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振兵
- 作品数:49 被引量:741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湖南桃江、大神山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定年:扬子与华夏拼合的时间下限
- <正> 华南处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接部位,地质背景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其地壳演变、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体系一直为地学界所关注。其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拼接时代和方式,是了解华南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关...
- 续海金马昌前钟玉芳佘振兵
- 文献传递
-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精心打造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课程发展历程被引量:4
- 2009年
-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课程自著名的岩石学家、教育家池际尚院士开创至今的59年光辉历程,包括“岩石学”课程开创和奠基(1950~1966),“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及其后的复苏(1966~1980)、“岩石学”课程全面发展(1981~1996)和面向21世纪“岩石学”课程的新变革、新发展(1997~)等四个阶段。重点叙述了第四阶段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继续继承和发扬重教学、重实践、重改革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精心打造“岩石学”精品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 桑隆康马昌前郑建平肖龙周汉文朱云海张宁余淳梅佘振兵Roger Mason
- 关键词:岩石学精品课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双语教学
- 柴西新生代沉积源区及盆地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被引量:15
- 2008年
-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西岔沟剖面10件新生代砂岩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和年龄一温度热演化史的模拟,研究了柴西新生代碎屑沉积岩源区及盆地的热历史。磷灰石样品大多未退火,来自不同的物源区。裂变径迹颗粒年龄分组显示,盆地经历了23.5,29.6,35.8Ma3次构造热事件;沉积物源区在42.0~40.5,39.0~37.5,14.0~11.5,6.0~4.5Ma发生了明显的构造活动,源区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12Ma左右的构造活动,导致下油砂山组顶部物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40.5~39.0,16-14,11.5~6.0Ma沉积物的源区发生了明显的升降运动,导致剥蚀速率加快;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9.4~11.7μm,总体来看,干柴沟地区及周缘山系在37-15Ma近22Ma的地质时期内一直比较稳定,30Ma左右的热事件在盆地或周缘山系都有较明显的反映。
- 王世明马昌前佘振兵陈志勇杨颖
- 关键词:新生代磷灰石裂变径迹沉积物源
- 中国南方存在印支期的油气藏——Re-Os同位素体系的制约被引量:20
- 2010年
- 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开展富含有机质的沥青、原油等的研究,是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有效的但极富挑战性的新途径,在国内尚无研究实例报道。以我国南方最大的古油藏之一的麻江古油藏中的沥青为主要对象,采用Re-Os同位素方法试图限定油气的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研究表明,麻江古油藏的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质量分数分别在41.5×10-6~642×10-6和0.21×10-6~12.15×10-6之间,N(187Re)/N(188Os)比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在270.90~4074.99之间,Os同位素组成指示中等放射成因,其N(187Os)/N(188Os)比值在0.3400~3.6557之间变化。所有沥青样品的模式年龄在28~144Ma之间变化,集中在85Ma左右。通过沥青Re-Os同位素研究,结合详细地质资料,认为麻江古油藏的成藏时间为印支期—早燕山期(144Ma之前),而油藏破坏时间为燕山晚期即85Ma左右。
- 陈玲马昌前凌文黎佘振兵陈子万
- 关键词:沥青RE-OS同位素热电离质谱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岩石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被引量:20
- 2014年
- 翻转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新话题,其特点是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学生在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完成,而课堂变成了互动交流的场所,成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试验场。事实上,由我国岩石学奠基人之一池际尚院士倡导的中国地质大学的岩石学教学体系,就具有翻转式教学的特点。该教学体系提倡研究性学习,重实践,重能力培养,尤其是岩石学实验教学,聚焦于对岩石手标本和薄片的观察与研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深度互动交流,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 马昌前佘振兵桑隆康
- 关键词:岩石学
- 江西九岭花岗岩类复式岩基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被引量:115
- 2005年
- 江西九岭花岗岩体产于扬子地块东南缘,是我国华南的一个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基.该岩体一直被认为是在晋宁期、海西期和燕山期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在对该复式岩基进行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锆石SHRIMPUPb年龄测定,过去认为是晋宁期形成的花岗岩样品,测出的206Pb/238U年龄为(9828±8)Ma;而原来认为是海西期形成的甘坊岩体测出的年龄为(820±10)Ma,说明该区不存在海西期的花岗岩,结合其他新的年代学资料推测扬子板块内可能不存在加里东—海西期的岩体;原认为是燕山中期的样品测出的年龄为(151.4±2.4)Ma,研究结果与原来的一致.此外,还获得了1.4~1.9Ga的继承锆石的年龄,可能代表九岭新元古代花岗岩源岩的年龄.
