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建军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吡喹酮
  • 5篇棘球属
  • 5篇棘球蚴
  • 5篇甲苯达唑
  • 4篇细粒棘球蚴
  • 4篇阿苯达唑
  • 2篇血吸虫
  • 2篇日本血吸虫
  • 2篇绦虫
  • 2篇体外
  • 2篇体外培养
  • 2篇蒿甲醚
  • 2篇吸虫
  • 2篇细胞
  • 2篇细粒
  • 2篇细粒棘球绦虫
  • 2篇棘球绦虫
  • 1篇代谢
  • 1篇血吸虫病
  • 1篇血吸虫尾蚴

机构

  • 1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地方病防...
  • 1篇世界卫生组织

作者

  • 12篇肖树华
  • 12篇冯建军
  • 7篇郭惠芳
  • 5篇姚民一
  • 3篇焦佩英
  • 2篇梅静艳
  • 2篇尤纪青
  • 2篇焦伟
  • 2篇沈炳贵
  • 1篇汪俊云
  • 1篇薛海筹
  • 1篇翟靖琦

传媒

  • 6篇中国寄生虫学...
  • 4篇中国药理学报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地方病通报

年份

  • 2篇1995
  • 4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兔重复感染血吸虫尾蚴的蒿甲醚和吡喹酮早期治疗被引量:2
1994年
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8-52条,每wk1次,共6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蒿甲醚(Art)1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Art,连给8或4次时,减♀虫率各为97.8%和88.9%;上述兔于第1次感染后d21inl次吡喹酮(Pra)4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连给7或4次的♀虫率减少率均为100%。兔每隔1d感染1次血吸虫尾锄48-52条,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ig1次Art10mg.kg-1,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连给5次的减♀虫率为95.1%,但受治的4只兔仍残留♀虫,而每2wk重复给药1次,连给3次的减♀虫率为78.2%。将每次ig的Art剂量增至15mg.kg-1,则每wk给药组的6兔中,4兔无♀虫,减♀虫率为98.4%,每2wk给药1次的5兔中,2兔无♀虫,减丰虫率为97.6%。上述兔于第1次感染后d21ig1次Pra40mg·kg-1,然后每1或2wk重复ig1次相同剂量的Pra,连给3或2次的减♀虫率各为99.1%和98.2%。在各组受治的5兔中,各有4及1兔无♀虫。将每次igPra的剂量减至30mg.kg-1,则?
肖树华尤纪青梅静艳焦佩英郭惠芳冯建军王诗芳谢蓉蓉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血吸虫病蒿甲醚吡喹酮药物疗法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小鼠细粒棘球蚴囊壁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的影响(英)被引量:2
1995年
感染细粒棘球蚴达10-12个月的小鼠ig甲苯达唑(Meb)25-50mg·kg-1·d-1×7-14d,其体内瘪囊壁与充盈囊壁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抑制率为67.8%-78.9%和11.3%-45.4%,ig阿苯达唑300mg·kg-1·d-1×14d对充盈囊壁ALT的抑制率为40.7%,而ig吡喹酮500mg·kg-1·d-1×14d的则无明显影响。用上述药物治疗时,仅Meb50mg·kg-1·d-1组对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6%-43.9%。
肖树华冯建军郭惠芳姚民一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丙氨酸转氨酶甲苯达唑阿苯达唑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小鼠细粒棘球蚴囊的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还
1993年
细粒棘球蚴囊壁具有较强的苹果酸脱氢酶(MD)活力,次为延胡索酸还原酶(FR),而琥珀酸脱氢酶(SD)的活力则甚低,提示囊壁组织可能有逆向利用部分三羧酸循环的功能,抗虫包药物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FR和SD均无明显影响,但对MD的抑制率各为34.6-61.6%,59.4%和50.6%,提示MD可能不是有效药物作用的重要靶部位。
肖树华冯建军
关键词:棘球属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吡喹酮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的免疫水平及其成囊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
1990年
