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燕 作品数:65 被引量:143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天津市胸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重点攻关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右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经胸CT确定心室电极位置,分析右室间隔起搏与心尖起搏对左心功能及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82例需安装永久起搏器并需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间隔起搏组(RVS组,40例)和右室心尖起搏组(RVA组,42例)。RVS组术后行胸CT检查并分析测量电极顶端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两组均于术后1个月和9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动脉流速积分(AVTI),测量并计算室间机械延迟(IVMD)及左室各节段的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结果:经胸CT确定在后前位下,电极的理想位置为横向上三分之一和纵向三区之间的区域;术后1个月及9个月随访时,两组LVEDD、LVEF和AVTI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9个月两组IVMD及Ts-S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RS波时限与达峰时间差及Ts-SD呈正相关。结论:对心功能正常的起搏依赖患者,右室间隔起搏与心尖起搏短中期时左室功能未见明显不同,但右室间隔起搏有益于维持室间及室内收缩同步性。 孙建美 李琼 吴冬燕 关欣 卢凤民 付乃宽 许静关键词:右室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多普勒组织成像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参数优化减少不适当电击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参数优化在减少ICD不适当电击中的作用。方法 62例植入ICD的患者,男45例,女17例,植入单腔ICD 29例,双腔ICD 13例,三腔ICD 20例,随访20.6±14.6个月。结果 6例出现不适当电击,占9.7%。其中双腔ICD 5例,三腔ICD 1例。出现不适当电击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其他患者并无区别。在分析患者发生不适当电击的原因后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ICD参数,包括:延长快室性心动过速(FVT)或VT2区的识别心搏数目;提高心室颤动区的判定心搏数目和低限频率;调整P-R Logic分区比值;严格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流程。经治疗后6例均未再发生不适当电击。结论根据患者出现不适当电击的临床情况和ICD的内在鉴别流程,个体化ICD参数优化是减少不适当电击的有效手段。 吴冬燕 卢凤民 付乃宽 许静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参数优化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大鼠心房肌细胞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特性及伊布利特对其影响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通过膜片钳技术研究大鼠心房肌细胞延迟整流钾通道(IKur)的电流特性,以及伊布利特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Kur的影响。方法大鼠离体心脏行主动脉插管,应用Langendorff装置恒流灌流,依次用无钙台氏液、Ⅱ型胶原酶,分离出大鼠单个心房肌细胞,采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ur的电流图,计算电压电流曲线(I-V曲线),采用伊布利特配成2μg/L溶液灌流3 min,记录IKur。结果大鼠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的IKur电流特性:激活迅速,几乎无延迟现象,失活缓慢,峰电流呈现出外向整流特征,该电流约在-20 m V被激活,峰电流存在明显的电压依赖性,峰值(2.01±0.27)p A/p F。对于去极化至-10 m V^+20 m V时,伊布利特没有对IKur产生影响;伊布利特降低了+30 m V^+50 m V时IKur的电流密度数值,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心房肌细胞的IKur电流特性:超速激活,无延迟现象,失活缓慢,峰电流呈现出外向整流特征,表现为显著的快速全动作电位时程的外向整流特征。2μg/L伊布利特灌流没有对IKur产生影响。 李琼 李健 吴冬燕 任静 卢凤民 许静关键词:延迟整流钾通道 膜片钳术 伊布利特 不同干预方式对PCI术后对比剂肾病防治作用相关分析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水化治疗及应用前列腺素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防治作用。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2月在我院住院行PCI手术患者250例,分为水化治疗组(A组,84例)、水化联合应用前列腺素治疗组(B组,82例)和对照组(8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碘克沙醇等渗非离子型对比剂;所有患者检测术前、术后第2天及第5天空腹血清肌酐浓度。结果 A、B组CIN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B组较A组术后第2天血清肌酐浓度有所降低(P<0.05)。结论采用水化治疗和水化联合应用前列腺素治疗对CIN均具有一定的预防与保护作用。 刘园园 许静 付乃宽 卢凤民 吴冬燕 陈永利 殷雅琴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 肾病 水化治疗 前列腺素 自主神经与心律失常 被引量:2 2000年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病的共同表现,它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恶化,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甚至直接导致患者的死亡。