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 作品数:29 被引量:87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不同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脐带和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分离脐带MSCs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特点,运用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种第3代( P3)细胞DNA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比较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 1 d后,细胞贴壁呈成纤维形,2 d后呈漩涡状生长且增殖明显,3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体外培养4 d后,细胞贴壁呈圆形、梭形和多角形生长,5 d后呈克隆样生长且增殖明显,7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原代培养的脐带MSCs生长曲线近似“S”形,骨髓MSCs 生长曲线较平缓;MTT法显示脐带MSCs在3~5 d增殖较明显,骨髓MSCs 7 d后细胞增殖较明显。2种P3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G0/G1期细胞均为85%以上,无明显差异(P>0.05);2种P3细胞CD44、CD90和CD105阳性率均为(60.7±2.3)%以上高表达,CD45、CD19、CD14和CD79a均为(25.6±4.8)%低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 P>0.05);2种MSCs在体外均具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脐带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率均为90%以上,与骨髓MSCs的分化潜能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脐带MSCs较骨髓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脐带MSCs可作为较好干细胞示踪的细胞源。
- 辛毅李娜张颖黄益民刘飒许秀芳张兆光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
- 环孢霉素A对异体心肌诱导大鼠脾淋巴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时间窗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体外建立异体心肌组织抗原诱导大鼠淋巴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表达时间窗模型,动态观察环孢素A对表达时间窗的影响。方法:实验分4组:对照组、抗原组、环孢组和抗原+环孢组。2、6、12、24、48h和72h观察脾白细胞其表面蛋白分子及编码基因的变化。结果:4组MHC-Ⅱ、CD4、CD8分子、ICAM-1无显著差异,CD4分子环孢霉素组2~24h有一个平台期。IL-2R分子抗原组12h达高峰值,环孢素A组6h有小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表达较平稳。P59基因对照组逐步负调,而抗原组在2h内和12~24h有2个正调表达,2~12h负调至谷底,后再正调、负调表达,环孢素A组表达较稳定,抗原+环孢素组48h达到谷底,后迅速上升。CD4基因对照组2h、抗原组6h到谷底,后迅速上升,环孢素A组48h达到峰值,抗原+环孢素A组2h内有一个峰值,2组后逐步负调。CD8基因4组均负性表达,除抗原组无谷底外,对照组加药12h出现谷底,环孢素组加药6h出现谷底,抗原+环孢素A组加药12h出现谷底,3组后迅速上升。结论:异体心肌组织抗原可在2h内引发白细胞开始释放细胞表面蛋白分子IL-2R、P59基因表达,刺激6h可以诱发CD4基因开始转录表达,环孢素A 2h开始释放ICAM-I、IL-2R分子。这些结果为更加具体的描述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时间进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并为更深入阐述环孢素A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机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 许秀芳张颖辛毅黄益民顾云李娜孟旭伍冀湘周玉杰张兆光
- 关键词:CD8
- 环孢霉素A对大鼠心脏移植模型淋巴细胞分子表达与移植心脏病理学改变时相关系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通过环孢素A(CsA)干预的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的研究,对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分子表达、心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能力和移植心脏病理改变时相进行比较,探讨环孢素A对其影响。【方法】SD大鼠为移植心脏供体,Wistar大鼠为移植心脏受体。实验分为心脏移植对照组和环孢素A干预+心脏移植组实验组两组。在移植前及移植后24 h、3 d、7d、10 d和12 d时间点免疫荧光测定淋巴细胞在心肌组织中浸润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编码基因CD4、CD8和酪氨酸激酶P59 mRNA表达水平、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排斥反应程度。【结果】①心脏移植后24 h内,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的转录与表达为一过性降低;②心肌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和Ⅱ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主要出现于心脏移植后的d3~d7;③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移植后3 d内心肌组织CD4+、CD8+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快速增加,但可明显降低移植后d3~d7的心肌组织CD4+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④环孢素A不能完全阻断淋巴细胞P59基因的表达;⑤环孢素A不能有效抑制淋巴细胞CD4基因正调表达,但可抑制CD8基因的转录。【结论】环孢素A的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在大鼠移植后d3~d7。淋巴细胞基因表达、心肌组织淋巴细胞浸润与排斥反应病理改变有关。这将有助于同种移植病人环孢素A的临床应用。
- 许秀芳辛毅李娜张颖黄益民顾云周玉杰张兆光
- 人脱细胞脐动脉支架与兔骨髓内皮祖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生物血管并观察移植于兔颈动脉后的通畅情况。方法 :制备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随机分为三组:Ⅰ.实验组:将兔皮肤成纤维细胞、下肢动脉平滑肌细胞和骨髓内皮祖细胞依次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血管支架上;Ⅱ.对照组:血管支架未经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种植细胞种类同实验组;Ⅲ.裸支架组:未经处理的脱细胞裸支架。行HE染色观察种植细胞情况;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种植细胞的表型;电镜下观察人工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状态。将人工血管分别移植于兔颈动脉,术后0h、2h、1d、2d、3d、7d、14d及30d后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三组移植血管通畅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植入细胞后的人工血管动态培养2w后,Ⅰ组血管在倒置显微镜可见管腔内大量细胞附着、细胞呈密集环绕生长,HE染色结果显示:血管管腔内层均匀覆盖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其结果显示:管腔内层细胞高表达成熟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扫描电镜观察血管腔内较为均匀的覆盖细胞,血管壁较为光滑呈膜性结构。Ⅱ组血管在倒置显微镜下和HE染色均未见附着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管腔内层细胞不完整;扫描电镜观察血管腔内少量细胞覆盖,血管壁为不规则的纤维状结构。兔颈动脉移植术后立即行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管的内径为(3.97±0.2)mm,血流通畅,与裸支架组的(3.88±0.2)mm及对照组的血管内径(4.14±0.6)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3.81±0.7)mm与对照组(1.89±0.2)mm的血管内径有显著性差别(P<0.05),后者明显狭窄,出现血栓。30d后实验组血管内径(2.50±0.2)mm与移植0h比较显著狭窄(P<0.05)。结论: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与兔骨髓内皮祖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生物血管移植于兔颈动脉可长期通畅。
