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2篇血浆
  • 2篇载脂蛋白
  • 2篇脂蛋白
  • 2篇尿沉渣
  • 2篇染色
  • 2篇病患
  • 2篇沉渣
  • 1篇蛋白
  • 1篇地平
  • 1篇心病
  • 1篇血浆内皮
  • 1篇血浆内皮素
  • 1篇血清层粘蛋白
  • 1篇血清载脂蛋白
  • 1篇血清诊断
  • 1篇血压
  • 1篇一氧化碳
  • 1篇一氧化碳中毒
  • 1篇胰岛

机构

  • 8篇中国第一汽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张季
  • 4篇丁旭
  • 2篇冯明年
  • 2篇吴凤桐
  • 2篇刘研
  • 1篇王曦云
  • 1篇肖应庆
  • 1篇董秀英
  • 1篇孙远杰
  • 1篇王铁丹
  • 1篇孙秀田
  • 1篇张维平
  • 1篇杨彤
  • 1篇何艳萍
  • 1篇王春生
  • 1篇宋晓冬
  • 1篇王玉梅
  • 1篇尹晓光
  • 1篇蔡学善

传媒

  • 5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白求恩医科大...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8
  • 2篇199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染色及单克隆标记法检测尿沉渣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简便,快速染色方法以形态学和蛋白分子水平分析尿沉渣的病理成分,评估无创伤性检查结果对疾病的实验诊断价值.方法:用阿利新蓝—中性红染色法和标记抗体[直接、间接]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每一微升细胞或管型数,染色形态...
吴凤桐张季冯明年刘研
文献传递
血清六种APOLP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1996年
血清六种APOLP测定及其临床意义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丁旭,张季,孔凡军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参与体内脂质代谢,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在临床生化检验与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国内Apolp测定方法较多,而且标准品来源...
丁旭张季孔凡军
关键词:血清诊断载脂蛋白
阑尾炎病人尿GGT活性研究及临床意义
2001年
宋晓冬张季丁旭王玉梅
关键词:阑尾炎
血清层粘蛋白、透明质酸、胶原Ⅳ测定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寻找一种无创性的、简便而有效的早期肝硬化诊断方法。方法采用四氯化碳建立大鼠肝硬化模型,观察血清层粘蛋白、胶原Ⅳ和透明质酸的含量变化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早期层粘蛋白、透明质酸以及胶原Ⅳ即开始升高,并与肝脏组织变化和肝功能变化呈平行关系。结论层粘蛋白、透明质酸、胶原Ⅳ是反映早期肝硬化的较好的指标。
孙远杰董秀英邵焱杨丽尹晓光张维平于世海张季谢丽华刘海洋
关键词:肝硬化层粘蛋白透明质酸
染色及单克隆标记法检测尿沉渣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1年
吴凤桐张季冯明年刘研
关键词:尿沉渣肾疾病染色
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2000年
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硫甲丙脯酸及硝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胰岛素水平变化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三种药物均可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低 ,治疗前后比较 (P <0 .0 1) ,血浆内皮素水平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 <0 .0 1和P <0 .0 5 )。并且氨氯地平和巯甲丙脯酸一样 ,治疗后可使血清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 ,P <0 .0 5。结论 :氨氯地平及巯甲丙脯酸在降压作用的同时还可改善胰岛素抗性 ,且氨氯地平可缓解冠脉痉挛 ,又具有长效、缓释、血药浓度稳定、无肾脏毒副作用的特点 ,在高血压病的最终防治目标中更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王曦云杨彤蔡学善张季
关键词:氨氯地平内皮素胰岛素敏感性高血压
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I、B及脂质水平和临床意义
1996年
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I、B及脂质水平和临床意义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内科孙秀田,王春生,何艳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职工医院检验科丁旭,孙繁军,张季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47例冠心病(CHD)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32...
孙秀田王春生何艳萍丁旭孙繁军张季
关键词:冠心病载脂蛋白脂质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浆MMS含量动态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介绍了 86例不同程度一氧化碳 ( CO)中毒患者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后对其血浆中分子 ( MMS)、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 ( CK— MB)进行了动态观察。 CO中毒患者血浆 MMS含量明显升高 ,高峰值为 34 1± 62 u/ dl,对照组为 2 2 8± 15u/ dl;显示心肌损伤的酶 CK— MB,也存在明显差异 ,死亡组峰值为 99± 10 1IU/ L ,而存活组为 4 4± 2 2 u/ dl,与中毒程度及 MMS含量呈正相关。高压氧治疗组 MMS下降的幅度大于一般疗法组 ,且恢复正常时间也短 ,一般在 10日左右恢复正常。碳氧血红蛋白 ( Hb CO)浓度在中毒当时最高 ,脱离现场后必然有所下降。因此 ,同时检测 MMS对诊断和衡量 CO中毒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丁旭张季李世福王铁丹肖应庆
关键词:CO中毒MMSCK-MB高压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