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斌欢

作品数:18 被引量:234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4篇政治法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社会
  • 5篇农民
  • 4篇农民工
  • 4篇民工
  • 2篇新生代农民
  • 2篇新生代农民工
  • 2篇政治
  • 2篇社会生产
  • 2篇社会形态
  • 2篇社会学
  • 2篇生态
  • 2篇生态政治
  • 2篇权力
  • 2篇权力重构
  • 2篇乡村
  • 2篇协同治理
  • 2篇留守经历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养猪
  • 1篇政府

机构

  • 12篇清华大学
  • 5篇深圳大学
  • 4篇吉首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1篇北京青年政治...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今日女报》...

作者

  • 16篇黄斌欢
  • 4篇姚茂华
  • 1篇郭于华
  • 1篇王婷
  • 1篇汪建华
  • 1篇黄吉焱
  • 1篇徐美龄
  • 1篇徐胤

传媒

  • 2篇社会
  • 1篇中国农村观察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 1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青年学报
  • 1篇社会发展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世界工厂的“中国特色” 新时期工人状况的社会学鸟瞰被引量:27
2014年
面对新时代的劳工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经典理论遭遇"中国特色"的诸多挑战。本文从社会结构性视角探讨权力、资本和劳工的关系与互动,讨论在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与转型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公民社会的生成有着怎样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工人而言,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体现为各项劳动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劳工的组织化权利的落实;公民权利是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条件,劳工阶级的出路在于形成自主的社会力量。工人的公民化过程,劳工权利亦即公民权利的获得与保护是解决劳资矛盾和转型正义的根本途径。就劳工问题而言,以能动社会的建设为先导,同时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也许更为可行。
郭于华黄斌欢
关键词:公民社会
权力重构、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被引量:20
2015年
当下中国的环境抗议呈现一系列"中国特色",表现在:当其他地区的环境问题形成以市场攫取为主要根源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当其他地区的环境抗议以市场为主要对象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以国家为主要对象;当其他地区的环境抗议表现为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独立表达诉求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表现为向政府呼吁环境诉求;当其他地区表现为以积极主动的进取型抗议进行环境问题协调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多作为消极的回应型抗议。环境抗议的特色与环境问题的形成逻辑密切相关,其根源在于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中,市场强势、权力错位与社会弱势。环境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系统性的环境危机。重构国家、市场与社会的系统平衡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推动社会的生产。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公民社会的设想难以实现,而从生态政治学出发,吸收卡尔·波兰尼的社会反向运动思想,借助国家权力系统的重构,反过来规制国家权力的谋利取向与自律性市场的逐利本性并最终打造能动社会成为可供借鉴的思路。能动社会的发育以国家系统为依托,统合多元主体的利益,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并最终实现国家-市场-社会的系统平衡。经由能动社会推动社会生产并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的思路,可以为解决中国情境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启发。
黄斌欢杨浩勃姚茂华
关键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权力重构社会生产
留守经历与新工人的工作流动 农民工生产体制如何使自身面临困境被引量:41
2014年
本文批评了"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两种研究问题意识割裂的现状。通过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试图在两种问题之间建立系统性的关联。研究发现,有留守经历的新工人相比其同辈群体更频繁地转换工作。对工种性质进行进一步划分后的统计模型表明,体力工种相对非体力工种、非熟练工种相对熟练/半熟练工种,有留守经历的新工人相比其同辈群体,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流动性。这说明有留守经历的工人更难适应世界工厂高强度、异化的劳动方式。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亲子分离,儿童家庭责任感淡薄,但也带来更优越的经济条件和更少的务农经历,由此共同导致了有留守经历的工人频繁的工作流动。留守经历是"拆分型农民工生产体制"的产物,但某种程度上它又加剧了这一体制持续运行所面临的困境。逐步赋予工人公民权,修复家庭生活,是解决系统性危机的基本立足点。
汪建华黄斌欢
关键词:留守经历
从打造市场到回应社会——皖南T县生态秩序的构建逻辑被引量:1
2014年
