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欣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灌洗
  • 3篇腹腔
  • 3篇腹腔灌洗
  • 2篇心肌
  • 2篇心肌病
  • 2篇预后
  • 2篇胃癌
  • 2篇胃癌患者
  • 2篇胃肿瘤
  • 2篇细胞
  • 2篇肌病
  • 2篇腹腔游离
  • 2篇癌患者
  • 2篇癌细胞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鹅口疮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律失常性

机构

  • 7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邯郸市第一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湘西自治州人...

作者

  • 7篇刘欣
  • 4篇梁斌
  • 3篇杨晓东
  • 3篇尹慕军
  • 3篇姜可伟
  • 3篇王杉
  • 3篇谢启伟
  • 3篇叶颖江
  • 3篇沈超
  • 2篇刘文玲
  • 2篇刘大方
  • 1篇朱天刚
  • 1篇王智峰
  • 1篇仇晓亮
  • 1篇崔艳成
  • 1篇赵丽莉
  • 1篇赵晓涛
  • 1篇高志冬
  • 1篇张静
  • 1篇胡大一

传媒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健康世界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2015年《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治疗的国际专家组共识》解读被引量:2
2015年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RV)、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猝死(SCD)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随着对ARVC/D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和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时解决ARVC/D患者临床治疗问题迫在眉睫。继2010年国际专家组发布该病新的诊断标准之后,2015年7月又发布了该病治疗的专家共识,首次系统地阐述了ARVC/D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措施。
刘欣刘文玲刘彤
关键词:遗传性心肌病
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常见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确定中国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相关基因突变的患病率,并探索潜在的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根据2010年修订的国际专家组的ARVC诊断标准,对32例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ARVC的汉族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进行研究。结果:18例(18/32,56.3%)患者中发现了4个桥粒基因PKP2、desmoplakin(DSP)、desmoglein-2(DSG2)、desmocollin-2(DSC2)中17个突变,包括6个新突变(6/17,35.3%);非桥粒基因未发现突变。32例患者检测到的突变中,PKP2突变11例(11/32,34.4%),DSP突变3例(3/32,9.4%),DSG2突变3例(3/32,9.4%),DSC2突变4例(4/32,12.5%)。5例(5/32,15.6%)患者出现多个突变。基因型-表型分析未显示携带突变患者与未携带患者的任何差别。结论:PKP2突变是本组ARVC队列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在本研究中未发现非桥粒基因突变。
杨丰菁仇晓亮张曼刘欣秦旭光朱天刚王福军张莉胡大一刘文玲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基因型-表型桥粒
全胃切除术后食管反流的临床特点分析
2021年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食管反流(ERATG)的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前瞻性观察14例因胃癌接受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反流症状,同时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分析患者术后反流的特点。结果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ERATG,主要症状为烧心、食欲不振、胸内闷胀和嗳气。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总体ERATG性质以弱酸性物质反流为主,多数反流物4.0
郑智元崔艳成张静沈超周宇石刘欣叶颖江谢启伟尹慕军杨晓东姜可伟高志冬王智峰赵丽莉王杉梁斌
关键词:胃肿瘤胃食管反流胃切除术质子泵抑制剂
胃癌患者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的检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intraperitoneal free cancer cells,IFCCs)的阳性率.分析不同时点IFCCs的检测结果与胃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的119例胃癌患者,取开腹后即刻、手术操作完成后即刻、冲洗腹腔后3个时间点,分别以300~400ml生理盐水灌洗腹腔并收集灌洗液,进行传统离心法细胞学、滤膜法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以及RT—PCR方法检测IFCC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胃癌患者生存曲线。结果3个时点传统细胞学法检测IFCCs的阳性率分别为16.8%、20.7%、11.2%,免疫细胞化学法阳性率分别为28.6%、38.8%、20.7%,RT—PCR法阳性率分别为39.3%、69.5%、50.8%。RT—PCR法检测IFCCs的阳性率高于传统细胞学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P〈0.05)。开腹后即刻时点.经任一方法检测1FCCs阳性患者的短期预后较阴性患者差(P〈0.05)。手术操作完成后即刻时点,仅传统细胞学法检测IFCCs阳性患者的短期预后较阴性患者差(P〈0.05)。结论IFCCs阳性胃癌患者的短期预后较阴性患者差;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前为检测IFCCs的最佳时机;手术操作可能增加IFCCs的脱落风险,手术操作完成后腹腔冲洗可减少IFCCs。
刘大方沈超沈超郑智元刘欣刘欣叶颖江谢启伟尹慕军杨晓东姜可伟赵晓涛赵晓涛梁斌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灌洗肿瘤转移预后
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肿瘤标记物对肿瘤腹膜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227例为研究对象.取开腹后即刻腹腔灌洗液300 ml进行传统细胞学(PLC)检测,其中134例患者进行了腹腔灌洗液肿瘤标记物(pTM)检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pTM 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比较PLC和pTM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本组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脱落细胞学阳性率为12.3%(28/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5岁,肿瘤T分期为T3+、淋巴结转移、分化类型为黏液腺癌以及血清CA125、血清CA19-9升高均与肿瘤腹膜转移有关(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腹膜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EA 17.095 ng/dl,灵敏度58.3%,特异度93.9%;pCA19-94.515 U/ml,灵敏度83.3%,特异度80.0%;pCA125303.2U/ml,灵敏度58.3%,特异度95.7%;pCA-7243.01U/ml,灵敏度66.7%,特异度95.7%.结直肠癌患者腹膜微转移pTM最佳cutoff值:pCA19-93.43 U/ml,灵敏度100%,特异度72.2%.pCA19-9阳性率为29.85%,高于P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P<0.05).结论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与患者的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血清CA125、CA19-9升高均有关;pTM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具有诊断价值,其中pCA19-9诊断价值最高.
刘欣周宇石谢启伟尹慕军杨晓东姜可伟郑智元梁斌叶颖江王杉
关键词:腹膜腹腔冲洗
胃癌患者术中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Intraperitoneal free cancer cells,IFCCs)阳性率,分析不同时点IFCCs 检测结果与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周宇石沈超刘大方郑智元刘欣梁斌
关键词:腹腔灌洗预后RT-PCR
宝宝嘴里的“小雪片儿”——谈谈新生儿鹅口疮
2011年
鹅口疮就是民间常说的“雪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由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白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可以在健康人的皮肤、肠道、阴道寄生。新生儿得鹅口疮,大多是由于奶瓶消毒不干;争、妈妈的乳头不洁,或者喂奶的人手指污染所致。如果母亲阴道有真菌感染,婴儿出生通过产道时,接触母体的分泌物也会被真菌感染。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新生儿吃完就睡,长时间存留在口腔内的奶汁会因变质导致病菌滋生。
刘欣
关键词:新生儿鹅口疮免疫功能低下白念珠菌黏膜炎症婴儿出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