- 汪川李京倖辛毅李娜刘硕张帆白辰
- 关键词:细胞种植血管移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高糖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外泌体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功能的影响。
方法酶消化法原代培养hUMSCs和hUVECs,传代扩增至第3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鉴定2种细胞表面标志物;收集培养的第3代hUMSCs无血清培养基,提取外泌体,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并用流式细胞分析仪鉴定其表面标志物;体外培养第3代hUV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20 mmol/L)、外泌体+高糖组(20 mmol/L)、miR-22抑制剂(50 nmol/L)+高糖组(20 mmol/L),孵育24 h后采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观察hUVECs凋亡,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系统中观察各组细胞的迁移功能,成血管实验检测各组内皮细胞功能。
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MSCs的表面标志物CD105、CD73、CD90呈高表达;同时检测第3代hUVECs表面标志物CD309、CD31、CD34呈高表达,提示分离培养的hUMSCs和hUVE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s)特异性表型特征。外泌体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大小不一的球状膜性结构,且流式细胞仪检测CD63、CD105、CD73、CD90、CD44呈阳性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结果:对照组、高糖组、miR-22抑制剂+高糖组、外泌体+高糖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0±1.6)%、(75.0±2.2)%、(66.0±1.8)%、(95.0±2.6)%,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和miR-22抑制剂+高糖组细胞增殖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271,P〈0.05;t=43.213, P〈0.01),外泌体+高糖组细胞增殖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1,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高糖组、miR-22抑制剂+高糖组、外泌体+高糖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44%、52.67%、45.92%、17.58%,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和miR-22抑制剂+高糖组�
- 辛毅李娜黄然然崔巍刘飒王超黄益民张颖周玉杰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外泌体高糖
- 大鼠静脉多次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多次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 MSCs)对大鼠的毒性反应。方法:1贴块法培养hu 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第4代hu MSCs特异性表面抗原;标准试剂盒鉴定第4代hu MSCs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2182~203g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组和干细胞组,各8只,雌雄各50%。3干细胞组分别于第1、4和15天时经尾静脉注射(2.5×106)个/kg体质量的第4代hu MSCs,0.9%氯化钠组于同等时间注射与细胞悬液等量0.9%氯化钠液。4第3次注射转染RFP基因(中文)的hu MSCs后11天,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和比较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取脑、心、肺、肝及肾进行病理学检查;荧光显微镜观察器官组织中表达RFP的hu MSCs细胞分布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中表达RFP的hu MSCs;ELISA检测血清γ-IFN、IL-2、IL-4、IL-6、IL-8、IL-10及IL-12含量。结果:1第4代hu MSCs特异性表面抗原CD73、CD90和CD105表达强阳性,纯度分别为98.7%、99.6%和98.6%,而CD34、CD45、CD11b、CD19、CD79a和HLA-DR的表达水平为阴性,CD14表达水平为23.1%;hu MSCs分化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比例均为99%;2注射3次干细胞后实验动物全部存活,干细胞组部分血常规和生化指标与0.9%氯化钠组相比有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只有PLT明显降低、CHOL明显升高;3干细胞组脑、心、肺、肝、肾的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无明显改变;(4)干细胞组的器官组织和骨髓中未检测到表达RFP的hu MSCs;(5)干细胞组血清IL-8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多次尾静脉注射hu MSCs对大鼠没有明显的毒性反应。
- 张颖李娜林筝辛毅崔巍刘飒王忠陈雄赵颂军袁惠黄益民周玉杰罗毅张兆光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毒性反应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联合消化法及组织贴块培养法对hUCMSC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方法获得的hUCMSC的生长特点;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生长曲线、MTT法测定hUCMSC的增殖、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免疫表型变化;采用相应试剂盒鉴定其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向成心肌样细胞的分化、采用荧光标记技术检测hUCMSC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细胞1d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贴壁呈圆形生长,4d后生长迅速呈长梭形,7d后由中心向周围生长且增殖明显,10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贴块法培养的细胞7d后,可见细胞从组织块边缘长出,10d后细胞数量逐渐增多,16d后细胞生长迅速呈单层致密排列即可传代,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2种方法获得的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r法显示3~5d细胞增殖较明显;酶消化法培养的细胞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88.78%和10.21%,组织贴块法培养的细胞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84.82%和13.87%,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2种方法获得的细胞经FCM检测CD90、CD105、CD73阳性率均为99%以上为高表达;CD45、CD34、CD14、CD11b、CD79a、CD19、HLA—DR低表达;2种方法获得的细胞在体外诱导都能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成心肌样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其诱导阳性率均为90%以上。