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军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小麦品种轮选103幼穗分化特点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培育高产早熟品种是冀中南地区小麦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培育适宜冀中南地区种植的高产早熟品种,除了关注穗分化各个阶段都表现出较快的速度外,应重视加快穗分化中后期的发育速度。轮选103是2015年冀中南地区审定的高产早熟品种。本研究通过对轮选103穗分化的观察,并与不同熟期的代表性品种石4185和济麦22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轮选103除表现在各个穗分化阶段都比晚熟品种发育快以外,主要表现在穗分化的中后期发育速度较快。
- 于立强于广军李辉利张朋伟郑书海周阳张宏军
- 关键词:早熟
-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轮选149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 2022年
- 轮选14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合作,以烟农19为母本、793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后代经系谱法选择育成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7154 kg/hm^(2)和8546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麦175分别增产4.0%和3.8%;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232 kg/hm^(2),比中麦175增产7.6%。2021年通过国审。本文作者介绍了该品种的育种背景、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
- 于立强张娟于广军赵军涛张宏军李洪杰杨丽刘宏伟周阳
-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
- 利用选择导入系QTL聚合设计方法改良水稻产量相关性状被引量:2
- 2012年
- 培育和种植高产水稻品种是解决粮食短缺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轮回亲本明恢86和供体亲本ZDZ057、辐恢838和特青构建了3个BC2F4高产选择导入系群体,从中选择5个稳定的高产导入系培育了4个聚合群体WD135/WD190、WD190/WD250、WD208/WD258、WD135/WD258。通过对4个F4聚合群体进行大田表型鉴定,考察产量及其相关性状。选取55个SSR多态性标记对聚合群体进行基因型鉴定,并利用性状-标记间的单项方差分析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检测和根据遗传搭车理论对增产的聚合系基因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卡方检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和单株产量在所有4个聚合群体中都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基因型差异,抽穗期没有差异,其余性状在不同群体中表现不尽一致。在4个聚合群体中,一共有57个聚合系产量高于轮回亲本,增产幅度从0.36%~72.7%,其中有40个聚合系高于其各自的聚合亲本。与轮回亲本和导入系亲本相比,高产聚合系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高产聚合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每穗颖花数得到了改良。利用卡方检验和单项方差分析分别检测到22和20个与产量及相关性状有关的QTLs,其中10个QTL与前人定位的结果一致。聚合亲本携带的QTL在聚合群体的效应与导入系群体估算的不完全一致。说明利用选择回交导入系进行复杂性状聚合改良虽然可以部分消除QTL与遗传背景的互作,但是QTL之间的上位性互作可能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采取的产量聚合系定位方法可靠性较好,为复杂性状的聚合系定位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 沈潜张宏军项超李飞韩梅高用明石英尧
- 关键词:水稻选择导入系聚合育种QTL
-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轮选49的选育
- 2023年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实验基地以烟农19为母本、师栾02-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育成优质、高产、抗寒、抗倒伏、早熟小麦品种轮选49。该品种于2021年分别通过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审定(国审麦20210150)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河南省审定(豫审麦20210044),2023年进入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介绍了轮选49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栽培技术要点及育种经验体会,并对今后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 于立强于广军张娟赵军涛张宏军杨丽吴培培周阳
- 关键词:小麦育种栽培技术
- 利用Fhb1基因功能标记选择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被引量:43
- 2018年
- 赤霉病已上升为黄淮冬麦区的主要病害,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成为该麦区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宁麦9号、生选6号、建阳798、建阳84、苏麦3号和宁麦13均携带Fhb1基因,对赤霉病表现中抗水平以上。本研究以这6个品种(系)为供体,分别与高感赤霉病的周麦16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杂交和回交,构建6个回交群体。利用Fhb1基因的KASP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基因型分析,分别选择携带和不携带Fhb1基因的可育株,对后代株系进行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和田间病圃自然鉴定。回交后代携带Fhb1家系整体抗性达到中感,比不携带Fhb1家系的平均病小穗数低4.2(P<0.01),平均病情指数低4.0,比轮回亲本周麦16的平均病小穗数和病情指数分别低8.1(P<0.01)和28.4(P<0.01)。不同供体品种(系)回交后代在赤霉病抗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以生选6号为供体的回交后代家系抗性表现最好。本研究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水平。
- 张宏军宿振起柏贵华张旭张旭马鸿翔邓云买春艳于立强刘宏伟刘宏伟杨丽李洪杰
- 关键词: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法改良黄淮冬小麦赤霉病抗性被引量:2
- 2021年
- 黄淮冬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程度年际间变化较大,给赤霉病抗性品种的田间选择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明确Fhb1基因在轮选136背景下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长江中下游麦区抗赤霉病品种(系)为供体,与黄淮冬麦区骨干亲本周麦16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进行杂交,并分别与周麦16及其衍生品系轮选136进行2次回交,创建6个BC2回交育种群体。利用功能标记跟踪后代Fhb1基因,结合单花滴注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检测分子标记选择的效果。根据三个环境表型鉴定结果,发现161个携带Fhb1抗性等位基因(Fhb1-R)的BC2F3株系平均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均低于中感赤霉病对照淮麦20和轮回亲本轮选136。其中,60个BC2F3株系(37.3%)的病小穗数和严重度在三个环境下表现一致,显著低于淮麦20。在入选的122个BC2F4品系中,93个品系(76.2%)的赤霉病抗性优于淮麦20,36个品系(29.5%)优于或相当于中抗对照扬麦158。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赤霉病抗性优于淮麦20的93个BC2F4品系除了携带Fhb1-R外,还携带轮选136的抗性位点Qfhb.7D。本研究为黄淮冬麦区小麦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重要信息和育种材料。
