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蔷薇

作品数:2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10篇文学
  • 6篇新诗
  • 6篇学史
  • 6篇文学史
  • 4篇中国新诗
  • 4篇诗歌
  • 3篇诗人
  • 3篇诗学
  • 3篇女性
  • 2篇代文
  • 2篇史书
  • 2篇史著
  • 2篇收视
  • 2篇收视率
  • 2篇女神
  • 2篇女性诗
  • 2篇女性诗人
  • 2篇中西
  • 2篇文学史书写
  • 2篇文学史著

机构

  • 19篇武汉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余蔷薇
  • 3篇方长安

传媒

  • 3篇学习月刊
  • 2篇文艺争鸣
  • 2篇河北学刊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写作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东莞理工学院...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去国集》与新诗进化史基点的建立
2017年
《去国集》作为“死文学”的代表附在《尝试集》之后,少为学者关注。胡适在自觉地开创新诗的历史时,编选一本这样的旧诗集,其意图与其说是出于敝帚自珍,不如说是在建构“历史”——一种从旧诗的终点走向新诗的起点的历史,为自己的新诗尝试(当然也更是在为中国新诗的进化史)确立历史的基点。
余蔷薇
关键词:中国新诗基点进化《尝试集》
1930年代女性诗人创作及其文学史命运
2012年
上世纪30年代女性诗歌创作的高涨和此后迅速地被遗忘,是一种尚未被关注的独特的文学史现象。本文介绍并阐述了30年代女性诗人的创作状况,并进一步考察了其繁荣与被遗忘的原因。30年代女诗人包括三类:一是占绝大多数的"无名"女诗人,她们的诗作呈现出日常化与个人化的特点;二是左翼女诗人,除了抒写革命,她们还有不少表现女性意识的创作;三是活跃于新月派、现代派等著名文学流派的女诗人,她们更倾心于在自我的诗园里表现女性纤细的内心。30年代高速的城市化、出版业的发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女性诗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她们受五四精神滋养的"个人化"、"私人化"的创作特质与40年代时代精神的严重抵牾,以及既有文学史书写观念的遮蔽,导致了其被遗忘的命运。
余蔷薇
关键词:文学史书写诗人创作女性诗人女诗人女性意识文学流派
选本对胡适“尝试者”形象的塑造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通过爬梳与钩沉两百多个新诗选本,揭示出胡适新诗"尝试者"形象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漫画化特征。1920—1930年代,《尝试集》的接受视野尚未定向化,胡适被凸显为新诗草创期的先锋诗人。1940—1970年代,胡适形象逐渐被排斥在主流诗界之外,为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所压制。1970年代末以来,胡适被简化成为单一化的漫画化的"尝试者"形象;但1980年代中期以后,另一种倾向也开始出现,即许多选本开始自觉修正胡适被刻板化的"尝试者"漫画像。
方长安余蔷薇
关键词:选本漫画化
胡适诗学的接受史考察——以懂与不懂之争为中心
2014年
作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开拓者,明白易懂是胡适白话诗学的核心。在近一个世纪里,这一诗学原则在得到认同的同时也不断遭受质疑,引起了一波又一波关于新诗懂与不懂的论争。在新诗发展精致化诉求中,面对现代派"不懂"的诗学,胡适有时在论争中进行自我阐发与完善,有时又不作分辨地接受来自不同诗学观念、风格美学的挑战与质疑。在大众化浪潮中,它开启诗歌如何向大众普及的讨论。在新中国新的历史语境中,又作为潜在的诗学依据,参与社会主义诗学话语的建构,呈现出新的接受特点。
余蔷薇
关键词:现代诗学接受史
传统新释:论胡适的《尝试后集》被引量:1
2021年
胡适编选的《尝试后集》体现出对传统的重审与传承。《尝试后集》入选诗作大多作于1936年以前,内容侧重抒写个人化的隐秘情愫,形式偏向词曲小令的体制。其附录《谈谈“胡适之体”的诗》是胡适对这批诗作风格与文体的阐释。“胡适之体”与《尝试后集》所体现的诗学观念,扬弃了《尝试集》所确立的西化路向,侧重开掘汉语传统资源,将古典词体所涵蕴的汉语诗美元素纳入新诗。忽视《尝试后集》的存在,就无法形成对胡适新诗创作的整体观照,也无法完整地理解胡适对现代诗学的建构。因此,《尝试后集》在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容小觑。
余蔷薇
关键词:新诗
高收视率不等于成功——从《回家的诱惑》的收视率与受众心理说起
2011年
2月21日~3月31日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68集长篇连续剧《回家的诱惑》,这部电视剧是湖南卫视效仿韩剧《妻子的诱惑》的自制剧,虽然自播出以来,褒贬不一,类似"狗血"(形容情节比较老套)、"山寨"的质疑声不断,但并没有影响其收视率的不断飙升。该剧在热播期间每天的收视率在全国排行都是稳居第一。
余蔷薇
关键词:收视率受众心理诱惑回家湖南卫视连续剧
30年代女性诗人的自我抒写
30年代是现代文学阶段的转折与过渡,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女性诗人的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本文从自我这个角度切入30年代女性诗人的创作研究,从自然、爱情和社会三个向度观照女性诗人是如何在性别/时代...
余蔷薇
关键词:女性诗人现代文学
文献传递
《建国大业》:主旋律电影的另类空间
2009年
9月16日,"建国60周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终于揭开了它多彩而神秘的面纱,让观众一睹了这部华语电影史上明星阵容最强大的主旋律商业巨作的真面目。
余蔷薇
关键词:《建国大业》影片历史事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胡适形象——围绕新诗首创问题的考察
2012年
通过梳理1920年代以降数十部文学史著作,可以围绕新诗首创问题,考察、研究胡适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演变。民国文学史大都从晚清"诗界革命"与白话新诗的联系角度,阐释胡适新诗的价值与意义,将胡适定位为新诗首创者;1949年之后,文学史从新型话语生产需要出发,以"阶级论"和"题材决定论"为策略对胡适形象进行反向塑造;改革开放之后,文学史书写日渐回归学术立场,多在诗歌史意义上肯定胡适新诗倡导与实验的价值,其形象开始被矫正,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富历史性与学理性的言说。
方长安余蔷薇
关键词:文学史著
中国新诗起点的历史建构与文学史的接受和认定
2018年
胡适通过编选《尝试集》将中国新诗起点讲述为一个从旧到新的渐变过程,它打破了原有的创作历程,以选旧弃新、排除打油诗和进化的编排秩序等精心营构,为中国新诗建构了历史的起点。在同一历史场域,以自己的创作讲述新诗起点故事的还有郭沫若、胡怀琛、凌独见等。百年文学史著对新诗起点的接受和认定则在《尝试集》与《女神》之间徘徊。1949年之前的文学史著大多肯定《尝试集》的起点地位;1950—1970年代的文学史著则以《女神》作为中国新诗的起点;1980年之后,《尝试集》又重回文学史家视野。回望来路,胡适在新诗起点过程论中所体现的现代历史意识,值得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余蔷薇
关键词:《尝试集》《女神》文学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