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农
- 作品数:14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底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6年
- 单侧完全性唇裂裂隙侧上颌骨与前颌骨分离,健侧前颌骨前端向健侧旋转,患侧上颌骨发育不足和外移,加重了患侧鼻孔扁平、鼻底过宽、鼻翼塌陷、鼻翼基部外旋和下沉畸形。大部分单侧完全性唇裂皆伴牙槽突裂及腭裂,鼻底完全消失。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底修复有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前正畸治疗和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底修复的手术治疗。术前正畸可缩小鼻底裂隙间隙,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简单。后者有旋转推进法:手术操作简单,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早期渡过平稳;唇裂裂缘黏膜瓣修复:在修复鼻底和恢复鼻底形态的同时,消灭了所有裸露创面,保留了所有可利用的组织,操作进一步简化,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出血少。下鼻甲黏膜瓣修复完全性唇裂鼻底裂隙:可有效地增加组织量、减少术区张力、保证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安全的闭合鼻底。术前的正畸治疗在中国还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的阶段,治疗效果还不稳定;因此,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弥补传统整复方法的不足。
- 李海鹏王予江宁文杰朱志农郭美玲
- 关键词: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前正畸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TMJ影响的CBCT研究
- 研究目的:探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分别在联合治疗前(T)、BSSRO术前(T0)及BSSRO术后1周内(...
- 朱志农王予江王宠曹永庆许勇李琳琳
- 关键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髁突
- 原发性下颌骨鳞状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1年
- 原发性下颌骨鳞状细胞癌由于早期缺少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下颌骨鳞状细胞癌,并复习相关文献,就其组织来源、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 朱志农王予江
- 关键词: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下颌骨
- 聚合瓷表面不同处理方式对其与金属托槽粘接效果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4种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聚合瓷与金属托槽粘接效果的影响。方法制作45个聚合瓷试件块,从中挑选40个并根据表面处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5组。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采用质量分数为9.6%的氢氟酸凝胶酸蚀;C组:质量分数为9.6%的氢氟酸凝胶酸蚀后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D组:质量分数为35%的磷酸凝胶酸蚀;E组:质量分数为35%的磷酸凝胶酸蚀后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各组处理后与金属托槽粘接。试件置入37℃恒温水浴箱内24 h,随后进行冷热水温度循环500次(5~55℃),完成后取出试件测量抗剪切强度,并统计剪切后试件块表面材料破损情况及粘接剂残留指数(adhesive remnant index,ARI)。结果各组抗剪切强度值分别为:对照组为3.24 MPa、氢氟酸酸蚀处理组为7.24 MPa、氢氟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组为10.78 MPa、磷酸酸蚀组为4.17 MPa、磷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处理组为6.84 MPa,各组间抗剪切强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氢氟酸联合涂布硅烷偶联剂组在去粘接后聚合瓷折裂率较其它四组高。结论质量分数为35%的磷酸联合使用硅烷偶联剂处理聚合瓷表面,既达到临床所需有效粘接强度,又在去粘接后减少聚合瓷破损率,故临床推荐使用。
- 姬莉朱志农连文伟李东方
- 关键词:聚合瓷正畸金属托槽表面处理抗剪切强度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TMJ影响的CBCT研究
- 研究目的:探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4 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在联合治疗前(T)、BSSRO 术前(T0)及BSSRO...
- 朱志农王予江王宠曹永庆许勇李琳琳
- 关键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髁突CBCT
- 下颌中切牙畸形唇侧尖并迟萌一例
- 2015年
- 畸形舌(唇)侧尖是一种牙齿形态发育畸形,为牙齿发育期成釉器内陷入牙乳头中所致,被认为是从正常牙冠舌面或唇面额外突出的一部分,属于牙内陷的一种表现形式,由Mitchell[1]于1892年首次报道.常见于上颌前牙舌侧,磨牙和下前牙少见,发生于下前牙唇侧尤为罕见[2-7].现报道1例下颌中切牙畸形唇侧尖并迟萌.
- 朱志农姬莉曾昭源王予江
- 关键词:牙畸形唇侧牙齿形态发育畸形下前牙牙乳头
- 正颌外科治疗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效果
- 2015年
-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治疗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2007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2例骨性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X线头颅定位片头影测量方法分析所有接受正颌外科治疗患者的前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SNA角、■-NA距、ī-NB距、ī-NB角、ī-1角、OP-SN角、GoGn-SN角、IMPA、FMA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B角、SND角、ANB角、■-NA角、Pg-NB角、SE角、SL角、FMIA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NB角、SE角、SL角恢复至正常值(P>0.05)。患者的S-N′-Sn和Z角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Si角、Ls-SnPn角、N′-Sn-Pg′角、N′-Sn距、Ls-E距、S-N′-Pg′角显著减小且Sn-N′-Si角、N′-Me′距、Sn-Me′距、Li-E距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中ANB角在-4°^-6°的患者采取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疗效显著,患者颜面部形态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段咏华王予江朱志农郭美玲
- 关键词:正颌外科治疗软硬组织变化X线头影测量
- 婴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唇鼻体表特点的测量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唇鼻体表特点,为适龄婴儿手术治疗及治疗后效果的评估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按纳入标准随机选取9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采用直接测量法对其唇鼻体表进行测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获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和正常婴儿唇鼻体表的28项数据的基本均值和标准差。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数据与对照组比较:除去患侧高点上唇红厚、健侧唇高及健侧鼻孔底宽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数据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数据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多项数据间存在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具有复杂的唇、鼻畸形,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一个畸形的整体,既表现有组织的缺损又存在组织的移位,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很大但在同一个体的成对指标间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 朱志农姬莉张强郭美玲段咏华王予江
- 关键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TMJ影响的CBCT研究
- 研究目的:探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对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分别在联合治疗前(T)、BSSRO术前(T0)及BSSRO术后1周...
- 朱志农王予江王宠曹永庆许勇李琳琳
- 关键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髁突
- 文献传递
- 赣籍汉族婴儿唇鼻体表正常值测量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赣籍汉族婴儿唇鼻体表特征,为唇裂治疗及治疗后效果评估提供可参照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采用人体测量学的面部基本测量指标及Farkas建立的系统化颌面部人体测量学直接测量法,随机抽取2012年6—8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行健康体检的赣籍105名3 - 12月龄正常汉族婴儿,对其唇鼻体表进行测量,其中3 - 6月龄组49名(男29名,女20名),7 - 12月龄组56名(男38名,女18名),测量结果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获得赣籍3 - 6月龄及7 - 12月龄正常汉族男、女婴儿唇鼻体表形态的基本均值和标准差。3 - 6月龄组男婴鼻尖高度、唇弓内侧嵴、唇峰间距及鼻孔底宽均大于女婴(均P 〈 0.05);7 - 12月龄组男婴上唇高、唇弓内侧嵴、唇峰间距、鼻孔底宽均大于女婴(均P 〈 0.05)。结论 赣籍汉族婴儿唇鼻部某些测量指标值存在性别差异,并随月龄和体重增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为婴幼儿唇裂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参照依据。
- 朱志农王予江张强彭涛丁山
- 关键词:婴儿正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