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利文

作品数:11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周敦颐
  • 2篇唯识
  • 1篇东方文化派
  • 1篇东林书院
  • 1篇玄奘
  • 1篇学术
  • 1篇学者
  • 1篇一以贯之
  • 1篇遗民
  • 1篇遗民诗
  • 1篇宇宙
  • 1篇宇宙论
  • 1篇渊源
  • 1篇缘起
  • 1篇中道
  • 1篇人文
  • 1篇诗史
  • 1篇守望
  • 1篇书院
  • 1篇太极

机构

  • 11篇湖南省社会科...

作者

  • 11篇张利文
  • 1篇周建刚
  • 1篇陈文胜

传媒

  • 4篇船山学刊
  • 3篇求索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云梦学刊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唯识古今学之再辨被引量:1
2020年
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最早由吕澂提出。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及日本佛学偏重梵藏文本的影响,加之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吕澂未能重视奘译唯识对世亲晚年定论《唯识三十颂》的发展性贡献,并且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今学性质,以及对《成唯识论》《唯识三十颂安慧释》二论与《唯识三十颂》本论之间的继承性发生了误判,由此造成了吕澂抑奘扬慧的偏颇观念。相对而言,印顺提出以"一能变"与"三能变"的识变模式来区分唯识学两种思想体系的分判法更为可取。我们不妨沿用吕澂之术语,而取印顺之学理,以"一能变"的体系为唯识古学,以"三能变"的体系为唯识今学。进而发现,唯识古今学的核心差异在于缘起观上,唯识今学由唯识古学的种识不异语境下的阿赖耶识缘起,转向了种识不一语境下的种子缘起。相对于唯识古学,种子是唯识今学的核心概念,种子缘起在缘起观中的地位获得了最大提升,由此决定了唯识今学在三性理解、佛性与涅槃、唯识修习等观念上迥异于如来藏佛教的特性。奘传唯识学是世亲晚年思想的忠实继承与发展者,《成唯识论》代表了唯识今学的成熟形态。
张利文
关键词:唯识古学《成唯识论》吕澂
发展中的中国唯识学——再谈奘译唯识学之价值被引量:1
2021年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是唯识学中的两大子系,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表现为真谛等人唯识旧译与玄奘唯识新译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不是由翻译正误引起的,而是基于两系不同的学理。世亲晚年思想由唯识古学转向了唯识今学,《唯识三十颂》是其今学思想的雏形,玄奘的《成唯识论》发展了世亲晚年思想,是唯识今学的成熟形态。近代以来,吕澂、霍韬晦等学者批评玄奘误译《唯识三十颂》,这个指摘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吕澂等学者对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标准出现了失误,同时又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而玄奘翻译策略的基础是异化翻译,与中国佛教主流的"潜在格义"大异其趣,如唯识今学对"能所"范畴的创造性翻译,其"能""所"标记字的增加不仅表达出了梵语中动词变位的意义,也再现出了静词变格的含义,从而不仅推动了唯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哲学中"能所"范畴的进一步展开。"唯识学是在发展中完成的",诠释即发展,奘译唯识学不仅忠实于唯识原典,更在中国话语体系中使发源于印度的唯识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张利文
关键词:玄奘
青原与南岳间的守望——方以智、王夫之交游诗证
2023年
方以智与王夫之同为明末清初大儒,也曾同在永历朝共事。于明末清初,一人披缁逃禅,一人遁林述儒,同隐逸于新朝,可知方、王二人立身处世的志向与旨意或有近焉。入清后,密之住持青原山,屡招船山“将有所授”,而船山“终不能从”。密之与船山在永历朝的进退行止,以及“招有所授”的公案一直扑朔迷离,其时与地历来多有误断。钩沉永历朝桂林失守前后的诗文可知,密之与船山应在永历三年(己丑)夏秋间,于漓江流域的临桂至昭平间诸地晤面订交。康熙八年至九年(己酉、庚戌)前后,密之屡招船山赴青原,是有复明意图的,而船山咏志婉谢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行止相对游离于晚明江南士人社盟,于复社活动较为疏远。密之与船山儒释文化观念上的分歧以及“屡卜游魂得返吟”的结果只是船山未能赴约的助缘。由此,二人止水惶恐与著述林泉之路有所分合。
张利文
关键词:方以智王夫之遗民诗交游诗史
宋明佛教中的“和合”思想
宋明之后的佛教在思想上以"灵觉真心"为本,以搬柴挑担日常一切言行为全体大用,在方法上以顿悟本心原来清净为修行途径,以圆融和合为价值理想。进一步融合禅门与教门、禅宗与净土。儒释道三教合一成为宋明时代共同的主张与主流取向,尤...
张利文
文献传递
“周敦颐与汝城暨理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年