- 代旭冉黄义文李腾邓云苏研买春艳于立强于广军李辉利刘宏伟杨丽周阳张宏军李洪杰
- 关键词:小麦矮败小麦
- 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条锈病抗性鉴定与评价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条锈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了解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的分布,发掘新的抗性资源,为提高抗病基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当前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3和CYR34对153份国内外小麦育种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于2018—2019、2019—2020和2020—2021年,在湖北鄂州,利用这两个小种对供试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合已知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Yr29和YrSP等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苗期结果显示,10份材料对CYR33表现免疫(反应型IT为0),包括7份国内材料(即山农28、漯麦163、石麦13、中意6号、郯麦98-2、中麦175和泰山21)和3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材料(CIM-53、CIM-60和CIM-71);仅2份国内材料在苗期对CYR34小种表现免疫(郯麦98-1和山农102)。此外,成株期条锈病田间鉴定显示,64份材料在田间3年均表现出稳定抗性(最终严重度≤5%),包括7份国内材料和57份CIMMYT材料。利用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检测显示,153份材料中携带Yr9、Yr10、Yr17、Yr18、Yr26、Yr29和YrSP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1、23、73、2、4、50和2份,未检测到含有Yr5和Yr15的材料。综合苗期和成株期表型,仅CIM-53对2个生理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免疫(IT=0,严重度为0),分子标记检测显示,该材料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Yr17和Yr29。【结论】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以成株抗性为主,其中国内小麦品种主要携带Yr9、Yr10和Yr26抗性基因,而CIMMYT小麦品系则携带Yr17、Yr18和Yr29为主,表明通过聚合1—2个非免疫苗期抗性基因和2—3个成株抗性基因,在成株期多个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近免疫抗性水平,是CIMMYT小麦品系保持持久抗性的主要原因。亟待广泛挖掘抗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充�
- 周警卫叶博伟张朋飞张宇庆郝敏尹毓若袁婵李志康李顺达夏先春何中虎张宏军兰彩霞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苗期抗性成株抗性抗病性鉴定
- 小麦多酚氧化酶基因Ppo-A1和Ppo-D1位点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被引量:2
- 2021年
- Ppo-A1和Ppo-D1是控制小麦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的关键基因。有报道PPO活性与穗发芽抗性有关,但Ppo-A1和Ppo-D1位点不同等位变异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248份我国主栽小麦品种3年发芽指数,结合Ppo-A1和Ppo-D1位点等位变异分型结果,研究两个位点不同等位变异及其等位变异组合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发芽指数主要受年份、Ppo-A1位点和Ppo-A1×Ppo-D1互作共同影响。在Ppo-A1位点,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b的小麦品种发芽指数显著低于携带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A1a的品种,平均发芽指数相差5.22%;相反,在Ppo-D1位点携带低PPO活性等位变异Ppo-D1a品种的发芽指数高于携带高PPO活性等位变异Ppo-D1b的品种,但差异不显著。在4种等位变异组合中,Ppo-A1bPpo-D1b组合类型品种的发芽指数最低。上述Ppo-A1位点等位变异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在轮选13×济麦20 F2及F2:3分离群体中得到验证。PPO活性和Ppo-A1相对表达量均与发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Ppo-A1b等位变异的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穗发芽抗性辅助选择。
- 黄义文代旭冉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于广军张宏军李洪杰周阳
- 关键词:小麦多酚氧化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利用功能标记揭示新疆小麦改良品种与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被引量:13
- 2018年
- 揭示新疆小麦改良品种与地方品种在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上的遗传变异对进一步改良和利用新疆育成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52个功能标记对136份新疆小麦改良品种和地方品种分析发现,与适应性相关的矮秆等位变异Rht-B1b和Rht-D1b、半冬性生长习性相关等位变异Vrn-D1b、T1BL·1RS易位系,与品质相关的高脂肪氧化酶活性等位变异Ta Lox-B1a、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等位变异Ppo-D1a、低黄色素含量等位变异Psy-A1b以及与高粒重等位变异Hap-H(Ta Sus-2B)仅分布在改良品种中,而且光周期不敏感等位变异Ppd-D1a(77.6%)、优质麦谷蛋白亚基Dx5+Dy10(35.4%)和硬质等位变异Pin-D1b(25.0%),以及高千粒重等位变异Ta Cwi-A1a(63.3%)、Hap-4A-T(Tacwi-4A)(33.8%)、Hap-5D-C(Ta CWI-5D)(93.7%)、Hap-2(Ta GS1a)(77.9%)、Ta GS-D1a(78.5%)、Ta GS5-A1b(50.0%)和Ta TGW6-A1a(92.1%)在改良品种中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地方品种。大部分优异等位变异分布频率随着育种时期的推进呈现不连续性上升趋势。在适应性与品质相关基因方面,春性改良品种的优异等位变异频率高于冬性改良品种。功能标记分析显示改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地方品种。136份新疆小麦资源被聚为改良品种和地方品种两类,改良品种被进一步聚为冬性和春性两类,说明新疆改良品种与地方品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鉴定的优异等位基因和等位基因组合为进一步改良新疆小麦品种提供了重要信息。
- 简大为周阳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韩新年张宏军李洪杰
- 关键词:小麦农艺性状
- 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8
- 2014年
- 倒伏是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也是小麦超高产育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小麦倒伏类型、评价方法、相关表型性状、分子基础等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改良小麦抗倒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报道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小麦抗倒性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小麦抗倒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途径和思路,进而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 孟令志郭宪瑞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周阳张宏军
- 关键词:小麦抗倒性相关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