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心律失常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而研究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自主神经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逐渐认识到自主神经是某些心律失常发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吴冬燕 李广平关键词: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 心律失常 迷走神经 受体 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方案选择 2021年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其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完全恢复。晕厥在人群患病率很高,总体估计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本文通过病例探讨如何明确晕厥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张洁 吴冬燕关键词:短暂意识丧失 低灌注 晕厥 一过性 治疗方案选择 病例探讨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30例分析 被引量:1 2004年 付乃宽 许静 卢风民 吴冬燕 王瑞莹 曹月娟 王惠中关键词:冠心病 手术方法 介入治疗 AAI、DDD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AAI与DDD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方法:20例因SSS入院并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先以DDD方式起搏1周,再以AAI方式起搏1周。记录不同起搏方式下QRS波宽度、起搏方式调整即刻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检测不同起搏方式起搏1周后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变化。结果:(1)DDD模式下QRS波较AAI模式下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在DDD模式下较AAI模式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AAI模式相比DDD模式造成神经内分泌因子心钠素(ANP)、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与AAI起搏方式相比DDD起搏方式短期即可造成神经内分泌激活,并影响左室功能。 张莹莹 许静 付乃宽 卢凤民 吴冬燕关键词:病窦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内皮缩血管肽类 不同起搏部位的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心脏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因房室传导阻滞或心房颤动(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患者53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分为希浦系统起搏24例,其中包括希氏束起搏(HBP)组14例,左束支起搏(LBBP)组10例;右室间隔起搏(RVSP)组15例;深部室间隔起搏(DVSP)组14例。测量术后QRS宽度及左室激动达峰时间(LVAT)。术后1年起搏器程控评价心室电极参数并行心脏彩超检查及临床不良事件随访。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并计算胸骨旁短轴水平左室18节段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平均值(Trs-AVG)、标准差(Trs-SD)及最大差(Trs-Dif),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QRS时限、LVAT、Trs-AVG、Trs-SD、Trs-Dif相比,HBP与LBBP起搏组无明显差异;DSVP组较希浦系统起搏组上述时限均延长并出现统计学差异。DVSP组较RVSP组患者上述时限均显著缩短,两组术后QRS时限:(120.7±7.4)ms∶(152.1±7.4)ms,LVAT:(80.6±6.6)ms∶(108.1±3.4)ms,Trs-AVG:(366.5±32.3)ms∶(422.3±43.9)ms,Trs-SD:(43.5±8.4)ms∶(67.6±9.7)ms,Trs-Dif:(146.6±35.3)ms∶(257.6±47.2)ms,P<0.01。起搏术后QRS宽度与Trs-SD强相关(r=0.895)。与LBBP、DVSP、RVSP组相比,HBP组导线起搏阈值高(2.4±0.9 V/0.4 ms),R波振幅低(4.6±1.1)mV,P<0.01。RVSP组患者术后LVEF较其余3组相比略减低(P=0.023),4组患者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希浦系统起搏及DVSP的左室电及机械收缩同步性均优于RVSP。 张洁 吴冬燕 何乐 马薇 骆永娟 林云佳 卢凤民 张帆 樊少博 许静关键词:生理性起搏 心室同步性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9 2017年 摘要: 目的 评价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319例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的起搏器进行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参数评估.结果 有12例患者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只有10例患者完成了11例次磁共振扫描,扫描部位包括头、胸、腹部,检查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检查前后起搏器的感知振幅、起搏阈值[心房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心室起搏阈值:MRI扫描前(0.7±0.2)V对MRI扫描后即刻(0.7±0.2)V]和导线阻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磁共振扫描后平均7个月,未发现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池提前衰减.结论 在正确的操作流程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可安全地完成1.5 T下的全身磁共振扫描. 吴冬燕 卢凤民 李琼 何乐 马薇 陈炳伟 许静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