2012年12月22—23日,“周敦颐与汝城暨理学思想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汝城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各省市社科院、高校及当地的学者近100人与会。
张利文
关键词:乡土社会理学思想周敦颐
化自然以归人文——论周敦颐融道入儒的宇宙论思想被引量:3
2012年
周敦颐的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太极图说》依据《易传》以《老》解《易》,以气化宇宙论阐述自然世界的演化过程;《通书》则结合《易传》和《中庸》,展现了儒家人文宇宙观的本义。周敦颐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孔颜乐处”,即通过“孔颜乐处”体认圣人之人格与气象,化自然以归人文。在周敦颐的这三层思想中,《太极图说》的宇宙论有明显的道家倾向;《通书》融道人儒,建立了儒家的价值形而上学体系;“孔颜乐处”则指明了宋代儒学的精神方向。
周建刚张利文
关键词:周敦颐宇宙论人文《太极图说》《通书》
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思想由仁至礼的内在逻辑被引量:2
2022年
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所释的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总的方法论,简言之,即类推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体现在孔子“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上,也体现在孔子“推己及人”的伦理主张上,更表现在孔子思想两大重要范畴仁与礼的逻辑运动上,即由仁推广扩充至礼的范畴发展上,这同时也指导了孔门由仁至礼的工夫实践,从而使得仁礼具有了“仁先礼后”“仁内礼外”的性格特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根本范畴,礼是最终范畴,二者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由仁至礼的发展是孔子思想内在的逻辑要求。
张利文
关键词:一以贯之忠恕孔子
清代古籍《道南渊源录》之成书考辨——兼论清代禁书政策对东林书院史的影响
2017年
《道南渊源录》十二卷是一部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古籍,民国以来的影印本均署撰者为邹鸣鹤。然而该书的实际纂修者应是汪士侃。邹鸣鹤在丁忧期间把当时已不多见的《东林书院志》两个版本:三卷与二十二卷本一同交给了同乡汪士侃,汪氏将《东林书院志》进行了局部重编,而内容与体例大体上延续了二十二卷本,或者也可以说是对《东林书院志》进行了易名重刻,然精善不及前书。《道南渊源录》在二十八年道南祠刻版后,二十九年在原板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增修,《四库未收书辑刊》中收录的实际上是二十九年的增修本。汪士侃仓促成书,易名重刻的原因,与乾隆朝《东林书院志》遭到全毁,清季士人忌言"东林"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联。
张利文
关键词:东林书院禁书
论当前民族宗教发展与传统文化建设
2017年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的关系错综复杂。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佛、道、儒三种宗教或准宗教信仰形态存在,利弊相掺。近代以来,由于庙产兴学、非宗教运动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传统宗教日渐衰退;而与此同时,一些境外非法宗教势力,在国外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向我国不断渗透。发展本土宗教、发扬其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促使外来宗教中国化、抵御国外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陈文胜张利文
关键词:反渗透
三义全殊,一法无别——宗密以《华严经》为究竟的华严禅判教思想
2023年
“华严禅”首先表现为由宗密开创的一种以“深必该浅、浅不至深”的方式融摄佛教相宗、空宗与性宗之“教三种”,以及北宗禅、牛头禅、荷泽禅等“禅三宗”,同时彰显《华严经》为别教一乘“圆顿教”的判教方法。这种判教法进一步融摄儒、道思想,为唐以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所以“华严禅”更进一步表现为一种以“真实了义”差等融摄多元元素的方法论。宗密的“华严禅”判教法最早辨析了大乘佛教相宗、空宗与性宗的三系差异,其禅教扶会的判教思想既有客观正确的内容,也有牵强的成分。“华严禅”作为一种差等融摄的方法论,对后世的中国佛教发展,乃至宋明理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的走向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张利文
关键词:宗密判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