结论酶消化法和贴块法均可高效获得hUCMSC,与贴块法培养相比较,酶消化法能更有效的获得扩增迅速、细胞成分单一的细胞。
- 辛毅李娜黄益民崔巍刘飒许秀芳张兆光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诱导分化
- 心肌肌球特定基因-肌球蛋白轻链基因可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表达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人心肌肌球蛋白轻链(2v)基因启动子(p MLC2v)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荧光素酶(Luc)报告基因慢病毒载体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中的表达。方法: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培养h UCMSC,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分析其细胞表面标记物及检测体外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内皮细胞诱导分化潜能;经5-氮杂胞苷(5-Aza)诱导h UCMSC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诱导细胞并同时转染p MLC2v-GFP,于d3,d7,d10,d14,d17及d21时间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用生物发光检测仪检测相同时间点的萤光素酶(p MLC2v-Luc)报告基因慢病毒载体转染分化细胞发光特征;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p MLC2v-GFP及红色荧光蛋白(RFP)共转染诱导21d后分化细胞蛋白的表达分布状况;与鼠心肌细胞作为对照,脉冲电流激发细胞收缩和细胞内及细胞间的钙离子流,以检测诱导分化细胞"兴奋-收缩"偶联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诱导分化细胞p MLC2v蛋白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P3 h UCMSC,经FCM检测CD90、CD105及CD73阳性率均为99%以上为高表达;获得的细胞分别经体外诱导能够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成内皮细胞分化;经5-氮杂胞苷(5-Aza)诱导h UCMSC同时并转染p MLC2v GFP,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用流式仪检测GFP表达阳性细胞数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生物发光检测仪检测诱导细胞p MLC2v-Luc表达同样呈阳性递增;p MLC2v GFP及RFPC共转染诱导21d后分化的细胞,细胞浆内形成较清晰的与细胞长轴平行的肌束样结构;诱导后的细胞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无细胞内及细胞间的钙离子流动;随诱导时间的延长p MLC2v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h UCMSC体外诱导形成心肌样细胞过程中,p MLC2v基因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为监测干细胞的移植在心肌疾病治疗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 辛毅李娜许秀芳崔巍刘飒王超黄益民张颖周玉杰
- 关键词:心肌样细胞肌球蛋白轻链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影响因素及防治进展
- 2023年
- 随血液净化技术取得卓越进步,使血液透析患者整体治疗质量得以提升,生存时间明显得以延长,但随着患者量的增多,与透析相关的并发症也表现为增多趋势,皮肤瘙痒即是极具棘手性的不良事件。由于皮肤瘙痒给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本文将对MHD患者皮肤瘙痒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相关防治进行阐述,以便寻求更有效的,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生存质量。
- 李娜
-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皮肤瘙痒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小体保护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外泌小体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分析外泌小体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表达水平。方法:酶消化法培养HUMSCs并对其免疫表型进行流式细胞术鉴定;收集培养的第3代HUMSCs上清液,利用试剂盒提取外泌小体,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并采用Western blot法鉴定试剂盒所提物质CD63蛋白水平的表达;用提取的外泌小体处理缺氧复氧条件下的心肌细胞,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标记法观察外泌小体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泌小体中miRNA的表达水平;miR-22抑制剂处理缺氧复氧条件下的心肌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MSCs的CD105、CD73和CD90呈高表达,而CD45、CD34、CD11b、CD79a、CD19和HLA-DR的表达阳性率低,说明第3代培养的HUM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表型特征。向骨细胞分化诱导HUMSCs,钙结节形成明显,经茜素红染色呈红色结节,分化率为(92.5±5.1)%以上。经向脂肪细胞分化,细胞见脂滴形成,油红染色将脂滴染成红色,分化率为(91.6±3.8)%以上,说明第3代培养的HUM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外泌小体球状结构,并且外泌小体特异性蛋白CD63表达强阳性。缺氧复氧导致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在缺氧复氧条件下,外泌小体处理使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不同浓度外泌小体处理心肌细胞,其抗细胞凋亡作用无明显变化(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泌小体中富含miR-1a、miR-22、miR-24、miR-133a和miR-139-5p,其中miR-22表达水平最高;在缺氧复氧条件下miR-22抑制剂处理心肌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小体可有效减少缺氧复氧条件下的心肌细胞凋亡,其抗凋亡
- 李佳辛毅崔巍刘飒黄然然陈娟周洁李娜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微小RNA心肌细胞缺氧复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