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东梓
- 作品数:32 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膀胱肿瘤的实验研究
- 目的:应用经肿瘤细胞抗原致敏的DCs治疗F344大鼠膀胱肿瘤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F344 雌性大鼠44只,称重后完全随机分为4组,即PBS组、未致敏DCs组、肿瘤抗原组、致敏DCs组;均采用经尿道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
- 米振国刘红耀庞东梓
- 关键词:病理分期肿瘤抗原皮下注射
- 文献传递
- 浅谈循证医学与POCT的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分别介绍了循证医学和PointOfCareTest(POCT)的概念及各自的特点 ,并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两者的异同以及相互间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 乔玉峰蒋云生庞东梓
- 关键词:循证医学POCT辩证法
- 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癌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 评价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安全性,并探讨其对不同转移灶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38例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男25例,女13例,中位年龄57(32~74)岁。曾行原发肿瘤姑息性切除术35例,行彩超引导下肿瘤穿刺活检术3例,组织学类型均为肾透明细胞癌。治疗方案为舒尼替尼50mg/d,4/2方案34例,37.5mg/d,持续口服方案4例。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3(3~34)月。36例患者治疗2周期以上,可进行疗效评估。根据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显示部分缓解(PR)6例(16.7%),疾病稳定(SD)28例(77.8%),疾病进展(PD)2例(5.6%),其中死亡1例。全组客观反应率16.7%(6/36),疾病控制率94.4%(34/36)。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乏力11例(30.6%)、脱发3例(8.3%)、血小板减少21例(58.3%)、甲状腺功能异常26例(72.2%)、白细胞减少20例(55.6%)、高血压16例(44.4%)、手足反应10例(27.8%)、腹泻4例(11.1%)等。大多数不良反应为1~2级,3级以上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降低2例(5.6%)和水肿1例(2.8%)等。13例(36.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减量或停药,停药时间均小于2周。通过对症支持,减量或停药,不良反应可控制并耐受。缓解病例多为局部复发及肺转移病灶,进展病例为骨、肝、脑转移病灶。结论 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可取得较高的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可控、可逆,并且其对不同器官组织转移灶的疗效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 宋继文米振国王斌张超张建斌庞东梓崔嵛王振国
- 关键词:肾细胞肿瘤转移舒尼替尼
- F344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培养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研究F344大鼠树突状细胞(DC)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方法 取大鼠四肢骨骨髓细胞悬液,经梯度离心法得到DC ,加入白细胞介素(IL) - 4、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 ,全RPMI 16 4 0培养,经倒置显微镜、电镜及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纯度及成熟度。结果 细胞培养的第8天,经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DC出现典型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天OX6 2阳性率为8 .9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Ⅱ为2 0 . 90 %、CD86为16 98% ;第8天OX6 2阳性率为5 8. 0 7%、MHC Ⅱ为6 0 . 4 9%、CD86为6 2 . 94 % ;第15天OX6 2阳性率为84 . 6 8%、MHC Ⅱ为88 .0 3%、CD86为6 2 . 80 %。结论 用该方法得到的DC纯度可达80 %以上,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 刘红耀叶章群庞东梓米振国史天良李梦强张旭王东文宁松毅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CD86梯度离心法
- 应用EORTC评分系统评价苏复宁膀胱洗液灌注化疗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
- 目的:苏复宁洗液是山西省肿瘤研究所开发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苏木精等,观察并比较中药制剂苏复宁洗液与吡柔比星、羟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08年5月‐2010年12月...
- 李志斌邢天俊庞东梓韩雪冰郝海龙刘建武宋继文陈惠庆米振国
- 关键词:膀胱癌灌注化疗吡柔比星
- 文献传递
- 染铅大鼠肾脏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通过观察染铅大鼠肾脏纤维化相关基因核因子κB(NFκB)、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探讨铅导致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2只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1个月染铅组、2个月染铅组、3个月染铅组,分别以蒸馏水、质量分数为0.5%的醋酸铅喂饮。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肾皮质NFκB、TGFβ及FN的表达情况,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肾皮质中上述指标mRNA的表达。结果染铅组NFκB蛋白的表达增加(1、2、3个月染铅组分别为0.2315±0.0624、0.3213±0.0740、0.4729±0.0839),与对照组(0.1464±0.062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染铅组NFκBmRNA的表达也明显增加,其与相应内参照的灰度比分别为0.4370±0.0841、0.5465±0.0503、0.6443±0.0538,与对照组(0.3608±0.05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染铅组TGFβmRNA表达(0.5225±0.0416)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与对照组(0.4645±0.04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在各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蛋白的表达在2个月组(0.4243±0.0595)和3个月组(0.4917±0.0891)与对照组(0.3530±0.04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mRNA的表达同样在2个月组(0.8650±0.0880)和3个月组(0.8714±0.0980)与对照组(0.7432±0.063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铅大鼠肾脏NFκB、TGFβ及FN表达增加可能为铅所导致肾脏纤维化的重要环节。
- 乔玉峰蒋云生庞东梓
- 关键词:铅核因子-ΚB转化生长因子-Β纤维连接蛋白
- 肾脏粘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一例
- 病例:患者,女,67岁,汉族,工人,无过敏史,河北省获鹿县人。主因无痛性肉眼血尿5个月于2007年11月23日常诊入院。患者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排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伴有长条形血块,无尿频,尿急,尿痛,对症治疗后...
- 庞东梓陈惠庆刘建武韩雪冰米振国
- 文献传递
- 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1998年至2008年收治的49例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从中随机选取26例无转移患者分成两组手术。第一组为原发灶广泛切除加预防性淋巴结清扫9例;第二组为原发灶广泛切除17例。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之间1年、2年、3年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预防性淋巴清扫可降低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且可提高生存率。
- 赵志勇庞东梓卫江华史宇霞房永宏
-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肢体皮肤生存率
- 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膀胱肿瘤的实验研究
- 本研究旨在寻求一种简便、高效的F344大鼠树突状细胞(DCs)分离与培养的方法,结果显示,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加细胞培养法可分离纯化出纯度较高(80﹪以上)的大鼠DCs;该密度梯度分离法得到的DCs数量大(1.0×107~2...
- 庞东梓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膀胱肿瘤F344大鼠白介素2Γ干扰素
- 文献传递
- 致敏树突细胞治疗膀胱肿瘤血液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致敏的树突细胞(DC)治疗膀胱肿瘤(BT)后血液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F344大鼠44只,称重后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膀胱灌注N-甲基亚硝基脲(MNU)制成BT;第11周4组分别经皮下注射磷酸缓冲液(PBS)、未致敏DC、肿瘤抗原及致敏DC,每周1次,共4次;实验第15周,经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结果致敏DC组膀胱重量比其他三组轻(P〈0.05)。致敏DC组BT病理分期低于PBS组和未致敏DC组(P〈0.05);CD3^+ T细胞在致敏DC组低于其余三组(P〈0.05);CTL在致敏DC组高于其余三组(P〈0.001)。结论应用致敏DC经皮下注射治疗大鼠BT可降低肿瘤的病理分期,未致敏DC皮下注射对膀胱肿瘤治疗无效,肿瘤抗原皮下注射对膀胱肿瘤治疗效果欠佳。致敏DC可通过呈递抗原来激活CTL增生而发挥其免疫杀伤作用。
- 庞东梓米振国刘红耀李梦强任连生史天良张少云韩存芝
- 关键词:树突细胞膀胱肿瘤F344大鼠细胞毒性T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