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炼

作品数:48 被引量:209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3篇病理
  • 17篇病理分析
  • 16篇子宫
  • 16篇临床病理
  • 15篇卵巢
  • 14篇临床病理分析
  • 13篇宫内
  • 12篇子宫内膜
  • 12篇内膜
  • 12篇宫内膜
  • 11篇肿瘤
  • 8篇女性
  • 8篇细胞
  • 8篇免疫
  • 7篇生殖
  • 7篇卵巢肿瘤
  • 6篇异位症
  • 6篇子宫内膜异位
  • 6篇子宫内膜异位...
  • 6篇内膜异位症

机构

  • 46篇四川大学
  • 3篇教育部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肿瘤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核工业四一六...

作者

  • 46篇徐炼
  • 28篇杨开选
  • 15篇孙亮
  • 12篇吴秀丽
  • 11篇王巍
  • 11篇何英
  • 10篇杨帆
  • 9篇宋波
  • 9篇何英
  • 8篇万宇
  • 7篇黄芹
  • 7篇黄芹
  • 5篇李雷
  • 5篇叶绿
  • 5篇张燕
  • 5篇姚先莹
  • 4篇沈扬眉
  • 4篇李倩
  • 4篇冯敏
  • 4篇于娜

传媒

  • 7篇现代预防医学
  • 7篇四川大学学报...
  • 6篇中华病理学杂...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华西医学
  • 3篇第八次全国妇...
  • 3篇中华医学会病...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癌症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亚洲儿科病例...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6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铂耐药和铂敏感上皮性卵巢癌中ERCC1、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铂耐药和铂敏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ERCC1蛋白、生存素(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4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RCC1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铂敏感与铂耐药患者之间、ERCC1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之间以及survivin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之间在发病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和/或脉管转移等方面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铂耐药患者ERCC1阳性表达率(67.85%,19/28)高于铂敏感患者(25.00%,9/36)(P=0.001)。铂耐药患者survivin阳性表达率(78.57%,22/28)与铂敏感患者(75.00%,27/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ERCC1表达与survivin表达间无相关关系(rs=0.12,P=0.36)。ERCC1与survivin共表达的患者中发生铂耐药的比例(65.22%,15/23)与ERCC1单表达患者中发生铂耐药患者的比例(80.00%,4/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结论测定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对预测铂耐药的发生有较大价值;survivin蛋白对预测铂耐药暂无肯定价值。
谢聪尹如铁李玉玲康德英徐炼杨开选
关键词:ERCC1生存素上皮性卵巢癌
658例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整理658例由四川大学华西二院病理科2002~2006年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病例,并运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85岁,平均年龄为(53.30±9.60)岁,51~60岁组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的高峰,年龄组构成比为49.7%。年龄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不相关(χ2=6.699,P=0.224);高中低分化的子宫内膜癌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81,P=0.001)。[结论](1)子宫内膜癌中,年轻患者以高分化的子宫内膜癌为主,预后较好,而中老年患者以中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2)还需长期收集数据,以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杨开选邱培媛杨帆孙亮徐炼何英尹如铁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流行病学
宫颈癌干细胞标记、collagen Ⅳ和ki67指数在诊断宫颈鳞癌微小浸润中的价值及意义
王巍张燕徐炼何英
子宫的卵巢性索样肿瘤报道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07年
患者樊某,女,37岁。因“经量增多2^+月,不规则阴道流血20^+d”在外院诊断为“子宫肌瘤”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术中见子宫2^+月孕大,其后壁8cm×8cm×6cm灰白色实性肿块,境界欠清。双附件(-)。术后当地医院病理诊断为“子宫颗粒细胞瘤”,于术后12d转入我院要求行子宫全切术。术中剖视子宫后壁肌间直径3.5cm的囊腔。囊内有3.2cm×2.5cm×1.6cm灰黄色肿物,
杨开选万宇徐炼孙亮黄芹
关键词:子宫
基于图像处理与机器学习的数字病理图像腺体分析技术研究
谢李鹏徐炼王琛唐诗琪李纯明包骥步宏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21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痛经。B超检查有10例发现盆腔包块中有实质性结构。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癌多见。临床分期为:Ⅰ期12例,Ⅱ期3例,Ⅲ期5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早期临床诊断困难,B超检查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王丹青尹如铁朱惠莉徐炼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肿瘤
胎盘慢性绒毛间隙炎一例
2008年
患者女,39岁。G4P0^3,因“停经35^+4周,自觉胎动减少2d,阴道少量流血2h”于2005年12月2日入院。入院后予以对症治疗,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1g/L。入院诊断:G4P0^+335^+4LOA宫内活胎待产,边缘性前置胎盘,中度贫血。因“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羊水过少”于孕36周时在持硬脊膜麻醉下行“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胎儿出生时Apgar评分9分,重1910g,送新生儿科观察治疗;羊水清亮、量少,约200ml;胎盘自行剥离,胎盘质硬,
沈扬眉谢宇平徐炼宋波孙维纲
关键词:边缘性前置胎盘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子宫下段剖宫产术APGAR评分慢性
女性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中C-myc和ERK1表达特征及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2007年
[目的]研究横纹肌肉瘤组织中ERK1和C-myc的表达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7例女性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石蜡标本中ERK1和C-my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myc在横纹肌肉瘤组织中高表达率为70.59%;在组织学分级Ⅲ级的肿瘤中C-myc的高表达率为71.43%,Ⅰ级为33.33%(P﹤0.05)。ERK1在横纹肌肉瘤中呈现低表达,低表达率为29.41%,与正常横纹肌组织低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横纹肌肉瘤中C-myc与ERK1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C-myc在横纹肌肉瘤中普遍高表达,并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相关;在横纹肌肉瘤中,C-myc的表达可能不依赖Ras-MAPK途径调控。
叶绿杨开选吴秀丽黄芹何英杨帆徐炼宋波孙亮喻言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C-MYCERK1
卵巢室管膜瘤一例被引量:2
2007年
患者女,38岁。反复下腹疼痛伴盆腔包块1年余,于2003年9月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如孕40多天大小,右附件区扪及一9cm×8cm×5cm包块,囊实性感,活动,无明显压痛。B超:右附件区肿物8cm×6cm×6cm,中等回声,其中有一直径3.5cm液性暗区,左附件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右卵巢巧克力囊肿。行右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术中见:右卵巢5cm×4cm×3cm,其上缘有2.0cm×0.3cm×0.3cm的灰白色细蒂,
杨开选万宇徐炼孙亮李征宇
关键词:盆腔包块囊肿剥除术下腹疼痛妇科检查液性暗区
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检测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观察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WHO(2001年)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标准进行病理类型的分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及 PCR 技术分别检测其免疫表型、EB 病毒感染及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采用 Cox 回归模型对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原发灶部位:卵巢24例,子宫内膜3例,宫颈10例,阴道2例,外阴4例;(2)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9例,Ⅲ期22例;(3)病理类型:经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 PCR 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37例(86%),伯基特淋巴瘤和非特指外周 T 细胞淋巴瘤各3例;(4)预后分析: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临床Ⅲ期、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及单纯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临床Ⅰ和Ⅱ期、伯基特淋巴瘤和非特指外周 T 细胞淋巴瘤、手术+化疗和手术+放化疗者(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均为影响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 PCR 技术检测对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均为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蒋学风杨开选彭芝兰徐炼黄芹李倩
关键词:肿瘤分期免疫表型分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