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炳楠
-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舌下神经-面神经转接术治疗周围性面瘫
- 2008年
- 周围性面瘫修复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面神经端端吻合、神经移植、对侧面神经跨接、神经转接以及筋膜悬吊、游离肌肉植入术、肌肉移位术和整形手术等。当面神经中枢端近脑干处缺损时,神经转接术可能是最好的修复方法,其中舌下神经.面神经转接术应用最为广泛,效果较理想。
- 宋炳楠李永新
-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神经移植
- 人工中耳发展现状被引量:1
- 2008年
- 人工中耳是继人工耳蜗之后听觉康复领域的又一创新和突破,对于听力障碍患者来说意味着又多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为那些不能佩戴传统助听器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本文简要回顾了人工中耳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其基本工作原理和装置,讨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概括了其适应证和并发症,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宋炳楠蔡超李永新
- 关键词:EAR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延迟应用对感音神经性聋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药物致聋后,延迟给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耳蜗病理及听觉生理的影响。方法药物致聋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al perilymph,AP)组和BDNF组。左侧耳蜗为实验侧,右侧耳蜗为对照侧。致聋30天后通过微渗透压泵向鼓阶内持续灌注AP或BDNF,期间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阈值检测。持续给药28天后取耳蜗进行病理检查,观察Rosenthal管内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胞体密度及骨螺旋板缰孔内神经纤维密度。结果EABR阈值AP组持续升高,BDNF组阈值初期上升缓慢,后期开始下降,用药治疗14~28夭阈值低于AP组(P<0.01);耳蜗病理变化,SGC胞体密度及神经纤维密度左右侧对比,AP组双侧无差异(P>0.05),BDNF组左侧明显高于右侧(P<0.01);两组左侧比较,BDNF组高于AP组(P<0.01)。结论大鼠药物致聋30天后,鼓阶内BDNF持续给药对SGC胞体及树突均有保护作用,并可以相应改善电听觉敏感性。
- 宋炳楠蔡超李永新吴玺宏李量
-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乙状窦后人路听觉脑干植入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 2009年
- 目的通过在尸头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模拟听觉脑干植入手术(ABI),明确与手术相关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手术显微镜和内镜,在30具头颅湿标本上经乙状窦后入路模拟ABI手术,观测骨窗大小与角度和颅内相关结构的对应关系,留取解剖数据和图像资料。结果(1)在顶切迹和乳突尖连线中点垂直向后(26.42±1.29)mm作为骨窗中点,开半径20mm的圆形骨窗,此骨窗最大限度的靠近乙状窦,并且不伤及乙状窦,该点到横窦、乳突尖的距离分别是(22.45±1.41)、(35.51±1.65)mm,到luschka孔、到颈静脉孔、内耳门后缘、蜗神经根部的距离分别是(43.86±2.20)mm,(16.56±1.64)mm,(15.01±0.63)mm,(46.27±1.70)mm。(2)0°、30°、70°内镜下均能顺利找到luschka孔,但30°成角内镜下能更清楚的看到手术靶区,并避免了对小脑的过度牵拉,测得luschka孔到内耳门的距离是(15.01±0.53)mm。(3)luschka孔位于绒球、二腹叶和舌咽神经根部围成的三角形内,脉络丛是其外口最直接的标志;外侧隐窝全长(17.53±1.03)mm,听结节到luschka孔的距离为(16.52±1.67)mm,听结节到蜗神经根部的距离为(13.77±1.66)mm。结论(1)适当调整颅骨窗的角度和明晰桥小脑区解剖是准确定位luschka孔的关键。(2)30°内镜辅助下能更准确的定位luschka孔和显露手术靶区。
- 蔡超李永新席焕久宋炳楠韩德民
- 关键词:听觉脑干植入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
- 感音神经性聋耳蜗病理改变及其干预措施
- 2008年
- 神经兴奋在所有感觉通路发育及功能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感音神经性聋(SNHL)患者,减弱或丧失了从耳蜗向中枢的神经传导,使听觉传导通路发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人工耳蜗的应用以及生长因子、抗氧化剂等用于内耳损伤的实验研究,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影响着这种退变。
- 宋炳楠李永新
- 关键词:耳蜗迷路感音神经性聋SGC慢性电刺激干预措施
- 耳蜗内高速率电刺激对大鼠下丘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耳蜗内不同强度下高速率电刺激对大鼠下丘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在刺激强度分别为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阈上6dB和阈上12dB,用500pps和1000pps两种不同的电刺激速率急性刺激大鼠耳蜗,记录刺激2小时内及刺激停止后2小时内下丘神经元近场电位幅值。结果刺激强度为EABR阈上6dB时,应用500pps刺激速率,下丘神经元近场电位幅值在刺激过程中及刺激后2小时内都呈现上升趋势;应用1000pps刺激速率刺激2小时内,下丘神经元兴奋性有所下降,至刺激停止时为87%,但刺激停止后2小时内幅值不仅得到恢复,而且高于刺激前水平;予EABR阈上12dB强度电流刺激,在两种电刺激速率下,刺激后均可见下丘神经元反应幅值明显下降,速率越高下降越明显,恢复趋势越微弱。急性刺激停止时,500pps和1000pps刺激速率下丘神经元反应幅值分别下降52%、69%(P<0.05),刺激停止后120分钟,分别下降10%、59%。结论在较低电流强度(EABR阈上6dB)刺激下,高速率电刺激(1000pps)会导致下丘神经元兴奋性下降,但刺激停止后可恢复甚至高于刺激前水平;高强度、高速率电刺激会导致下丘神经元兴奋性下降,且刺激停止后恢复较慢;与听觉神经纤维相比,下丘神经元兴奋性受耳蜗内高速率电刺激的影响更大。
- 李艳珍吴玺宏李量宋炳楠孔令志李颖李永新
- 关键词:耳蜗下丘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