 秦延文郑丙辉李小宝张雷时瑶曹伟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重金属形态污染评价生态危害
- 基于过程控制的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模型及其应用
- 为支撑非突发事故条件下(面向累积型风险)的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开展了水环境安全预警需求分析,基于流域-水体作用过程,研究并系统构建了基于过程控制的流域水环境安全预警模型框架.框架设计了社会经济-土地利用-负荷排放-水动力...
- 王丽婧李小宝郑丙辉王国强侯西勇秦延文李虹田泽斌翟羽佳
- 关键词:水环境安全预警模型过程控制功能模块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