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梅

作品数:27 被引量:9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植物
  • 6篇蕨科
  • 4篇系统学
  • 4篇矿物
  • 4篇分类学
  • 4篇分子系统
  • 4篇分子系统学
  • 3篇粘土
  • 3篇热解
  • 3篇热解行为
  • 3篇蕨类
  • 3篇蕨类植物
  • 3篇孢子
  • 3篇鳞毛蕨
  • 3篇鳞毛蕨科
  • 3篇分类学意义
  • 2篇叶绿
  • 2篇叶绿体
  • 2篇英文
  • 2篇油气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植...
  • 7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黔南民族师范...
  • 2篇上海辰山植物...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常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深圳仙湖植物...

作者

  • 27篇刘红梅
  • 7篇张宪春
  • 6篇刘冬
  • 5篇袁鹏
  • 4篇朱建喜
  • 4篇何宏平
  • 4篇陈之端
  • 3篇谭道永
  • 3篇曾辉
  • 2篇周园春
  • 2篇孟珍
  • 2篇张寿洲
  • 2篇董仕勇
  • 2篇郭治友
  • 2篇何星
  • 2篇李勇
  • 2篇严岳鸿
  • 2篇林小光
  • 2篇黎建辉
  • 1篇卜红玲

传媒

  • 4篇2012年全...
  • 3篇植物研究
  • 2篇植物分类学报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2篇园林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矿物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管状埃洛石铝羟基表面的硅烷嫁接及其对布洛芬负载、释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埃洛石[Al2Si2O5(OH)4.nH2O]是一种1∶1型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结构单元层由铝氧八面体片和硅氧四面体片组成,结构单元层之间为水分子层。天然埃洛石颗粒多呈管状,其外径通常为30~190 nm,内径10~100 nm,管长0.02~30μm。
谭道永袁鹏刘冬刘红梅刘红梅何宏平
关键词:布洛芬嫁接硅烷层状硅酸盐矿物
天然富有机质含铵伊利石高温高压稳定性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含铵伊利石等含铵黏土矿物是地壳中重要的储氮矿物,研究其高温高压稳定性对地球壳–幔圈层间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温高压(HTHP)模拟实验,初步探索了天然富有机质(具类石墨结构)的含铵伊利石矿物结构及其携带的C、N元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高温(600)℃常压环境下,含铵伊利石层状结构发生塌陷,结构羟基脱失,层间NH_(4)^(+)脱失,其表面类石墨的结构有序度下降,部分含C、N官能团脱失,但仍有近一半得以保存。伊利石层间NH_(4)^(+)的热稳定性受矿物层状结构的制约,当伊利石因高温发生层间塌陷时,NH_(4)^(+)失去伊利石片层保护后受热发生分解。而不同形态有机氮的热稳定性主要与其在类石墨有机质芳香结构中的位置有关。含铵伊利石结构在高温高压(600℃、2 GPa)下保持稳定,类石墨的有序度以及石墨化程度均增强,表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温度的影响。此外,伊利石表面具网状片层结构的类石墨有机质对矿物结构有物理保护作用。同时,有机质中的部分C、N元素在高温高压下与伊利石结构中的Al和O等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键,亦可增强有机质的稳定性。含铵伊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稳定性表明,含铵黏土矿物很有可能是携带地壳中的氮经俯冲进入地球深部的载体矿物。有机质中C、N元素的高温高压稳定性表明,地层中含N类石墨有机质可成为地球深部C、N元素的潜在来源。
刘红梅刘红梅刘冬
关键词:高温高压稳定性氮循环
中国卷柏属一新记录种——拟大叶卷柏(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报道了拟大叶卷柏SelaginelladecipiensWarb .在中国广西和云南的分布。该种的分布原来只知道在越南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它在形体上近似大叶卷柏S .bodinieriHieron .,而侧叶形状和秦氏卷柏S .chingiiAlston的一致 ,但以其较大的、近全缘的侧叶 。
刘红梅张宪春
关键词:卷柏属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进展:兼论国产类群的科级分类系统被引量:51
2008年
综述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发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研究表明传统的蕨类植物概念(包括石松类和真蕨类)需要修订,一个关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也已经发表。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很丰富,包括了世界上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各个主要类群的代表。本文还利用rbcL基因序列(包括国产蕨类63科中的62科179属184种)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基于rbcL序列分析所获得的石松类和蕨类各主要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同以往对各个特定类群开展的较为密集的类群取样和多性状分析(形态学+分子序列证据)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参考Smith等人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性地对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了科级水平上的系统发育重排。
