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燕 作品数:25 被引量:106 H指数:6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胃肠超声造影在对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医院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60例经身体检查的健康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上述所有研究对象均需进行胃肠超声造影的检查。观察并记录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胃食管5min内发生反流的频数和每次反流持续的时间,并以这些指标来评价胃肠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可行性。[结果]实验组的胃食管反流时间和反流频次在观察的5min内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者和无症状者之间的胃食管反流时间和反流频次在观察的5min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肠超声造影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方面不仅操作简便,可直接显示有无胃液的反流,还具有相当的诊断价值。适合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筛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伍燕 郭洪礼 张凌燕关键词:胃食管反流 鲜红斑痣多模态超声表现及在光动力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利用多模态超声综合评估不同临床分型鲜红斑痣皮肤层厚度、血流评级、硬度值以及治疗后各超声指标的变化,探讨多模态超声在鲜红斑痣定量评估以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98例鲜红斑痣患者,使用高频超声测量皮损厚度以及血流信号,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皮肤层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及剪切波传播速度最大值(Cmax),比较各超声指标与病变对侧或周围正常皮肤之间的差异。对行光动力治疗后的124例患者进行再次超声评估,比较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粉红型鲜红斑痣(106例)皮肤厚度(1.41±0.28)mm,血流评级以0级为主(81%),Emax(16.24±1.82)kPa,Cmax(2.28±0.09)m/s,各指标与正常皮肤以及治疗后的皮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红型鲜红斑痣(121例)皮肤厚度(1.86±0.23)mm,血流评级以1级为主(45%),且均高于正常皮肤;治疗后皮肤厚度、血流信号评级均降低(P<0.05);Emax(16.41±1.82)kPa、Cmax(2.32±0.13)m/s与正常皮肤及治疗后皮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厚型鲜红斑痣(71例)皮肤厚度(2.51±0.32)mm,血流评级以3级为主(55%),Emax(22.22±2.46)kPa,Cmax(2.75±0.11)m/s,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降低。结论多模态超声可用于定量评估不同临床分型鲜红斑痣及其治疗效果,紫红型和增厚型鲜红斑痣皮肤层更厚以及血流评级更高,增厚型鲜红斑痣皮肤硬度值更高,各超声指标在治疗后均可降低。 向茜 张凌燕 钟琳 高奕 邱逦关键词:弹性成像技术 光动力治疗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银屑病关节炎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4月—2021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使用益赛普治疗的银屑病关节炎患者共30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临床数据、检验检查结果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例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男性患者26例(86.67%,26/30),开始使用益赛普治疗时患者平均年龄为(44.96±11.50)岁。29例(96.67%,29/30)患者未经生物制剂治疗。既往治疗以传统治疗为主,其中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共计24例(80.00%,24/30)。治疗过程中15例(50.00%,15/30)患者联合甲氨蝶呤治疗。8例患者在基线及治疗后3~6个月完善了临床评估及关节超声。其中7例患者在治疗后临床评估疾病活动度有明显改善,达到美国风湿学会标准所定义的关节疼痛、肿胀数量减少20%、50%以及70%(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50/70 criteria,ACR 20/50/70),其中4例患者达到ACR70,2例患者达到ACR50,1例患者达到ACR20。该7例患者的关节超声表现中滑膜增厚及血流信号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本研究发现,益赛普可以快速控制银屑病关节炎,治疗3~6个月时评估发现临床评估与关节超声改善情况基本平行,关节超声能辅助临床评估,并有助于检测疾病活跃程度变化。 肖月 唐远娇 张凌燕 王怡怡 古元霞 闫薇 邱逦 李薇关键词:银屑病关节炎 超声 超声空化效应破坏兔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超声空化效应破坏兔胶原诱导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最适超声辐照及微泡条件。方法建立双侧兔膝关节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AIA模型),将85只造模成功兔随机分入不同超声峰值负压、不同脉冲宽度、不同脉冲重复频率、不同超声辐照时间、不同微泡浓度、不同辐照次数组,经兔耳缘静脉推注微泡Sonovue,同时超声辐照右侧膝关节,在超声辐照1d后处死,根据MRI及病理结果选出最适合的超声空化条件。