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晓俊

作品数:21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宫颈
  • 7篇组织间
  • 7篇组织间插植
  • 7篇宫颈癌
  • 7篇插植
  • 6篇肿瘤
  • 5篇腺癌
  • 5篇剂量学
  • 4篇乳腺
  • 4篇乳腺癌
  • 4篇放疗
  • 3篇晚期
  • 3篇晚期宫颈癌
  • 3篇局部晚期
  • 3篇局部晚期宫颈...
  • 3篇CT引导
  • 2篇针管
  • 2篇乳房
  • 2篇适形
  • 2篇术后

机构

  • 13篇吉林大学第二...
  • 8篇吉林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吉林大学第四...

作者

  • 20篇任晓俊
  • 12篇王铁君
  • 7篇郭杰
  • 7篇刘忠山
  • 7篇林霞
  • 6篇李云峰
  • 6篇王红勇
  • 5篇闫文星
  • 4篇邱玲
  • 4篇杨建征
  • 3篇路双臣
  • 3篇赵杨祉
  • 2篇付颖利
  • 2篇邱玲
  • 2篇张国锋
  • 2篇马岩
  • 2篇赵宗兴
  • 1篇刘晓岚
  • 1篇张晴晴
  • 1篇王嘉鹏

传媒

  • 4篇中华放射肿瘤...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腋窝肿大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男性隐性乳腺癌
2015年
1病例简介患者,男,50岁。发现左侧腋下肿物1个月余就诊。查体:左侧腋下可触及一枚约"鹌鹑蛋"大小的肿物,质硬,与周围界限尚清晰,触之无压痛,双侧乳房无胀痛,无乳头溢液及乳头内陷。胸部CT检查(图1)示:左侧腋窝处多发肿大淋巴结。2013年12月4日取左侧腋下肿物行常规病理检查:(左腋下)送检组织内见腺癌浸润,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符合乳腺来源。
赵康康赵宗兴任晓俊刘倩厉超杨建征
关键词:肿大淋巴结乳头内陷乳头溢液常规病理检查双侧乳房
不同程度癌性疼痛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癌性疼痛几乎困扰和折磨着所有恶性肿瘤的罹患者,寻求合适、恰当的治疗方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对不同程度癌性疼痛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总结,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止痛药物,规范临床癌性疼痛用药.方法 疼痛程度分...
刘林林贾雪丽闫文星王铁君任晓俊马岩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两种治疗计划在靶区适形度、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等方面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保乳术后首...
任晓俊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
文献传递
CT引导下宫颈复发癌挽救性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剂量学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宫颈复发癌患者的新方法,分析其剂量学优势。 方法16例接受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性体外放疗的宫颈复发癌患者接受了CT引导下金属针植入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给予高危临床靶区(HR-CTV)6 Gy 6次剂量。评价本次近距离治疗肿瘤靶区HR-CTV D90;之前的体外照射和本次近距离治疗累加的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D2 cm3值。结果HR-CTV D90的平均值为(52.5±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累加D2 cm3分别为(85.6±5.8)、(71.6±6.4)、(69.6±5.9) Gy。每次近距离治疗金属针的平均使用量为(6.1±1.5)。实际1年OS、LC分别为81%、69%。结论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宫颈复发癌具有很好的DVH参数和较小的并发症,或许临床是可行的,但其远期临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刘忠山郭杰赵杨祉林霞张志良王红勇李云峰任晓俊张冰雅王铁君
关键词:剂量学
pEgr-IL18-B7.2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联合辐射抗肿瘤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pEgr-IL18-B7.2双基因共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联合辐射抗肿瘤中的应用,根据肿瘤的基因-放射治疗理论及Egr-1基因的辐射诱导表达特性,在克隆小鼠B7.2基因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基因共表达质粒pEgr...
杨建征郭杰王铁君于雷边丽闫文星任晓俊宋新灵
文献传递
ⅡB期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治疗HR-CTV体积与A点剂量关系探讨
林霞路双臣刘忠山郭杰邱玲李云峰任晓俊王铁君
养正合剂改善宫颈癌患者化疗后食欲减退及疲乏状态研究
2020年
