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樨

作品数:15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声音
  • 2篇小说
  • 2篇教育
  • 2篇金陵
  • 2篇课程
  • 2篇教学
  • 2篇《金陵十三钗...
  • 1篇对话性
  • 1篇叙事
  • 1篇学科
  • 1篇学史
  • 1篇严歌苓
  • 1篇央视
  • 1篇意象
  • 1篇影像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育
  • 1篇语文教育教学
  • 1篇语言

机构

  • 9篇武汉大学
  • 5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宜春学院
  • 1篇宜春职业技术...

作者

  • 15篇冯樨
  • 2篇黄海燕
  • 1篇张箭飞
  • 1篇黄海燕

传媒

  • 2篇写作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襄樊职业技术...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长江学术
  • 1篇普洱学院学报
  • 1篇读写月报(语...
  • 1篇读写月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实践与教学展望被引量:1
2017年
一、“对分课堂”应用的总思路 任何一种崭新的教学改革观念,若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同时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分课堂”(PAD)作为顺应当前翻转课堂教育大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方法,不应该是一种以原教旨主义观念为根本的教学改革,即:时刻以纯正的“对分课堂”方法为规范,监管自己的教学对分行为。
冯樨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堂教育课程文学
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凝视"
冯樨
关键词:罗伯-格里耶凝视客观化
启蒙与审美:当代西方思潮史——《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的左与右》评论
2013年
在西方当代的思想家中,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更像是一位不合群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守普世价值的信念,坚持独立的学术操守。作为一名既饱有才学,涉猎广泛的思想史学者,又是一名热心政治、国际事务的社会活动家,佩里·安德森在担任《新左派评论》[1]主编的20年间,展现了他对英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不遗余力地为重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战略和理论遗产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对当代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形成较大影响。
冯樨
关键词:西方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审美共产主义战士
从想象到影像——《金陵十三钗》的文本变异与价值取向被引量:1
2013年
《金陵十三钗》的文本变异,主要表现在媒介载体、传播方式、体裁类型等方面的变化,对故事细节、叙事视角、人物角色、场景设置,乃至主题内涵做出一定程度地调整。总体上来看,这种修改提高了该作品的艺术水准、艺术影响力与市场知名度。值得注意的是,《金陵十三钗》的文本变异是文化消费市场的规律使然,但是,作品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多次改写的过程中并不明确与突出,从而引发了多种阐释的可能。
冯樨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文本传播
省属师范院校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初探——以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为例
2021年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思政工作理念,即牢牢抓住专业课程这一对象,革新课程观,强调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对于中文学科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在紧跟当下云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法潮流的同时,还应扎实推进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着力实现中文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改革在途径、方法等方面的探索。
冯樨
关键词:中文学科语文教育教学思政教学
走向寂灭之路——论《河湾》中的熵叙事
2013年
维·苏·奈保尔的《河湾》以一个刚刚获取独立解放,却一步步从有序走向无序,从和谐走向混乱乃至毁灭的非洲国家为中心,刻画了这个新生的非洲国家在自然环境,国家秩序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恶化的社会现实。河湾国家作为整个非洲大陆的缩影,奈保尔对其必将走向寂灭的悲观预言,揭示了整个非洲大陆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熵化。
冯樨
关键词:奈保尔
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神秘主义思想
2013年
尤金·奥尼尔的创作思想上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他对东西方各种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吸收上,他对个体与世界,生命与永恒,现世与彼岸的认识呈现出前后矛盾的特征,尤其在他的后期创作中,略带悲观的冷静无为思想以及对混沌与静止世界的痴迷,成为奥尼尔神秘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在不幸的个人生活以及东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人与神灵的关系,人如何得救,才是奥尼尔神秘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冯樨
关键词:文化冲突宗教神秘主义
“乐”与“诗”孰伪——《管锥编》中的“乐”、“诗”作伪问题
2012年
《管锥编·毛诗正义·关雎(三)》按照古典文献对"诗"与"乐"的传统理解,对"诗"、"声"、"乐"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最终认同了"乐之声"比"诗之言"难作伪的论断。诗歌与音乐在"作伪"命题的具体所指,须通过对诗歌与音乐的符号形式、情感特征、情感表达方式与意义接受的分析得以呈现,因此,泛泛认定音乐比诗歌难作伪并不具说服力,同时,在对两者"作伪"比较的论述中,声音作为相同的表现媒介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照。
冯樨黄海燕
关键词:管锥编情感声音
现代性声音的文学想象——中西通俗小说中的“留声机”被引量:4
2016年
现代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声音现象,应是现代性研究的参照对象之一。声学科技改变了时代的声音结构,文学作品对现代性声音的想象,通过对声学科技产品基本功能的艺术想象表现出来。留声机作为重要的声学科技产品之一,它的文学形象浓缩了世界文学对现代性声音的各种想象,在文学活动中,留声机既是一种文学形象的想象,也是一种文艺思想的象征。这一文学现象使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的类型小说有了横向比较的基础,象征着现代性声音的"留声机"是这些作品的核心意象,而对这一意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西方文学现代性声音的文学想象模式的异同。
冯樨
关键词:声音留声机
论文学中的声音景观与声音叙述被引量:3
2020年
文学中的声音景观与叙述形态作为当前人文研究的热点,其合理性、可行性的讨论逐渐为日趋成熟的研究方法所取代。从人类科技发展史的层面来看,19世纪末第一代声学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迈入了听觉延伸的新时代,机械泛音的扩张彻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声音景观与听觉环境。听觉作为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较少被正视的认知感官,开始在新的时代、新的领域,面对新的问题获得了更强大的文化阐释力。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派文艺反传统、反本质、反再现的思想属性,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即时化、形式感、主观性的外部特征,相应的文本中越来越丰富的声音形态与声音叙述模式,成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观念表达直接手段。研究者只有回到人类鲜活的感官现象本身,继续发掘人类感官感知与艺术呈现之间的未尽关系,重视人类感官平衡在21世纪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才能和不断涌现的文艺创作新样式与之俱进。
冯樨
关键词:现代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