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荣姝

作品数:13 被引量:5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自由基
  • 4篇电子自旋
  • 4篇电子自旋共振
  • 4篇自旋
  • 4篇细胞
  • 2篇血管
  • 2篇氧自由基
  • 2篇中草药
  • 2篇缺血
  • 2篇活性
  • 2篇草药
  • 1篇凋亡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过程
  • 1篇心肌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障碍
  • 1篇血管构筑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机构

  • 9篇中日友好医院
  • 4篇中日友好临床...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重庆市渝生制...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篇安荣姝
  • 5篇陈惟昌
  • 3篇王自强
  • 1篇靳耀英
  • 1篇李忻
  • 1篇陶毅
  • 1篇刘继前
  • 1篇曹建春
  • 1篇梁日欣
  • 1篇叶锦霞
  • 1篇王岚
  • 1篇赵国欣
  • 1篇邓才彬
  • 1篇唐向盛
  • 1篇丁海涛
  • 1篇李淑芳
  • 1篇赵保路
  • 1篇张韫
  • 1篇杨滨
  • 1篇谢渝湘

传媒

  • 2篇生物物理学报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体视学与...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第六届全国自...
  • 1篇全国中医药科...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棘籽油抗活性氧自由基和SOD活性的ESR研究
沙棘籽油是由沙棘中以油脂形态存在或在加工过程中呈现出油脂的特征,而且油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类和黄酮。沙棘早在八世纪就列为我国药典、在几千年以前,藏医就把沙棘作...
安荣姝郑才彬王自强李维英陈维昌潘光正木村良雄左藤善信
文献传递
不同浓度中草药抗自由基能力的逆反和差异现象被引量:2
2005年
安荣姝邓才彬陶毅谢庆娟
关键词:活性氧自由基中草药自由基清除作用逆反清除氧自由基分子基础
RP-HPLC同时测定人体内盐酸纳洛酮和艾司唑仑血药浓度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盐酸纳洛酮及艾司唑仑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处理后,采用HPLC测定。色谱柱:Kromasil-C18(4.6mm×250mm,5μm)柱;流动相:甲醇-乙腈-0.02mol·L-1磷酸二氢钠(用磷酸调pH至5.2)(39∶26∶35);流速:1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22nm。采用内标法定量,以地西泮为内标物。结果盐酸纳洛酮浓度在0.050~0.600m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艾司唑仑浓度在0.050~15.001m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0.22%~84.56%,84.66%~94.84%;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9%~101.2%,99.3%~102.6%。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5%和3.07%,6.66%和6.73%。结论本法简便、快捷、准确,可以用于临床盐酸纳洛酮治疗艾司唑仑中毒时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研究。
李淑芳安荣姝马秉智袁骏张相林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盐酸纳洛酮艾司唑仑血药浓度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用日本生产的REIX型波谱仪,用电子自旋共振(ESR)结合自旋捕集技术和自旋标记技术,观察了多种病人的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以及血清SOD活性、抗活性氧自由基(O2)能力和血清铜蓝蛋白、铁蛋白的变化;并用自旋捕集ESR技术研究了黄连、甘草等数10种中药在体外直接清除O2的能力。结果表明,脑溢血病人红细胞膜流动性均大于或近似于健康人,而脑梗塞和心脏病人红细胞膜流动性均低于健康人。肾衰病人SOD和抗O2能力均低于健康人,P<0.01。检测了几种药品和食品均有抗O2能力,为临床诊治和预防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安荣姝陈惟昌李占魁
关键词:自由基电子自旋共振中草药红细胞膜流动性超氧化物歧化酶
神经信息学的原理与展望被引量:13
2001年
神经信息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信息的载体形式 ,神经信息的产生、传输、加工、编码、存储与提取机理 ,以及建立神经数据库系统的科学。它是脑科学 ,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神经信息学可分为分子神经信息学和系统神经信息学两个层次。神经信息编码可分为神经元脉冲序列的数字编码和突触联结权重编码两种编码方式。对21世纪神经信息学可能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并论证开展人类神经组计划 (HuNP)和建立神经数据库系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人类神经组计划与人类脑计划的异同点 。
陈惟昌王自强陈志华安荣姝
关键词:神经信息学神经信息编码功能成像人类脑计划
尼古丁抑制神经毒剂MPP+诱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