探究养正合剂在改善宫颈癌患者化疗后食欲减退及疲乏状态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8.01~2019.12于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6例,采用顺铂+吉西他滨化疗方案;研究组46例,在上述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养正合剂口服,观察治疗后7d食欲减退、疲乏、便秘、失眠等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本次关于养正合剂改善宫颈癌患者化疗后食欲减退及疲乏状态研究的观察指标为:症状评分:参照QLQ-C30生活质量量表对治疗后7d食欲减退、疲乏、便秘、失眠不适症状进行评分,每项症状1~4分,1分:无;2分:有一点;3分:较多;4分:很多,并将单项评分进行线性转化为0~100分;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化疗后症状评分上升<35%;有效;化疗后症状评分上升35%~75%;无效:化疗后症状评分上升>35%;总有效=显效+有效。结果:本次关于养正合剂改善宫颈癌患者化疗后食欲减退及疲乏状态研究的研究结果为:治疗后7d,研究组食欲减退、疲乏、便秘、失眠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显著(P<0.05)。结论 养正合剂用药7d可显著改善宫颈癌患者化疗后食欲减退及疲乏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马岩任晓俊
关键词:宫颈癌养正合剂化疗食欲减退
CT引导下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间插植BT正向与逆向治疗计划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比较逆向模拟退火法(IPSA)和等剂量线手动优化法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间插植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更佳的计划优化方式。方法 纳入的104例宫颈癌患者均行盆腔体外放疗及5次组织间插植治疗,患者每次BT时均同时采用IPSA和等剂量线手动优化两种计划方式进行剂量优化,配对t检验两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两组间HR-CTV D90、D100以及IR-CTV D90剂量无明显差异,但IPSA组IR-CTV D100为(58.36±2.06) Gy,明显高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组(53.99±2.17) Gy (P=0.025)。OAR方面,IPSA组直肠D2cc为(68.53±2.85) Gy,明显优于手动优化组(71.77±1.79) Gy (P=0.002);膀胱D2cc手动优化组优于IPSA组,乙状结肠D2c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SA组靶区剂量HI及CI均优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组,靶区O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 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法相比,IPSA法可提高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降低直肠D2cc受量,提高靶区CI和HI,是临床上更可取的计划优化方式。
林霞刘忠山王嘉鹏郭杰路双臣邱玲王红勇李云峰任晓俊王铁君
关键词:剂量学
近距离治疗的临床放射生物学被引量:1
2019年
近距离治疗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植入或置于肿瘤周边的一种技术。中心高剂量及随着距离的增加剂量迅速衰减是其最大的特点。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低剂量率、高剂量率和脉冲剂量率3种。近距离治疗的最大优势是保证肿瘤组织充足剂量的基础上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临床近距离治疗技术的进步与其放射生物学特点联系紧密。临床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剂量率效应、放射性损伤的修复、再氧合、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及再群体化。探索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与临床近距离治疗效果的关系,利用近距离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特点,指导临床上近距离治疗的具体应用需要大量转化医学的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不良反应及提高患者最终的生存期。
刘忠山李云峰任晓俊林霞王红勇于多张宝玉王铁君郭杰
关键词:放射生物学
局部晚期宫颈癌CT引导组织间插植BT与腔内BT剂量学与近期疗效比较被引量:9
2018年
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较传统腔内B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提供一种更加有利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28例经过体外放疗后仍残留巨大肿块(肿瘤〉 5 cm)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CT引导下的组织间插植BT。将该研究的剂量学结果,包括总剂量(体外放疗和BT)的HR-CTV D90和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与之前一组接受传统腔内BT (宫腔管+卵圆体对)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R-CTV D90的平均值在腔内BT组、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76.9±5.7)、(88.1±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中分别为(84.7±6.8)、(69.2±4.2)、(67.8±4.5) Gy 和(81.8±6.5)、(66.8±4.0)、(64.8±4.1) Gy。1年LC率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59.3%和85.2%。结论 与传统腔内BT相比较,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具有剂量学优势或许是临床可行的,但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评估。
刘忠山郭杰赵杨祉林霞任晓俊王红勇邱玲李云峰王铁君
关键词:腔内剂量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