皖南T县构造生态秩序的过程展现了地方政府通过打造特定市场来回应社会要求的行动逻辑。特定的资源禀赋与历史传统使得地方政府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治理理念,并将生态秩序追求的动机内部化。通过直接扶持核心生态企业、限制污染企业以及间接欹持非污染工业和乡土生态企业等规制方式,基层政府塑造了生态产业的基本面貌。在成功打造生态产业的基础之上,地方政府得以进一步推进社区发展、优化社区治理、维护社群团结。T县经验刻画了地方政府经济行动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了近年来地方政府行动逻辑的重要变化,也展现了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国家、市场与社会良好互动的重要性。
黄斌欢姚茂华
关键词:地方政府
无根社会:新工人的社会再生产及其干预被引量:1
2021年
"无根"乃当前新工人社会面貌的突出特征,其根源在于新工人独特的社会再生产模式。新工人与老一代农民工具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及后果:留守经历成为新工人主体性生成的重要过程,促使新工人"脱根"于农村社会结构,更使其面对工厂组织的劳动要求和社会生活时遭遇挑战;跳跃式换工、漂泊城市,成为脱根于乡村社会之后新工人的策略性行动,反过来又重塑了新工人个体,进而形成以漂泊为特征的"无根社会"。"共同缺失"的经历对新工人的生命历程产生了独特的效应,打造了其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面貌,从而挑战基于外向型经济的世界工厂的现行运转秩序。在"双重大循环"的背景下,产业与劳动的关系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而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多条路径,重塑新工人的社会再生产模式、培养新的劳动者,成为未来应当采用的干预措施。
黄斌欢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再生产
留守经历与农村社会的断裂——桂中壮族留守儿童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结构视角缺失的留守儿童研究,没有辨别漫长的留守经历对于留守儿童和农村社会的真正影响。通过将结构的视角带回来,文章旨在勾勒行动者与结构之间的互为构建过程,以刻画这一历史场景下社会结构变动的轨迹。基于广西中部壮族养猪者留守儿童的田野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于割裂性城乡关系的认知始于其父母在两地分离的状况下再造"家"的过程。家庭结构变动、"家"意义的丧失、乡村社区衰落以及制度性向上流动渠道的封闭,推动了留守儿童真正脱离乡村社会。留守经历塑造社会行动者心智结构的过程,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断裂和新劳工生成的双重结构后果。
黄斌欢
关键词:留守经历留守儿童农村社会结构
灵活就业的社会基础与风险蕴含:新生代农民工“大神”化的社会学观察被引量:3
2022年
在农民工代际更替的背景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向“大神”转化的趋势,这构筑了灵活就业的社会基础,但也蕴含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大神”产生的社会学机制,在于不同代际农民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塑造过程并因此持有不同的劳动伦理,其对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转化及城乡社会治理带来多重挑战。为避免“大神”化趋势加剧,应当重建农民工社会再生产方式,改革劳动力组织模式,并加强对“大神”基地和“大神”文化的治理疏导。
黄斌欢王婷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灵活就业社会基础
新发展格局下的劳动、产业与社会形态转变被引量:1
2021年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将重构未来我国的产业、劳动与社会形态。"双循环"由此具有了双重意义:从侧重国际大循环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从经济发展单循环到"经济与社会双向协调发展双循环"。围绕新发展格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衍生诸多具有浓厚中国特色与高度学术潜力的研究议题,包括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生产形态与空间布局的变化过程中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建构,以及劳工社会形态发育对于消费培育、新型城市化、新劳动者社会化及劳工养成、城乡关系等方面存在的深远影响,等等。在新发展格局的讨论中加入"社会"的维度,将成为新发展格局落地的必要条件。
黄斌欢
关键词:社会形态
工厂内迁与劳工的再嵌入——江西陶瓷厂的工厂政体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东部沿海"农民工生产体制"下的劳工面临着脱嵌的困境,而工厂内迁带来了改变这种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可能。本文运用工厂政体视角,通过对江西陶瓷产业的观察,从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考察了内迁秩序下劳工再嵌入的可能性。案例表明,在内迁的工厂中,工人的工作相对于沿海工作显得相对轻松、管理相对人性化、工人对于劳动过程的掌握程度较高;在社会生活领域,工人拥有相对完整和丰富的社会生活,避免了沿海工人原子化的困境。观察指出,工厂内迁具有再整合生产与生活的效应,通过在当地就业,农民工有可能改变"离土又离乡"的打工模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构建出与工厂的新生产共识,最终将就业行为重新嵌入到社会系统中去。劳工与工厂基于再嵌入的共识所塑造的行动秩序有利于推动世界工厂的持续发展。
黄斌欢徐美龄
关键词:工厂内迁劳工
从何而来的“大神”:日结体制与悬浮社会被引量:5
2021年
本文聚焦"大神"所身处的劳动体制及劳动者的社会形态,并将之放在"世界工厂"劳动体制的序列中。"大神"的劳动体制可归结为"日结体制",年轻的劳动者无法顺利组建家庭和完成成年转型,从而无法保全其正常的社会形态。日结体制的突出特征在于劳动者"悬浮"的社会形态,其形成与劳动者社会经历密切关联,包括劳工家庭组织瓦解、农村社区空心化、城市工作不稳定及社区生活漂泊离散等,展现了劳动者社会再生产的代际效应。日结劳动体制与中国"世界工厂"场景之下的其他劳动体制都有明显不同,是"世界工厂"所导致的劳动力不稳定状况极致化的体现。
黄斌欢
关键词:社会形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