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龄
- 作品数:35 被引量:31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军区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与临床关系的探讨(附20例尸检资料)被引量:1
- 1995年
- 对20例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了病理改变与其临床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以基底节外侧混合型出血多见,出血量大,常继发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干出血。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病史时间的长短无关,但本组患者发病前后血压均很高。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出现的早、瞳孔不等大或双瞳孔缩小、去脑强直、完全性肢瘫及双侧病理反射阳性。本资料提示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并非取决于出血部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坚持长期有效地治疗高血压仍是预防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 刘芳龄张葆樽高军茂王冬嫣田玉旺张晓春
-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性病理症状
- 尼莫地平和罂粟碱对实验性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被引量:16
- 1996年
- 探讨血管扩张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时痉挛动脉的扩张作用。方法使用2次经枕骨大孔注入新鲜自体动脉血致DCVS狗的动物模型,DCVS组8只狗,对照组8只狗。将尼莫地平配制成10-6mol/L浓度,罂粟碱配制成10-4mol/L浓度,将两种不同的血管扩张药物直接应用于正常和DCVS狗动物模型的基底动脉上。通过显微摄像系统动态观察两种药物对正常及DCVS时痉挛动脉的直接作用。结果尼莫地平与罂粟碱对正常狗的基底动脉都有明显的扩张作用(Q值=19.2744,P<0.01),但尼莫地平对DCVS狗的痉挛动脉无扩张作用,罂粟碱对痉挛动脉有轻度扩张作用。结论提示尼莫地平是通过扩张非痉挛动脉来改善脑血流量的。罂粟碱对非痉挛与痉挛动脉都有扩张作用,但其扩张血管作用的时效短。
- 刘芳龄刘多三饶明俐林世和田玉旺
-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罂粟碱
- 两次注血致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犬动物模型被引量:5
- 1994年
- 本文报告了两次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大的动物模型,两次注血间隔48小时,两次注血后立即取脑见大量的血液沉积在脑底大血管周围;于第一次注血前与第二次注血后的第五天行椎动脉造影证实DCVS的发生率为100%,其中60%重度痉挛;33.3%中度痉挛;6.7%轻度痉挛。电镜观察证实痉挛动脉管壁各层均存在形态学改变。本实验提示两次注血,致DCVS是一个恒定、可靠、发生率高、操作简便的动物模型。
- 刘芳龄褚晓凡刘多三饶明俐林世和
- 关键词:出血脑血管痉挛基底动脉
- 结脑病例讨论被引量:1
- 2004年
- 病历摘要 主诉患者女,19岁,临时工。因头痛、发热23天于1994年10月13日9Pm入院。
- 刘芳龄张微微张保樽
- 关键词:神经系统结核性脑膜炎病理报告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与五羟色胺的关系
- 1994年
- 通过荧光分光方法测定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时的病人及实验动物血清与脑脊液(CSF)中5—HT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DCVS时病人及实验动物CSF中5—HT的含量处于很低水平,并且实验动物CSF中5—HT的含量在SAH后的第七天比出血后的第三天还要低。DCVS病人血清中5—HT含量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提示5—HT与DCVS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 刘芳龄刘多三铙明俐林世和钟金富
-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
- 血管内超声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被引量:1
- 1995年
- 对8例老年患者的48段离体颈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和组织学方法的检测比较。结果发现,血管内超声在颈内外动脉显现出内膜、中层和外膜的三层结构,在颈总动脉表现为难分层次的单层结构。血管内超声可以确定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增生或钙化性病变的性质,准确测量血管的壁厚、内径和腔面积,经与组织学比较,两者的相关性良好(1.1±0.4mmvs1.1±0.4mm,r=0.98;4.6±1.1mmvs4.6±1.1mm,r=0.97;19.6±7.0mm2vs18.9±6.8mm2,r=0.96;P均<0.001)。因此,血管内超声是确定动脉血管壁形态及粥样硬化病变的有效手段。
- 姚依群刘芳龄田军田玉旺崔吉君邓永江
- 关键词: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老年人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 1995年
- 为了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临床规律,本文对61例SAH住院病人的脑动脉造影(CAG)、CT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结果如下:1、SAH并DCVS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DCVS发生与颅内动脉瘤所在的部位及大小无明显关系.DCVS时轻度痉挛略多于重度痉挛.2、CT见基底池存在明显的高密度影时,能预示DCVS的发生。3、DCVS常与脑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或脑梗塞同时存在。4、SAH再发出血,尤其是近期再发出血,可能产生或加重DCVS.5、DCVS的发生及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DCVS的程度越重,临床病情也越重。6、DCVS的主要体征为意识障碍,近半数的病人有神经示位体征。
- 刘芳龄刘多三饶明俐林世和肖东连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 经鼠视神经孔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物模型被引量:4
- 1996年
- 建立经鼠视神经孔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物模型,并间隔48、96小时3次注血,以探讨其致脑血管痉挛(CVS)的病理特点。结果发现注血后基底池多量积血。3次注血的第2天,颅底动脉内皮细胞肿胀,胞浆出现空泡,有的内皮下基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不规则圆形或多角状突起,血管外膜炎细胞浸润。3次注血的第5天,内膜水肿略好转。认为3次经视神经孔注血可以引起轻度脑动脉痉挛的病理改变。
- 刘芳龄姜招峰张葆樽田玉旺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病理动物模型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病理研究被引量:13
- 1997年
-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 方法 将 6例SAH死亡病例 ,与同期同年龄段 2 0例癌症及 40例脑出血作对照 ,着重对脑内外动脉进行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分析。 结果 1 病理检查发现 ,被凝血块包埋的动脉有内膜肿胀 ,内膜下基质增多 ,内弹力板多皱折 ,平滑肌细胞变性 ,肌细胞或肌层坏死等改变。 2 SAH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脑内外动脉的管腔变小、管壁增厚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而SAH组与脑出血组比较 ,仅被凝血块包埋的小动脉管腔明显减小 ,管壁明显增厚 (P <0 0 1 )。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SAH后 ,被蛛网膜下腔凝血块包埋的脑动脉发生较明显的血管痉挛 ,痉挛血管既有收缩性变化 。
- 刘芳龄张葆樽田玉旺邢惠清王冬嫣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学脑血管
- 脑前交通动脉瘤的病理临床分析被引量:1
- 1994年
- 对8例经尸检证实为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病理与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产生大脑前间裂及基底池为著的蛛网膜下腔血肿,常同时发生穿通型脑室出血及脑内血肿。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T片中发现终板前有血肿,或血液破入透明中隔或第三脑室时,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有诊断价值,血液穿破第三脑室时病情多危重。文中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血液穿入脑室的三种途径进行了讨论。
- 刘芳龄田玉旺邢惠清王冬嫣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动脉瘤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