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懋
- 作品数:108 被引量:767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贝朗麻醉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舒芬太尼清醒镇静术在老龄患者多发肠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舒芬太尼清醒镇静术用于老龄患者多发肠息肉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至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多发肠息肉切除术的60例老龄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0.4±4.5)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及丙泊酚组(P组),各30例。D组术前泵注右美托咪啶0.3 μg/kg, 10 min后静注舒芬太尼0.1 μg/kg,术中泵注右美托咪啶0.2-0.4 μg·kg^-1·min^-1;P组静注舒芬太尼0.1 μg/kg、丙泊酚1.5 mg/kg,术中泵注丙泊酚3-6 mg·kg^-1·h^-1。记录基础值、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10 min、开始20 min、开始30 min、术毕及离室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同时记录镇静/警觉(OAA/S)评分及镇静后的其他临床效应。结果与基础值相比,给药后两组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镇静状态。D组患者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10 min、开始20 min、开始30 min及术毕时的BIS值分别为89.6(87.8-91.0)、79.4(78.0-80.0)、76.9(75.0-80.0)、76.0(73.0-79.0)、75.6(70.0-79.0),显著低于基础值96.4(95.0-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45, -4.788, -4.787, -4.789, -4.789,均P〈0.05);OAA/S评分分别为4.5(4.0-5.0)、3.4(3.0-4.0)、3.0(3.0-3.0)、3.5(3.0-4.0)、3.3(3.0-4.0)分,显著低于基础值4.8(5.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8,-4.862, -5.031, -4.420, -4.710,均P〈0.05)。P组患者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10 min、开始20 min、开始30 min及术毕时的BIS值分别为54.7(50.0-59.3)、54.8(50.0-59.3)、50.7(47.8-56.8)、54.4(51.5-58.0)、53.7(50.0-57.3),显著低于基础值95.8(95.0-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6,-4.787, -4.788, -4.786, -4.786,均P〈0.05);OAA/S评分分别为0.4(0.0-1.0)、0.4(0.0-1.0)、0.4(0.0-1.0)、0.4(0.0-1.0)、0.4�
- 史成梅周永德徐懋王雪冬孟灵梅刘小靖郭向阳
- 关键词:清醒镇静右美托咪啶肠息肉
- 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的进展被引量:25
- 2019年
-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广泛开展,但围术期镇痛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引导下,TKA术后快速康复标准也在逐步完善[1,2]。对TKA患者实行ERAS模式管理,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大幅节约开支。TKA相关的ERAS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是使用最早的TKA术后镇痛药物,然而单纯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不完善,且相关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过度镇静、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严重影响术后康复[3]。控制围术期疼痛、降低阿片类药物使用以及相关不良反应是术后镇痛的重要原则。从降低阿片类药物使用、改善术后功能和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来评估,以区域神经阻滞为主导的多模式镇痛方法最为有效[4]。本文对TKA围术期镇痛方法进行综述,并重点讨论以区域神经阻滞为主导的多模式镇痛方法。
- 张小青徐懋
- 关键词:多模式镇痛膝关节置换术后阿片类药物全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外科并发症发生率
- 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学习曲线的建立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新入科住院医师学习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并掌握该技术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探究学习规律,为临床麻醉学医师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资格准入标准的制定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自2014年5月~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有9名麻醉学第一年住院医师参与该研究.9名麻醉学住院医师每人按照时间顺序操作25个连续病例,总计225例.患者年龄范围18岁~ 80岁.按照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相关病例为Ⅰ级或Ⅱ级,记录9名麻醉学住院医师的操作时间和穿刺置管次数.计算每一次穿刺置管操作的累积和(CUSUM)值σ.绘制个体和总体的学习曲线,根据学习曲线的函数式求得每一次操作所对应的曲线斜率K,斜率在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开始为负值所对应的操作次数即为掌握该项技能所需要的最少操作例数.结果 9名住院医师总体学习曲线斜率K=0时所对应的穿刺置管次数为14.结论 学习曲线表明初学者学习掌握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置管大约14次就能够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属于一种实用技能,值得在新的麻醉学住院医师技能操作学习中推广.
- 王宁李民郭向阳徐懋王军
- 关键词:桡动脉留置麻醉学住院医师
- 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效果的比较被引量:43
- 2018年
- 目的 比较脊椎-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LPSB)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内固定术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60例,年龄66- 94岁,BMI 15.2-28.0 kg/m^2,ASA分级Ⅱ或Ⅲ,采用SPSS 18.0软件随机编码,分为2组(n=30):CSEA组和LPSB组.CSEA组选择L3,4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0.5%重比重布比卡因8- 10 mg,留置硬膜外腔导管;LPSB组后路腰丛神经阻滞给予0.4%罗哌卡因25 - 30 ml,骶旁坐骨神经阻滞给予0.4%罗哌卡因15 - 20 ml.2组术中泵入右美托咪定0.4-0.6 μg·kg^-1·h^-1,维持警觉-镇静评分3或4分.术后采用舒芬太尼PCIA 48 h.记录麻醉时间、术中液体入量、失血量、右美托咪定用量、围术期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术后24及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补救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SEA组比较,LPSB组麻醉时间延长,输液量和麻黄碱用量减少,右美托咪定用量增加,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补救率降低(P<0.0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B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供术后镇痛作用,麻醉效果优于CSEA.