- 钟玉芳马昌前佘振兵林广春续海金王人镜杨坤光刘强
- 关键词:SHRIMP锆石U-PB年龄继承锆石
- 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被引量:35
- 2012年
- 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出露面积占该区总面积的50%左右,不同时代的侵入岩是重塑造山带演化历史的窗口。报道了新编绘的《大别造山带及邻区侵入岩地质图(1∶50万)》的编制过程及其意义。该图反映了大别造山带侵入岩的空间分布、侵位时代、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为了方便查阅,对出露的侵入岩体进行了编号。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及邻区的侵入岩侵位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并有少量晚侏罗世、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岩体。新元古代岩体主要呈岩株状产出于南大别和西大别红安地区,北淮阳地区亦有少量分布;早古生代侵入岩类规模较小,主要于奥陶纪—志留纪时期侵位,分别呈带状分布于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形成双岩浆带;晚侏罗世岩体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类分布广泛,面积约占整个大别造山带的47%。认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同期向北西方向的俯冲和随后的伸展事件密切相关。
- 陈玲马昌前张金阳刘园园佘振兵张超
-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
- 华南幕阜山北缘含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时代及成矿过程被引量:4
- 2023年
- 华南晚中生代幕阜山复式岩体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区,人们在该岩体南缘已发现仁里‒传梓源等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但对其北缘广泛发育的含稀有金属伟晶岩的成矿时代和成矿作用研究较为有限.以幕阜山北缘4个主要的伟晶岩密集区:断峰山、北港镇、麦市镇和黄泥洞含稀有金属伟晶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矿物化学和铌钽铁矿U-Pb年代学研究工作,探讨了幕阜山北缘稀有金属(Li-Be-Nb-Ta)的成矿时代、赋存状态和成矿过程.年代学研究表明幕阜山北缘含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于136~138 Ma,略滞后于幕阜山花岗岩类的侵位年龄,从而与其构成连续的花岗岩类侵位序列,代表了高演化末期的岩浆产物.岩相学及矿物化学研究表明,Li主要赋存于锂云母、透锂长石和锂电气石中,Be赋存于绿柱石中,Nb主要赋存于铌铁矿和铌锰矿中,Ta赋存于细晶石和铌锰矿中.矿物化学特征记录了熔体的演化过程,分离结晶作用是控制稀有金属不断富集的主要因素.幕阜山南、北缘在锂赋存矿物方面存在差异,成矿温压条件的不同可能是造成锂成矿差异的原因.华南幕阜山大规模含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作用表明幕阜山地区在早白垩世处于伸展背景.
- 李乐广王连训朱煜翔马昌前佘振兵曹亮冷双梁闫育荞
- 关键词:成矿时代矿物化学
- 云南乌东德水电站施期料场中元古代热液白云岩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云南禄劝乌东德水电站是我国第三座超千万千瓦级水电站,其建设所采用的混凝土人工骨料来源于坝址下游施期料场的中元古代落雪组灰岩。在骨料勘察和实际开采过程中,发现灰岩与白云岩在同一层位产出,其岩性变化界线切割岩层面,该类现象为工程地质研究中所罕见,引起了高度关注。以施期料场灰岩-白云岩过渡带和骨料开采残留的一处白云岩凸起岩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相学、微区矿物形貌和成分、碳氧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深入探讨了研究区碳酸盐岩成岩演化和岩相转变过程与机理,提出了新的白云岩化成因模式。结果表明:①矿物形貌和空间分布特征指示与灰岩过渡的白云岩为早期灰岩经过后期白云岩化形成;②白云岩中发育的斑马纹构造、鞍状白云石及其伴生的硫化物和碳质物等,指示其经历了热液白云岩化过程。鞍状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83~215℃)显著高于围岩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02~152℃);③白云岩普遍具有较轻的O同位素值(δ^18O=-13.3‰~-7.8‰),而其中鞍状白云石的δ^18O最低(-13.3‰),表明它们可能为热液流体直接沉淀的产物,而其他白云岩由于受热液流体影响程度较低而具有较低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较高的δ^18O值;④乌东德地区近直立的岩层产状和断裂可能为热液流体运移提供了通道,而其上覆的近水平震旦系灯影组厚层白云岩则起到了封堵作用,使热液流体在不整合面之下与灰岩发生长时间反应;热液流体的运移方向决定了最终的热液白云岩的分布。
- 于永顺焦良轩欧阳光胡进武刘冲平张熊宛良朋李果佘振兵王团乐
-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
- 胶北荆山群张舍石墨矿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0
- 2018年
- 中国的石墨矿床广泛发育于华北克拉通周边的孔兹岩系内,其碳质具有多来源特征,碳质的大量沉积集聚对古环境具有指示意义。文中总结前人同位素年代数据,将荆山群的形成时代限定在2.1~1.9Ga,同时报道了胶北张舍矿区荆山群陡崖组石墨矿床的12件岩石样品主量元素数据、10件石墨δ^(13)C_(grap)数据、4件透辉石大理岩δ^(13)C_(carb)与δ^(18)O_(carb)数据和15个石墨晶体的拉曼光谱数据。8件片麻岩样品的δ^(13)C_(grap)为-21.7‰^-18.6‰,平均值(-20.5±0.9)‰,2件透辉石大理岩样品δ^(13)C_(grap)分别为-16.3‰和-19.3‰,均略高于全球有机质平均水平((-26±7)‰),4件透辉石大理岩样品的δ^(13)C_(carb)和δ^(18)O_(carb)值分别为-8.9‰~0.2‰和12.5‰~16.6‰。拉曼光谱谱峰数据计算出石墨经历的最高温度为700~800℃。碳同位素数据显示石墨碳质来源以有机质为主,主要为生物成因,并与无机碳混合,产生了均一化,导致碳同位素变重。高温变质作用以及流体的影响是石墨碳发生均一化的重要因素。古元古代生物成因石墨矿床的大量产出,伴随同时代的叠层石爆发、磷块岩沉积、海洋碳循环扰动等现象,指示了古元古代晚期具有很高的生物产率,并发生大规模的有机质埋藏。
- 李凯月陈衍景佘振兵汤好书陈威宇
- 关键词:荆山群石墨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