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景中强

作品数:15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唯物
  • 5篇唯物史观
  • 4篇主义
  • 3篇哲学
  • 3篇马克思精神生...
  • 2篇第一生产力
  • 2篇认识论
  • 2篇生产力
  • 2篇唯物主义
  • 2篇历史分析
  • 2篇历史唯物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2篇科学技术是第...
  • 2篇产力
  • 1篇大学文化
  • 1篇大学文化建设
  • 1篇德国古典哲学
  • 1篇以人为本
  • 1篇哲学视野

机构

  • 8篇华北水利水电...
  • 7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浦东干部...

作者

  • 15篇景中强
  • 1篇朱海风
  • 1篇高鸿

传媒

  • 3篇理论与改革
  • 3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国青年政治...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理论探讨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在我国兴起的原因、进展和问题被引量:2
2003年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论述,并贯穿于其一系列著作之中的。但因种种原因这一理论长期被人们所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兴起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论述。
景中强
关键词:唯物史观
论精神生产与传统认识论
2006年
社会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础,但社会实践作为标志人类活动的整体性范畴,它本身是有结构的。社会生产实践的不同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认识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传统认识论最根本的局限就在于,它把物质生产当作社会实践的同义语,忽视了社会生产的其他形式,特别是精神生产在当今认识产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物质生产是人类认识的直接来源的观点,其典型形态在古代,而不在近现代。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社会实践的认识功能已实现由依附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转换。
景中强
关键词:认识论
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重构被引量:2
2007年
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古语新用。从内容上看,它既不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实质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它们的批判、继承和扬弃。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它的提出,既不是对党的传统执政理念的“颠覆”,也决不是对传统执政理念简单的“重复”,而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自身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重构”。因此,以人为本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朱海风景中强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
精神生产:人性的张扬与超越——对德国古典哲学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景中强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
精神生产:历史唯物主义亟待于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被引量:1
2006年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在于:它突出、揭示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精神生产的主要产品——科学、技术等在当今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深入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景中强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论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独特理解被引量:3
2009年
在人类思想史上,哈贝马斯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家。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特定内容:一是科学技术是一个"独立的变数";二是科学技术是"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三是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
景中强
关键词:哈贝马斯第一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精神生产范畴被引量:10
2002年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看,精神生产范畴有三重界定:一、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二、从认识论的视角看,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三、从人学的视角看,精神生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本质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景中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唯物史观人学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被忽视的主要原因探析被引量:1
2006年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分析,而且还包括对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精神生产的主要产品———科学、技术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论述。然而,由于受时代的局限,特别是受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制约,马克思在提出这一理论之后并没有详细地、系统地加以展开。马克思逝世后,由于时代的局限,后人的误读,特别是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贡献率太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长期被人们所忽视。
景中强
关键词:唯物史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
景中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经济学来源——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精神生产理论的历史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精神生产理论,无论从其自身的成就或缺陷来看,都是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重要遗产,对它的批判和继承成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直接来源。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一步深入展开的今天,对之进行深入地、系统地考察和分析,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精神实质,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等在当今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景中强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