刘红梅王丽张宪春曾辉
关键词:蕨类蕨类植物RBCL基因
DNA序列在蕨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09年
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目的基因或者基因片段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一步,由于进化速率的差异,不同的DNA序列适用于不同分类阶元的系统发育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蕨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常用的DNA序列分析,它们分别来自叶绿体基因组、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着重阐明叶绿体基因在蕨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本文还简要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内类群和外类群的选择,适宜DNA片段的选择策略),总结了目前蕨类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和研究现状,展望了当今国际蕨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趋势。
刘红梅张宪春曾辉
关键词:DNA序列分子系统学蕨类植物
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固体酸性受热处理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
高岭石和伊利石是自然界常见的、具有结构代表性的两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对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固体酸性来源、数量、种类以及强度等尚不够明确,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使用氨-红外光谱法(NH3-IR)区分了两种矿物的固体酸类...
刘冬袁鹏刘红梅何宏平朱建喜
关键词:高岭石伊利石反应机理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蕨类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近年来,分子标记、基因克隆、RNA干扰和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蕨类植物的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孢子萌发以及生理代谢分子机制的研究。本文介绍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蕨类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杜红红刘红梅石雷戴绍军
关键词:蕨类植物分子标记基因芯片分子系统学
黏土矿物对高温干态条件下氨基酸缩合形成含肽键大分子的影响
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向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的转化是生命起源的重要阶段之一,该过程被认为可能受到矿物的影响(Cleaves et al.,2012)。黏土矿物具有较高的表面反应活性和对有机质的亲和性,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分布...
卜红玲袁鹏刘红梅刘冬覃宗华钟雪敏宋弘喆李赟
关键词:黏土矿物氨基酸
文献传递
纳米材料对水体中PFCs的去除行为及机制被引量:3
2018年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是一类含有强极性碳氟键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PFCs的高稳定性、高生物累积性和潜在毒性,其在水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已经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寻找有效的材料和处理技术去除水体中的PFCs.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效应,比一般材料有更高的反应活性.总结了如碳纳米管、改性粘土矿物、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铟、氧化镓等新型纳米材料在物理吸附、光化学及电化学法去除PFCs中的应用,并比较了上述各材料去除PFCs的优缺点及各自的去除机制,分析了目前纳米材料去除水体中PFCs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许骐周琴王乐阳刘红梅潘纲
关键词:全氟化合物纳米材料催化
叉蕨科是一个多系类群:基于叶绿体rbcL和atpB基因的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叉蕨科植物为泛热带分布,全世界约有20余属,中国产8属.本研究以属为单位进行类群取样,利用来自叶绿体基因组的两个基因(rbcL和atpB)对叉蕨科中国产全部8属植物进行系统发育重建,用以探讨叉蕨科及其科下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传统(秦仁昌系统)的叉蕨科是一个多系类群,肋毛蕨属Ctenitis,轴鳞蕨属Dryopsis和节毛蕨属Lastreopsis应该从叉蕨科分出而作为鳞毛蕨科成员,黄腺羽蕨属Pleocnemia也暂时置于鳞毛蕨科.轴脉蕨属Ctenitopsis,沙皮蕨属Hemigramma,牙蕨属Pteridrys,地耳蕨属Quercifilix和叉蕨属Tectaria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形成一个得到强烈支持的单系类群.在rbcL单基因分析中,爬树蕨属Arthropteris同上述单系类群聚在一起.本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的证据对叉蕨科进行了重新定义.
刘红梅张宪春陈之端董仕勇仇寅龙
关键词:叉蕨科分子系统学RBCLATPB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