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梅 作品数:31 被引量:147 H指数:7 供职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采用810nm激光对21例(21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AMD患者进行TTT治疗,能量100.400mw。时间60s。结果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黄斑出血完全吸收15例(71.4%),部分吸收2例(9.5%),复发性出血1例(4.8%)。视力低于0.1者8眼(38.1%),0.1—0.3者10眼(47.6%),〉0.3者3眼(14.3%)。与初诊时相比,末诊时视力增进8眼(38.1%),不变12眼(57.1%),下降1眼(4.8%)。结论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安全有效。能有效促进视网膜出血吸收,使大部分患者视力保持稳定,但还需更多的病例以及更长期的随访研究。 刘三梅 樊映川 钟捷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 经瞳孔温热疗法 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英文)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研究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在硅油填充状态下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研究。7例硅油填充眼在随访时发现下方视网膜浅脱离。在硅油填充状态下行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完成视网膜表面增殖膜剥离、视网膜下液抽吸,并在视网膜复位后行硅油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根据患眼病情辅以巩膜外垫压或环扎。结果:术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眼术后眼表反应轻且视力迅速恢复至术前水平。1眼在术后20d出现视网膜再脱离,经传统的硅油取出联合视网膜复位术成功复位视网膜。结论:双通道27G玻璃体切除术是一个治疗硅油填充眼早期视网膜再脱离的有效方法,可能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刘三梅 李杰 董文韬 李芳 周采虹 唐晓兰 赵渝宇 江文婕 徐晓单 钟捷关键词: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27G与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后短期指标对比分析 李杰 刘三梅 钟捷超广角OCTA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视网膜无灌注区的检出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眼视网膜无灌注区的检出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的RVO患者48例(48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9例19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29例29眼。所有患者均行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超广角OCTA检查。超广角OCTA检查选择24 mm×20 mm扫描模式。以FFA的检查结果为金标淮,计算超广角OCTA对RVO眼视网膜无灌注区的检出率,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其检测性能。结果本研究共28眼(58.3%)被FFA检出视网膜无灌注区,超广角OCTA检出其中27眼,检出率96.4%,遗漏的一只患眼是由于超广角OCTA检测范围受限所致。在余下的20只患眼中,超广角OCTA更灵敏地检出1只患眼黄斑上方存在视网膜无灌注区,而在FFA图像中这个区域被视网膜出血引起的低荧光所掩盖。ROC分析结果显示:超广角OCTA检测RVO眼视网膜无灌注区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3%、100.0%,AUC为0.957。结论超广角OCTA对RVO眼视网膜无灌注区检出率高、耗时短,准确率高,且能发现被FFA遗漏的无灌注区。 董文韬 刘三梅 李杰 黎梦宇 钟捷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 造影术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Terson综合征患者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病变特征,评价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Terson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玻璃体切割术,部分病例配合气液交换,球内光凝等治疗Terson综合征6例10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玻璃体腔清晰,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5眼视力在0.7以上。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治疗Terson综合征玻璃体出血安全有效,能尽早恢复患者的视力。 刘三梅 钟捷 黎静关键词:TERSON综合征 玻璃体出血 玻璃体切割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妇产科医院住院的85例体重≤2000g或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自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筛查,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结果 85例早产儿中,有9例发生ROP,发病率10.58%。其中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ROP发病率为17.07%,孕周<30周的早产儿ROP发病率为40%。结论低体重、胎龄小、吸氧为早产儿发生ROP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进行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ROP的关键。 钟捷 刘三梅 唐晶 樊映川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出生时低体重 发病率 玻璃体出血136例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 分析玻璃体出血的原因。方法 对2002~2006年我院136例(153眼)玻璃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玻璃体出血主要原因:外伤29例(21.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22例(16.2%),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18例(13.2%),视网膜裂孔18例(13.2%),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4例(10.3%)。结论 避免外伤,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以减少玻璃体出血危害视功能。 刘三梅关键词:玻璃体出血 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硅油取出时间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硅油填充眼不同硅油取出时间的影响。方法我院行25 g玻璃体切割手术及硅油填充的患者109例(109眼),按照是否发生硅油乳化分为两组。对照组(86眼)发生乳化;研究组(23眼)未发生乳化。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眼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未见眼压<6 mm Hg的病例,发生玻璃体腔出血者10例,均在一周内吸收;术后三个月随访未发生脉络膜脱离,1例视网膜脱离再发生,为患者碰伤导致。硅油填充时间是硅油乳化的影响因素(P<0.05);所有患者在取出硅油后视力均较取油术前提高(P<0.05);取油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硅油填充眼,硅油取出时间≤10周是安全的,此时硅油还未乳化,可尽量避免硅油填充带来的眼内并发症的发生。 乔利峰 刘三梅 李杰 董文韬 雷春涛 钟捷关键词:玻璃体切割 硅油填充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相干光断层扫描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离术后各时期黄斑区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眼轴长度与手术后视网膜下液吸收的关系,分析其与视力恢复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对53例(53眼)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黄斑区形态变化及黄斑区视网膜下液残留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患者病程、眼轴长度以及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周,所有病例均残留程度不等的视网膜下液,随着时间的延长,积液不断吸收。与之相对应,患者视力逐渐提高。术后3月,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累计33例,其中眼轴长度大于26 mm患者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较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43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全部吸收,仍有7例神经上皮浅脱离,3例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术后6月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05者7眼,0.05~0.3者17眼,≥0.3者29眼。结论:光学相断层扫描能从微观角度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复位后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患者黄斑区仍残留少量的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积液的逐步吸收能较好地解释术后视力的恢复过程。眼轴长度大于26mm患者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较慢。 钟捷 刘三梅关键词:视网膜脱离 视力 相干光断层扫描 视网膜下积液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大幅眼压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早期大幅眼压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式,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微创玻璃体切除术(简称:玻切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共217例。术后眼压波动≥8 mmHg定义为大幅眼压波动,<8 mmHg为小幅眼压波动,观察分析术后大幅眼压波动相关因素。结果:术后1周大幅眼压波动组共45人(20.7%),小幅眼压波动组172人。大幅眼压波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8.5±44.5)min,小幅眼压波动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4.9±26.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单纯玻切术相比,大幅眼压波动发生率分别为8.51%及24.1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术后房水细胞分级为0至4级时,大幅眼压波动发生率分别为19.08%、20.00%、66.67%、25.00%及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房水细胞是术后早期大幅眼压波动的危险因素。结论:玻切术后大幅眼压波动与多种围手术期因素有关,其中手术时间、前房炎症反应是引起术后早期大幅眼压波动的危险因素。 李杰 刘三梅 李芳 董文韬 于睿超 钟捷关键词:眼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