结果超声空化效应破坏滑膜血管翳最适合的条件为间歇式超声辐照,间歇时间6s,超声峰值负压4.6MPa,脉冲宽度100cycles,脉冲重复频率50Hz,超声辐照时间5min,微泡浓度0.6mL/kg,多次超声辐照。辐照后右侧膝关节MRI显示滑膜厚度较左侧变薄,病理可见滑膜坏死。结论在适合的超声辐照及微泡浓度条件下,超声空化效应可破坏兔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滑膜血管翳。 张凌燕 邱逦 王磊 林玲 文晓蓉关键词:胶原诱导性关节炎 微泡 超声空化 高频超声在急性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邱逦 唐远姣 张凌燕 王磊超声诊断儿童三角肌挛缩症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三角肌挛缩症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双侧肩关节不对称患儿,其中手术证实8例三角肌挛缩症病例,比较其超声检查及手术结果。结果超声诊断儿童三角肌挛缩症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100%。超声检查与手术测量挛缩带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三角肌挛缩症的超声影像特点为三角肌肌层内查见增强回声区(7例)或弱回声区(1例)。结论超声可作为三角肌挛缩症的有效诊断方法。 张凌燕 邱逦关键词:三角肌挛缩症 超声检查 肌骨超声医生培养模式初探 被引量:13 2020年 肌骨超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应用于肌肉、肌腱、韧带、神经、关节等肌肉骨骼系统的超声亚专业,因具备简便易行、价格低廉、能够实时动态、连续随访检查、无MRI的金属植入物者检查禁忌证等优势,在临床多科室得以广泛应用,但多集中在省市级大型医院,而在县区级医院及省市级小型医院并未得到广泛开展及普及。这主要与肌骨超声操作者依赖性强、提高慢、国内关于肌骨超声规范化培养的研究及培养基地比较少有关,从而导致肌骨超声难以像常规腹部超声一样在全国各级医院覆盖。本文就肌骨超声中的教学难点和规范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为肌骨超声的全国推广提供可行的培养模式。 杨裕佳 向茜 王丽芸 唐远姣 张凌燕 邱逦关键词:医学教育 继续教育 动脉瘤样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被引量:2 2014年 患者男,32岁,因“左胸壁蓝紫色肿物1年”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左胸壁见直径约2cm蓝紫色隆起肿物,质软.有囊性感,无压痛。 张凌燕 邱逦关键词:皮肤肿瘤 超声检查 治疗性超声介导微泡破裂促进大鼠体内肌肉基因转染的参数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治疗性超声介导微泡破裂促进基因体内转染大鼠肌肉的最适合的转染条件。方法在大鼠双侧胫前肌内局部注射微泡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质粒混合物,应用不同输出功率、不同占空比及不同超声辐照时间的治疗性超声辐照胫前肌,分别用肌肉局部注射及静脉注射微泡和质粒联合超声辐照,根据荧光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下EGFP表达结果判断转染效果,根据转染效果最好且HE染色下肌肉损伤最小选出最适合的超声辐照条件和最适合的注射方式。将大鼠分为4组:①超声辐照+微泡+质粒组,②微泡+质粒组,③超声辐照+质粒组,④单纯质粒组。选取最适辐照及注射方式后,将大鼠在超声辐照后5d处死,荧光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下观察肌肉EGFP表达情况,HE染色观察肌肉损伤情况。结果在1MHz治疗性超声辐照下,输出功率2 W/cm2,占空比20%,超声辐照3min的最适合的辐照条件下,肌肉EGFP表达明显,且无明显损伤。肌肉局部注射较静脉注射更适合。荧光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示4组中超声辐照+微泡+质粒组肌肉EGFP表达高于其余3组,微泡+质粒组高于其余2组(P<0.05)。HE染色下未见超声辐照及微泡造成的肌肉损伤。结论在适合转染条件下,治疗性超声联合微泡能明显增强基因体内转染大鼠肌肉的效率,且不损伤肌肉细胞,可作为基因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非病毒性基因转染方法。 唐远姣 张凌燕 王磊 林玲 文晓蓉 邱逦关键词:基因转染 肌肉 参数优化 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回顾分析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和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46例脂肪母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与超声表现特征。结果:46例患者中,年龄≤3岁者35例(76%)。包块均为单发、无触痛;包块质软或质中39例(85%),活动良好或较好41例(89%)。包块位于皮下26例(57%)、肌层14例(30%)、皮下及肌层均受累2例(4%)、腹膜后或系膜上4例(9%)。包块最大径≥3.0 cm41例(89%)。包块表现为稍高回声33例(72%)、低回声11例(24%)、杂乱回声2例(4%)。包块边界清楚35例(76%),形态规则35例(76%),内部可见线状、条索状强回声分隔36例(78%),包块内出现钙化1例,裂隙状弱回声者1例。肿块内部血流信号Adler分级:0级20例(43%)、Ⅰ级23例(50%)、Ⅱ级3例(7%)。比较脂肪母细胞瘤弥漫型(10例)与局限型(36例),发现质地、活动度、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强回声分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母细胞瘤临床和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好发于3岁以下婴幼儿,均单发,包块多质软或质中,活动良好或较好。声像图特征为包块多位于皮下,最长径>3 cm,多为内部伴有强回声分隔的稍高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半数以上可见Ⅰ级或Ⅱ级血流信号。弥漫型脂肪母细胞瘤较局限型质硬,多位于肌层,最长径>6 cm,形态不规则,内部无强回声分隔。 杨裕佳 唐远姣 冷钱英 向茜 张凌燕 邱逦关键词:脂肪母细胞瘤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