- 魏滨徐懋李民王军张利萍郭向阳张华赵一鸣
-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髋骨折
-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技术采用workshop培训方式的探讨被引量:7
- 2016年
- 熟练掌握外周神经阻滞操作技术是每一位麻醉医生临床工作中的基本要求。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对于这项新兴技术的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我科在此项目的推广上采用workshop的培训方式,每年对全科人员培训一次,效果显著,为提高临床神经阻滞质量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
- 邓莹吴长毅徐懋王军郭向阳李民
- 关键词:超声神经阻滞WORKSHOP
- 颈5-6神经根阻滞技术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择期全身麻醉行肩关节镜下韧带断裂修复手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组(I组)和颈5-6神经根阻滞组(C组),每组20例。40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进行超声引导下单次神经阻滞,I组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推注0. 2%罗哌卡因10 m L; C组经侧颈部入路行颈5-6神经根阻滞,推注0. 2%罗哌卡因10 m L。记录穿刺后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术后1、6、12、24 h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及患者手指运动情况。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主要终点为神经阻滞后到术后1 d患者术侧肩关节静息及运动疼痛情况,次要终点为患肢手指运动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I组镇痛持续时间(571. 50±70. 11) min,C组(615. 60±112. 15)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术后1、6、12 h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均低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4 h两组间静态及动态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神经阻滞后患肢手部肌力,C组为5(4,5)级,I组为4(2,4)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手部支配区感觉评分,桡神经C组为1(0,2),I组为2(1,2),正中神经C组为0(0,2),I组为2(1,2),尺神经C组为0(0,1),I组为1(1,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术侧肩部感觉评分,C组为2(1,2),I组为2(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满意度评分,I组为8 (6,9),C组为9 (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颈5-6神经根阻滞都可以满足肩关节镜术后镇痛需求,但颈5-6神经根阻滞后患肢前臂及手部活动不受限,麻木感更为局限,患者满意度更高。
- 邓莹李岩姚瑶冯丹丹徐懋
-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肩关节手术
- 骨科手术相关血栓栓塞防治与围术期麻醉管理
- 术中长时间被动体位/制动,过度旋转/牵拉下肢,止血带/静脉受压导致血液停滞,血管相关病史/损伤、骨水泥聚合产热使血管内皮损伤,麻醉及创伤后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高龄,药物、功能减退/病变致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呈高凝状态。
- 徐懋
- 关键词:骨科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术后并发症
- 中国老年患者膝关节手术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20版)被引量:69
- 2020年
- 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的关节之一,它是人体的承重关节,也是全身发病率最高的关节。膝关节病主要包括:骨性关节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髌骨软化、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等。其中,膝骨关节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以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有关[1]。膝骨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50%左右,75岁以上高达80%,女性多于男性[2]。慢性损伤性滑膜炎也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体肥胖者或膝关节负重过度者更常见。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人麻醉学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骨科麻醉学组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麻醉联盟王天龙郭向阳李金宝李民陈绍辉冯泽国拉巴次仁李军李茜梅伟欧阳文肖玮舒海华徐懋严敏袁红斌章放香
- 关键词: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膝关节病膝关节手术关节疼痛
- 医学影像学在困难气道评估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4年
- 气道管理对于麻醉安全至关重要,气道处理失败可能导致严重组织损伤、机体缺氧致死亡或脑死亡,而半数以上并发症是由于未预料到的困难气道造成的。目前,手术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微创手术,在麻醉方面同样关注微创操作,微创气管插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依赖于术前对气道的准确评估。
- 李晓曦郭向阳徐懋
- 关键词:气道管理医学影像学微创手术麻醉安全气道处理
- 心肺功能导向的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19年
- 全麻手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的风险可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转归、周转及医疗成本[1,2],其中肺部并发症是增加患者术后病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3]。机械通气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关系密切,传统高潮气量(8~10 ml/kg)会造成气压伤、容积伤、萎陷伤和生物伤等,引起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entilation induced pulmonary injury,VILI)[4]。以低潮气量(low tidal volume,LTV)、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和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s,RM)综合方法为核心的肺保护性通气(protective lung ventilation,PLV)策略,可降低围术期肺部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5~7]。但是PLV可改变通气容量和压力,由此影响胸内压和心功能,通过心肺交互作用引起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PLV,在探究PLV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同时,还应关注通气改变引起的心功能变化,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和转归有积极意义。本文对心肺功能导向的PLV策略的应用进展进行文献总结。
- 姜希徐懋
- 关键词:呼气末正压胸内压气压伤PEEP潮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