小鼠自腹腔接种2000个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1~2个月,其细胞免疫水平明显升高,3~12个月后,则持续下降。在感染后1~3个月,其血清特异性抗体呈阳性反应,且抗体滴度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高。组织学观察证明,原头节在发育成囊初期,其周围的宿主细胞反应较重,且有大量原头节死亡;感染后期,宿主细胞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对虫囊则无明显影响。
冯建军肖树华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细胞免疫
甲苯达唑对小鼠细粒棘球蚴囊壁与囊液的游离氨基酸成分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1994年
感染11个月的小鼠细粒棘球蚴囊壁与囊液分别含有18种和23种游离氨基酸。除牛磺酸外,囊液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较囊壁的为高。用甲苯达唑25mg·kg^(-1)·d^(-1)×14d与50mg·kg^(-1)·d^(-1)×7d ig治疗小鼠后,囊壁与囊液的丙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及牛磺酸的含量均明显增高,以囊壁的丙氨酸的增高为最显著。
姚民一肖树华冯建军薛纯良(山鸟)田雅晓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氨基酸丙氨酸甲苯达唑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小鼠细粒棘球蚴囊壁延胡索酸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影响(英文)被引量:4
1994年
细粒棘球蚴囊壁的延胡索酸酶(FH)活力为911—1433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与丙酮酸激酶(PK)的活力之比为2.2—2.7,表明囊壁的糖代谢以酵解途径为主,感染小鼠用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或吡喹酮ig治疗,剂量各为25—50,300和500mg·kg^(-1)·d^(-1),连给7—14d,未见对FH有明显的影响,而PK和PEPCK则可明显被前二种药物所抑制。
肖树华冯建军郭惠芳焦佩英姚民一焦伟
关键词:棘球属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吡喹酮
用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筛选抗包虫药物的研究
1993年
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经甲苯达唑(Meb)1.0阿苯达娃(Alb)2.5和吡喹酮(Pra)10.0μg/ml分别作用48、24和72h后,细胞的增殖均明显被抑制,且作用强度与体内疗效试验的结果相一致,即Meb>Alb>Pra。另11个化合物用体外培养的生发细胞测试时,生发细胞的增殖被抑制与否,亦与感染小鼠体内疗效试验的结果相吻合。初步认为体外培养的生发细胞可用以初筛抗包虫药物。
冯建军肖树华郭惠芳沈炳贵焦伟
关键词:棘球属体外培养药物筛选吡喹酮
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糖原、蛋白质、硷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影响被引量:19
1994年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2-35d的小鼠1次ig蒿甲醚(Art)300mg·kg-1后24h,其体内♀、血吸虫的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减少约50%,72h后则分别减少64.1%和77.9%。给药后72h,♀、虫的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68.1%和49.3%。给药24h,♀、虫的硷性磷酸酶(AKP)活力的抑制率约为25%,72h后,♀虫的AKP进一步被抑制,抑制率达61.6%。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受抑制亦以♀虫较为明显,给药72h♀、虫抑制率分别为75.7%和47.6%。
尤纪青郭惠芳梅静艳焦佩英冯建军姚民一肖树华
关键词:血吸虫日本血吸虫蒿甲醚糖原硷性磷酸酶
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特异性抗原的ELIB分析被引量:3
1993年
应用SDS-PAGE和免疫印渍试验(EITB),证明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和囊液含有特异性抗原,分子量为52kDa和38kDa,而囊壁则含有此2种抗原。生发细胞的52kDa抗原可识别感染小鼠和包虫病患者血清的特异性抗体,而对囊虫病人和正常人血清则无反应条带。
冯建军汪俊云翟靖琦肖树华
关键词:棘球属体外培养抗原抗体
从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中分离生发细胞被引量:5
1992年
小鼠的继发性细粒棘球蚴囊组织,经用0.25%胰蛋白酶溶液消化和密度梯度离心,可获得分离的生发细胞。此种细胞在含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中培养约7d后开始增殖,增殖后的细胞表面光滑,形体增大。免疫学检测显示生发细胞的表面及其可溶性蛋白中有抗原成分。将培养的生发细胞返种至小鼠腹腔中时,少数可发育成囊。
冯建军肖树华郭惠芳沈炳贵薛海筹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