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
- 作品数:63 被引量:17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农业科学更多>>
- 交互主体性与他人——论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意义与界限被引量:10
- 2008年
- 朱刚
- 关键词:交互主体性胡塞尔现象学笛卡尔沉思
- 列维纳斯伦理学中的“我”与“家”被引量:5
- 2018年
- 在现代性主流话语中,"家"被塑造为一种压抑个体、囚禁自我的"总体"乃至"牢笼"。但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家被赋予一种本源性的地位:它不仅不再是束缚自我的囚笼,反而是主体自身或自我得以构建的前提,是自我从存在与自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必经之途,同时也是主体自我与世界发生关联的中介和根据。家被视为自我或意识的身体。就此而言,家不能也无法被还原或扬弃。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首先是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但这样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只是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的起点,其对家的思考最终要从存在论-生存论分析走向伦理学分析。
- 朱刚
- 关键词:自我女性面容列维纳斯
- 从诸种符号到符号:论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符号问题的“导论”
- 2005年
- 如何阅读与理解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一直是一个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进入该文本的一个新的视角,即符号与本原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考察和讨论了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一研究”中所做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分”———作为“表述”的符号和作为“指号”的符号的区分———以及德里达对这一“本质区分”的解构。由此解构,德里达“导引”出了一个被胡塞尔耽搁了的更本原的问题:在表述与指号区分之前的一般符号及其与本原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正是这个问题,构成了《声音与现象》乃至整个德里达前期思想的主导问题。因此,只有从这一问题出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德里达的解构的意义。
- 朱刚
- 关键词:胡塞尔德里达
-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被引量:6
- 2005年
- 马克思从意识形态批判角度出发,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出发分别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组织方式,并主张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克服异化;海德格尔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对存在的遗忘,人类的拯救在于对“存在的看护”。
- 汉斯-马丁.格拉赫朱刚
-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
-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会)
- 2021年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会议鼓舞人心,引人深思,催人奋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萍所长倡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广东马克思主义学会、现代哲学杂志社,联合组织了以“新时代·新理念·新格局”为主题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视频会议,哲学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近二十位专家与会,交流学习心得,共商学术大是。这里刊登部分发言。本刊后续还将组织此一主题的专栏文章。
- 李萍杨学功吴向东张文喜贺来唐正东郝立新尹树广张伟朱刚钟明华韩立新林进平
- 关键词:现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栏文章哲学系
- “传·达”的启示
- 2008年
- 2007年12月,以传统节俗文化为着眼点,中山大学与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主题创作与展览活动:“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传播”。两所高校结合各自特色,合作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被媒体誉为“匠心独具”,“成为了广州国际设计周的重头戏”。笔者以为,本次创展活动成功举行的最大启示在于,它让人看到,学术力量的介入对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 朱刚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俗文化
- 敌对的抑或友爱的政治?——施米特的“政治的概念”以及德里达对它的解构
- "政治"的本质究竟何在?这是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与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给出了两种初看起来正是针锋相对的回答:前者在《政治的概念》一书中...
- 朱刚
- 关键词:施米特德里达政治敌对友爱
- 文献传递
- 一种可能的责任“无端学”-与勒维纳斯一道思考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被引量:5
- 2010年
- 我为什么要为他人负责?这种责任源于何处?传统西方哲学对此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把这种责任归于我的利他本能或同情感,一是把它归于我的自由选择与行动。与这两种思路不同,勒维纳斯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考方向:到自我的开端之外,到自我的行动(存在)之外,到自我于现在做出的自由决定之外,去寻找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又由于传统哲学往往把自我、存在、现在视为开端或本原(arche),在勒维纳斯看来,相对于这些开端,为他人的责任其实是一种"无端的"(an-archique)责任:它源于那在开端之外或之前的"无端"(l’an-archie)、那种"非本原"(non-originel)。因此,对于为他人的责任的"起源"问题,需要的是一种"无端学"(an-archologie)。
- 朱刚
- 关键词:勒维纳斯无端人质
- 享受:在元素之中存在——试析勒维纳斯的生命现象学被引量:5
- 2013年
- 生命是必死的,且只有一次。这立刻导致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生命的本质究竟何在?或者,生命究竟当如何度过?在对这一问题的哲学沉思中,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勒维纳斯在其《总体与无限》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生命(生活)之本质的别样理解。通过对生命的现象学分析,勒维纳斯向我们揭示出,生命(生活)的本质正在于从对元素的享受出发,通过家政式实存的分离,最终走向对他人的表达:越出自己的实存,以向他人超越、侍奉他人。勒维纳斯的这种理解把享受与奉献、自为与为他贯穿起来,使之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而生命,就在于从享受出发走向表达这一运动本身。
- 朱刚
- 关键词:生命
- 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自身意识思想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 朱刚
- 关键词:列维纳斯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