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嘉佑

作品数:17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黄山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屠格涅夫
  • 3篇大自然
  • 3篇文学
  • 2篇道德探索
  • 2篇文学创作
  • 2篇浪漫
  • 2篇浪漫主义
  • 1篇道德
  • 1篇多甫拉托夫
  • 1篇原创
  • 1篇原创作品
  • 1篇哲理
  • 1篇散文
  • 1篇散文诗
  • 1篇山水
  • 1篇山水田园
  • 1篇山水田园诗
  • 1篇山水田园诗人
  • 1篇诗人
  • 1篇堂吉诃德

机构

  • 10篇黄山学院
  • 5篇黄山高等专科...

作者

  • 15篇吴嘉佑
  • 1篇黄诗琪

传媒

  • 5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翻译
  • 1篇俄罗斯文艺
  • 1篇安徽教育学院...
  • 1篇译林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俄罗斯东欧中...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模仿被引量:1
2015年
一般来说,文学创作,无论哪一种流派,基本方法就是模仿,模仿现实生活,模仿大自然,而文学翻译同样也是模仿,不同之处在于译者首先模仿的是原创作品,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二次模仿。从这一角度而论,如果说文学翻译亦是再创作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建立在颠覆原创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创作笔者则绝不苟同。试问,译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感还要不要?作者的尊严和版权还要不要?读者的尊严和消费权还要不要?
吴嘉佑
关键词:文学翻译模仿原创作品文学创作大自然
2000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及其作者
2002年
2000年12月5日,俄罗斯文学射出了本世纪的最后一道光芒,这就是名不见经传的米哈依尔·希什金大爆冷门,他的长篇历史反思小说<攻克伊斯梅尔要塞>经过层层筛选,终以绝对优势获得俄语布克奖.与希什金同时进入最后决赛的其余五部作品的作者,都是俄罗斯当代文学的大腕儿:曾三次进入该奖决赛的,来自萨拉托夫的阿·斯拉波夫斯基、莫斯科的维塔利·佐洛图哈、彼得堡的尼古拉·科诺诺夫、现居荷兰的玛利娜·帕列伊和现居以色列的斯维特兰娜·申布伦.颁奖仪式在莫斯科著名的马里奥特大酒店举行.
吴嘉佑
屠格涅夫《散文诗》中“梦”之解析
2014年
屠格涅夫《散文诗》以"梦幻"形式和内容最为常见,其意义显然不可小视。"梦"之作多以主观见长,往往更需读者客观解读。"梦"是屠格涅夫所思所想,是其深邃哲理思考的结晶,同时也是其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梦"的内容本身不可信,可信的是潜藏其间的点滴内在思想,而"梦"的形式本身则为散文诗增添许多艺术魅力。
吴嘉佑
关键词:屠格涅夫散文诗
屠格涅夫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06年
屠格涅夫及其生平与创作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而且近些年研究新成果可谓雨后春笋。在俄罗斯,屠格涅夫研究近10年来大有突破传统局限之势,注重对作家的美学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越来越接近文学与艺术本身。在中国,《屠格涅夫全集》的出版率先填补了空白,与此同时,屠格涅夫比较研究成果斐然,打破传统、直抒真言、标新立异者大有人在,一大批探讨其创作文体、风格、美学、语言和方法等新作不断涌现,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吴嘉佑
关键词:屠格涅夫
苏联文学的道德探索历程被引量:1
2001年
苏联文学随着苏联社会的解体终于走完了自己的道路 ,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存在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之一———道德探索———是成功的并值得借鉴的。本文力图以苏联文学的道德主题创作为依据勾勒出苏联社会道德演变的轨迹 ,研究苏联文学与道德的彼此并行和互为观照的关系 ,从而指出苏联文学所经历的决裂、论争、解冻、审判和回归之旅全面反映了苏联社会道德所走过的同样的回归历程。
吴嘉佑
关键词:文学道德探索主题创作
亦真亦幻《父与子》
2010年
《父与子》一问世,在俄国文坛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在现实主义美学批评的框架内,评论家们各持己见,见仁见智,读者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争论仍未平息。事实上,《父与子》不仅仅是现实主义作品,它同时也并存着诸多的浪漫主义元素,主人公巴扎洛夫原本就是现实和理想混合而成的人物。如果从浪漫主义的视野来阅读屠格涅夫的这部经典作品,或许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误解。
吴嘉佑
关键词:屠格涅夫浪漫主义
屠格涅夫理念中的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
2000年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中两个永恒的形象,几百年来世人评论很多,褒贬不一。总体来看,同情前者、嘲笑后者居多。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一反传统的看法,以辨证统一的观点分析和评价这两个形象,在不完全否定前者的同时,更多表达了对后者的赞美之词,认为后者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并指出在俄国革命的前夜更需要堂吉诃德。本文结合屠格涅夫的创作来阐述他的进步思想。
吴嘉佑
关键词:屠格涅夫哈姆雷特堂吉诃德
朦胧的《门槛》,尴尬的误读——重读《门槛》被引量:1
2013年
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在国内长期以来被误读,其一是,诗中的"俄罗斯姑娘"被误认为就是扎苏里奇;其二是,《门槛》被当作编年史阅读,并与现实对号入座,导致理解上的严重偏差。《门槛》应当主要是浪漫主义的,绝非仅仅是现实主义的。
吴嘉佑
关键词:屠格涅夫重读
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大自然主题探析
2014年
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屠格涅夫将自然主题大量运用到他的作品之中。《散文诗》是屠氏创作活动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体现着作者的哲学思想,其中涵括自然主题的诗篇承载了作者的自然观。屠氏自然观复杂而矛盾,与浪漫主义情愫、悲观主义、自然神论及其爱情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散文诗对自然表现的多样化。此外,屠氏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自然观有契合和差异之处,二者的自然观皆能予当代人以启迪。
吴嘉佑黄诗琪
关键词:屠格涅夫大自然自然观山水田园诗人
屠格涅夫·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
2008年
作为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屠格涅夫,路人皆知,但作为一个诗人和思想家,他却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在传统主流文学批评的倡导下,人们过去一直忽视屠格涅夫的这一面,从而导致他的许多作品被曲解甚至是误读,消解误读是文学研究的重任之一。
吴嘉佑
关键词:屠格涅夫理想主义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