神经毒剂MPTP/MPP+能够特异性的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其处理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帕金森氏综合症的主要手段之一。MPTP/MPP+能够阻止和破坏线粒体呼吸链的正常功能,导致能量供应不足、线粒体膨胀、线粒体通透性改变以及多种...
谢渝湘安荣姝赵保路
关键词:线粒体细胞色素C尼古丁MPP+
文献传递
血塞通对兔下肢缺血再灌注自由基信号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血塞通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和电子自旋共振捕集技术(N-tert-butyl-2-phenylnitrone,PBN)观察兔下肢缺血再灌注时出现PBN-自旋加合物信号。结果:该信号强度与缺血时间有关,缺血4h再灌注时的信号明显强于缺血2h再灌注;血塞通对该自旋加合物信号有明显猝熄作用。结论:血塞通对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刘继前安荣姝尚宪荣曹建春曹刚陈朝晖
关键词:游离基类电子自旋共振
红花水提物对ox-LDL损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ESR谱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红花水提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第3代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用红花水提物预处理(500,100,20 mg.L-1)24 h后,ox-LDL(100 mg.L-1)孵育24 h进行损伤,实验结束后取上清液,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用自旋捕集技术结合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检测各组细胞悬液中氧自由基信号的强弱。结果:红花水提物各剂量组能够明显减少内皮细胞LDH的释放,降低培养液中MDA含量和XOD的活性,同时提高SOD,NO,NOS和GSH-Px的活性,使细胞悬液中的ESR自由基信号明显减弱。结论:红花水提物具有抗ox-LDL致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其减少氧自由基产生、增强自由基的清除、增强内源性抗氧化剂的活性,使高毒性的自由基转化成无害物质等有关。
叶锦霞梁日欣王岚杨滨安荣姝
关键词:红花水提物内皮细胞电子自旋共振
大鼠局灶性脑梗塞血管构筑及基因表达的定量图像分析被引量:3
1999年
为了探讨脑梗塞区的血管构筑及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以阻塞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引起局灶性脑梗塞的实验模型进行研究。用墨汁注射法观察梗塞后血管构筑的变化 ,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不同缺血与再灌时程的c -fos基因以及凋亡调节基因bcl- 2和bax基因蛋白在不同脑损伤区域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TN 85 0 2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图像分析。结果表明 :( 1)缺血梗塞范围包括同侧的额叶、顶叶和颞叶大脑皮质 ,纹状体 ,丘脑下部和丘脑。 ( 2 )血管构筑的变化可分为 :梗塞核心区 ,梗塞边缘区 ,周边血管反应区和大脑皮质表面低灌区四种模式 ,与脑梗塞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 3)缺血 1 5h再灌 2 4h ,大鼠脑梗塞区的基因表达到达高峰。bax基因表达分布峰最接近梗塞区 ,bcl- 2基因表达峰位于周围反应区 ,而c -fos基因表达比较接近正常区。对基因表达模式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陈惟昌邱红霞王自强关东旭安荣姝
关键词:局灶性脑梗塞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基因表达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
背肌筋膜炎红外热成像特征及推拿治疗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分析背肌筋膜炎的热像图特征,客观评价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应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和3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治疗组)进行检测,对两组热像图外观及温度进行对比;给予3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以推拿手法治疗,将治疗前后热像图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及温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组和治疗组背部热像图均基本呈现以高温区为中心并由温度依次降低的带状区环绕的热像图形。健康组高温区一般呈现类椭圆形区域,而治疗组高温区则为与压痛点区基本吻合的不规则区域。健康组高温区与脊柱非常接近,而治疗组高温区与脊柱多有所偏离。标记最压痛点与高温区最高点有紧密的联系,其中16例患者两者基本重合。背肌筋膜炎患者热像图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及温差均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升高(P<0.01),最低温度无显著差异;推拿治疗后热像图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及温差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推拿对背肌筋膜炎炎症区域有显著改善作用。
唐学章丁海涛安荣姝唐向盛
关键词:背肌筋膜炎红外热成像推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